一、見證朋友自殺是否構成犯罪
如果當事人想自殺,并告知其朋友,并要求其提供安眠藥,其行為屬于間接故意殺人,應承擔刑事責任;如果其朋友不知道他要自殺,為其提供了安眠藥,不負刑事責任,頂多是違反國家控制藥品規(guī)定,承擔相應行政和民事責任。
一、沒有法定救助義務的,不構成犯罪,但有可能承擔民事責任。
有法定義務而不救助的,或構成故意殺人罪。
二、依據(jù)刑法相關規(guī)定及理論,法定救助義務情形主要有:
1、危險源
先行行為導致危險產生的,例如,你家養(yǎng)大型犬,然后你養(yǎng)的狗咬人,你就有救人的義務,你不救,就涉嫌故意傷害罪。
開車違章駕駛不小心撞到人了,就有救助的義務,不救跑了人死了。就涉嫌交通肇事逃逸致人死亡。
2、特定關系
例如,醫(yī)生與病人,消防員與火災中的被害人,游泳場的救生員與游泳者等;
負有救助監(jiān)督關系的,如父母對未成年子女,幼兒園阿姨與小朋友等這種的,是有救助的義務的。
3、特定領域的監(jiān)管者
有人在馬路上自殺,你作為一個路人,不救助,不構成犯罪。(你對馬路沒有監(jiān)管的權力與義務)
如果有人在你家里自殺,你旁觀不救助,可能構成犯罪。(家是你的地盤,有監(jiān)管的義務)
有人在公園里自殺,公園的保安看到了不救助,可能構成犯罪。公園里的游客看到了,不救助,游客不構成犯罪。(公園的保安是公園的監(jiān)管者,游客不是監(jiān)管者)
但上述情形是否構成犯罪,必須要有相關證據(jù)佐證,并由法官進行綜合判定。
二、間接故意殺人罪
實施的行為在主觀上是屬間接故意,還是過于自信的過失。所謂間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可能引起某種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放任這種結果發(fā)生的心理態(tài)度。而過于自信的過失是指行為人已經預見自己的行為可能發(fā)生危害社會的結果,但輕信可以避免,以致發(fā)生這種結果,從而構成過失犯罪的主觀心理態(tài)度。
有法定義務而不救助的,或構成故意殺人罪或者間接故意殺人罪,如果有人在你家里自殺,你旁觀不救助,可能構成犯罪,如果其朋友不知道他要自殺,為其提供了安眠藥,不負刑事責任。以上就是對你提出的問題的回答,你可以咨詢律霸網(wǎng)的律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酒后駕車肇事逃逸有什么處罰
2021-02-28高級管理人員簽訂勞動合同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2021-01-18民法典草案中婚姻家庭篇都有哪些新規(guī)定
2020-12-16開發(fā)商抵押給銀行的房產能賣嗎
2021-02-19離婚時哪些是共同財產,哪些是個人財產,哪些是約定財產,如何處理
2021-02-25哪些人可以成為遺囑執(zhí)行人
2020-11-22老人能要以前的贍養(yǎng)費嗎
2020-11-15抵押房產銀行扣著產權證合法嗎
2021-02-17離婚單位集資房如何分割
2020-11-08哪些財產不可以做抵押物
2020-12-01勞務合同什么法律關系
2021-02-25保險公司提出開業(yè)申請需要提交哪些材料
2021-01-29交通事故保險公司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14責任認定書下來后保險公司多久理賠
2020-12-31農村建設搬遷是否是自愿的
2021-01-14房屋被拆遷人的范圍應該怎么劃分
2021-03-02無視立案處理繼續(xù)頂風搶建,這樣違建有什么結果
2021-01-06產權交換式拆遷補償項目有哪些
2021-02-17房屋拆遷補償計算標準以及糾紛處理
2021-03-15學校拆遷補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