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故意殺人罪的客體
故意殺人罪所侵犯的客體,是他人的生命權。這里的“他人”,是指除了行為人以外的一切自然人。也就是說,“他人”的范圍則沒有規定,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或者無國籍人,也不問被害人的生理、心理、身份等狀態。《民法通則》中規定:“公民從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承擔民事義務。”由此可見,生命權始于出生,終于死亡。但是,刑法理論中關于出生和死亡的標準問題,存在著多種不同的觀點,筆者在此不想作過多論述(見后面)。我國現行刑法理論所采用的是:關于出生的標準,采獨立呼吸說;關于死亡的標準,則采取綜合標準說,即自發呼吸停止、心臟跳動停止、瞳孔反射機能停止的綜合。據此我們可知:①自殺行為不成立此罪②尸體不能成為故意殺人的對象③溺嬰是一種故意殺人行為,原則上應以故意殺人罪定罪。
2、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
故意殺人罪的客觀方面,表現為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其特點是直接或者間接作用于人的肌體,使人的生命在自然死亡時期之前終結。
(1)殺人行為的方式法律并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既可以是作為,如槍殺、拳打、刀砍、斧劈等;也可以是不作為的方式,如負有作為義務的醫生不給急需救治的病人以必要的幫助而眼看其死亡的行為;既可以是物理的方式,如投毒;也可以是心理的方法,如以精神沖擊的方法致人休克死亡的。
(2)殺人的行為具有非法性。也就是說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行為才成立此罪。換言之,那些符合法律規定的,致使他人死亡的行為則不成立此罪。例如,依法執行命令槍決罪犯、符合法定條件的正當防衛殺人等行為,均不構成此罪。
3、故意殺人罪的主觀方面
故意殺人罪在主觀方面表現為故意,包括直接故意與間接故意。《刑法》第14條第1款規定:“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危害結果發生,因而構成犯罪的,是故意犯罪。”據此,我們知道,犯罪的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相對于國外及我國臺灣地區關于故意概念的界定,我國刑法理論所采納的故意概念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將行為人對自己行為的價值評判納入了犯罪故意的概念;二是以希望或者放任作為故意的兩種意志表現,將故意的兩種類型體現在這一定義當中;三是注意認識與意志要素,體現了鮮明的折衷主義價值趨向。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商品房買賣合同簽訂后,開發商可以抵押嗎
2020-12-03訴訟保全期限到了還能再次保全嗎
2020-12-10交通事故傷殘鑒定申請書怎么寫的
2021-01-29家暴法律2020判刑嗎
2020-12-31贍養義務可以協議免除嗎
2021-01-02先予執行的裁定有何效力
2020-12-27有關收養孩子條件和手續是什么 ,收養協議書怎么寫
2021-01-22政府回購房贈與他人需要哪些材料
2021-01-14公司規章是否必要
2021-02-03變更勞動合同時職工應注意些什么
2021-01-31如何應對公司調崗調職調薪
2021-02-14什么情況必須先進行勞動仲裁
2020-12-24勞動爭議案件拘留多久
2020-11-10交強險理賠怎么查勘和定損
2020-12-02團體意外傷害險的保險責任
2020-11-19人身保險一年多少錢
2021-01-21撞死人車有保險公司怎么賠償
2021-02-03拼車可能涉及到哪些保險
2021-03-20保險經紀人和代理人有什么區別
2020-11-09保險合同民事欺詐的法律后果有哪些
2020-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