詐騙罪中的欺騙行為如何理解
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表現為行為人想受騙者表示某種虛假的事項,我國刑法解釋論上習慣于采用“行為人虛構事實,隱瞞真相”的表述。所謂的“虛構事實”是指捏造客觀上并不存在或者根本不可能發生的事實。需要注意的是,行為人虛構的事實,既可以是全部的事實,一鞥可以是部分的事實;行為人虛構的事實,既可以由行為人通過提出某種證據予以證明,也可以不提出任何證據。如果行為人提出的所有事項全部具有真實性的話,則不成立騙罪中的欺騙行為。所謂的“隱瞞真相”是指,行為人故意不告知對方對方真實的情況,而使對方繼續陷入認識錯誤,當然,這要以行為人負有告知對方真相的義務為前提。
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必須是使受騙者產生于客觀真實不相符合也即認識錯誤的行為。如果行為人客觀上采用了欺騙手段,但不具有此種性質的話,也不是詐騙罪中的欺騙行為。比如,甲偷偷地翻墻溜進劇場而觀看了梅*芳先生的某場演出的話,也不夠成詐騙罪中的欺騙行為,當然也就不構成詐騙罪。還須注意的是,由于詐騙罪侵害的是財產法益(這從立法者把詐騙罪放在侵犯財產罪中可以得以證明),所以,詐騙罪中的詐騙行為,還必須是使受騙者陷入或繼續維持處分財產的認識錯誤的行為。
這就是說,盡管行為人客觀上也實施了某種“欺騙行為”,但其內容不會使對方作出某種財產處分行為,便不屬于詐騙罪中的欺騙行為。因此,即使是使對方陷入錯誤的行為,但如果不是使對方基于該錯誤實施交付或其他財產處分行為,就不能說該行為是作為詐騙罪的實行行為的“欺騙”行為。比如,某甲到一商店里,裝作挑選香煙的樣子,乘售貨員不注意或轉移售貨員的注意力,而把名貴香煙占為己有的行為,行為人不構成詐騙罪,而是應成立盜竊罪。最后還應指出的是,由詐騙罪的特定的邏輯構造所決定,行為人的欺騙行為與受騙者的財產處分行為之間必須具有因果關系,就是說,如果沒有行為人的欺騙行為,受騙者就不會基于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至于需要存在什么樣的因果關系,刑法理論上一般認為,以存在相當因果關系為已足。論及至此,我們可以說,詐騙行為的本質就在于使受騙者陷入或繼續維持或強化認識錯誤并基于此等認識錯誤而處分財產。
以上解答,希望律霸網小編的介紹對您有幫助。再者,如果您還有其他疑問,都可以到律霸網咨詢,我們專業的律師團隊都會詳細為您解答。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政府部門法律顧問合同范本
2021-03-02國家賠償的范圍是怎樣的
2021-03-06車禍老人因其他病死亡還賠錢嗎
2020-12-19第一查封人有優先受償嗎
2020-12-30離婚時能否要求男方歸還婚前借款
2020-11-18二審是不公開審理嗎
2021-01-24什么情況下交警應該回避
2020-12-31離婚時雙方都要房子怎么辦?
2021-03-25需要哪些材料申請已登記的地役權
2020-11-15變更勞動合同時要注意什么問題
2021-01-28單位終止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金的幾種情形
2021-01-30如何約定競業限制條款才合法?
2021-01-09去境外務工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0-12-09保險索賠過程中需要注意什么事項
2020-12-05車險索賠小技巧
2021-03-10再保險公司可以經營什么業務
2021-02-25保險違約如何去防范
2020-12-25租的車出的單方事故保險不賠怎么辦
2020-11-23互聯網保險的概述內容
2020-12-07保險欺詐是什么意思呢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