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意傷害罪中有沒有犯罪未遂
有犯罪未遂的。
(一)致人輕傷的犯罪未遂
致人輕傷的故意傷害犯罪中是否有犯罪未遂形態,一種觀點認為,行為人主觀上只欲造成輕傷的后果,但實際上未造成輕傷結果的,不以犯罪論處,即不以故意傷害的犯罪未遂論處。這種觀點是我國刑法理論界的一般看法。另一種觀點則認為,之所以出現故意輕傷不成立犯罪,首先是因為在行為未造成輕傷的情況下,往往難以確認行為人是否具有傷害他人健康的故意;其次是因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不認為是犯罪。前者是證據方面的問題,后者是綜合全部案情對罪與非罪的判定,它們并沒有否定故意輕傷的犯罪未遂的可能性。因此,在行為未致傷害的情況下,如果能夠確鑿地證明行為人具有輕傷害的故意,而且綜合全部案件又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就完全可以認定為故意輕傷的未遂犯,而決定免予處罰或給予適當處罰。
小編認為,兩種觀點都很有道理,但從具體的司法實踐和我國刑法的立法精神出發,更為傾向于第二種觀點。理由在于:我們對刑法理論的研究是為司法實踐服務,是著眼于對整個社會的發展、穩定和總體的價值取向,刑法的立法本意亦如此。誠然,就第一種觀點并非是對故意傷害的輕傷存在犯罪未遂的全盤否定,而是基于是對犯罪構成所進行的解釋,一個行為是否符合犯罪構成,應當以其社會危害性是否達到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度來確定?;谶@個原則,將那些不值得追究刑事責任的行為排除在犯罪構成之外。同理,犯罪未遂是犯罪的一種形態,也應然符合犯罪構成,不值得追究刑事責任的未遂行為,當然地必須排除在犯罪構成之外。對于刑法分則所規定的各種不以危害結果為構成要件的具體故意犯罪,必須進行實質性考察。什么樣的危害行為在未遂(一般意義上的未遂,不是指未遂犯或犯罪未遂)情況下,其社會危害性沒有達到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度,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什么樣的行為在未遂的情況下,其社會危害性也達到了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度,因而應當追究刑事責任,進行這樣的考察后,必然出現以下三種情況:第一種,社會危害性嚴重的未遂應當以犯罪未遂論處,如故意殺人未遂、搶劫未遂、放火未遂等等;第二種,社會危害性質一般的未遂只有情節嚴重時,才能以犯罪未遂論處,如盜竊未遂、詐騙未遂等等;第三種,社會危害性輕微的未遂不以犯罪論處,“故意輕傷未遂便屬于第三種情況。但我國在關于輕傷害的法律規定中沒有禁止有未遂的形態。就理論上分析,在行為人的行為沒有造成傷害后果的情況下,如果能夠有確鑿的證據地證明行為人的行為具有傷害的故意,而且綜合全部案情又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是可以認定為刑法第234條第1款傷害罪的未遂而決定免予刑事處罰或給予適當的處罰的。如果以社會危害性達不到應當承擔刑事責任的程度,而否定故意傷害罪的輕傷害犯罪存在未遂形態,就失去在必要的情況下把這種傷害行為認定為犯罪和進行處罰的任何可能。當我們在司法實踐中遇到這類情節不顯著輕微,危害并非不大,且社會影響較壞的輕傷害案件時,就無法作出處理,這顯然與我國刑法的立法精神相悖。所以小編認為,對故意輕傷害的犯罪未遂應當認定,這不僅沒有理論上的障礙,而且對于司法實踐具有重要意義。
當然,作為直接故意犯罪之一的故意傷害罪是屬于以犯罪結果為標準來區分既遂與未遂的。司法實踐中,在一般情況下對輕傷害未遂排除刑事處罰有其現實意義,也是合理的。
(二)故意致人重傷的犯罪未遂
致人重傷的故意傷害是否存在犯罪未遂的情形,在理論界一般認為,如果行為人的重傷意圖非常明顯,且已經著手實行重傷行為,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的,應按故意傷害罪的未遂犯處罰。但也有觀點認為,在刑法理論上,故意傷害罪是結果犯,故意傷害罪中的致人重傷是法定加重結果。故意傷害罪存在未遂形態在理論上是成立的,但故意傷害罪未遂中不存在重傷害未遂。支持這一種觀點的理由在于,一是從區分犯罪既遂、未遂的標準來看,應以是否具備刑法分則所規定的犯罪構成的全部要件為標準。二是從結果加重犯角度來理解,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是故意傷害罪的結果加重犯。故意傷害行為沒有造成致人重傷結果,故意致人重傷就不能成立,因而不存在故意重傷害未遂問題。三是從犯罪結果的客觀性來分析,犯罪結果是犯罪行為對刑法保護的客體已經造成的侵害事實。危害行為可能造成但還沒有實際造成的所謂侵害事實,如果把這種可能發生的重傷結果當作犯罪結果,就混淆了故意傷害罪犯罪目的與犯罪結果的區別。當行為人行為之于受害人有較大的人身危險性時,應按故意傷害(未遂)罪追究刑事責任,而這里的故意傷害未遂只指沒有發生傷害結果,不是指重傷結果沒有發生。不能將故意傷害未遂區分出輕傷害未遂和重傷害未遂。
小編認為對故意傷害未遂中的重傷害未遂應認定犯罪并科以刑罰,這樣,不僅沒有理論上的障礙,而且更加有利于對公民人身權利的保護和國家公權力的體現。有觀點認為,根據《刑法》第234條二款之規定,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的”,屬于結果加重犯,但其前半段所規定的“犯前款罪,致人重傷,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則屬于基本規定。根據故意傷害罪的犯罪構成要件,傷害他人身體健康,致輕傷、重傷均應當屬于故意傷害犯罪的基本范疇,只不過輕傷是其中的一個起刑點。我國并沒有區分故意輕傷罪和故意重傷罪,只是籠統地規定故意傷害罪,不能因此就認為只有輕傷才是故意傷害的基本犯罪。但我不大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我國刑法條文體例及其對于結果加重犯的相關規定,對于故意傷害犯罪的條文規定,第一款就是對故意傷害罪基本罪的認定,而第二款是典型的加重結果處罰條款,而且故意傷害致人重傷亦符合結果加重犯基本理論(結果加重犯基本理論將在后面的章節闡述),因此,故意傷害致人重傷就是結果加重犯。但并非結果加重犯就一定沒有未遂形態,還要具體區分行為人對加重結果所持的態度為故意還是過失。當行為人主觀上對加重結果有追求的故意,客觀上實行了結果加重犯的基本犯罪行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加重結果未能出現。這時,行為人意圖的加重結果之所以沒有出現,導致加重結果未能得逞,是由于行為人意思以外的原因,完全符合犯罪未遂形態的構成要件。至于有學者認為,結果加重犯是由基本犯罪和加重結果兩部分構成,兩部分都是成立結果加重犯不可缺少的要件,加重結果沒有出現,自然不能成立未遂。這一觀點是基于犯罪構成要件齊備說,但卻忽略了構成要件齊備說是對犯罪既遂的判定,當加重結果沒有出現時,只是結果加重犯犯罪既遂條件的欠缺,并不影響結果加重犯之犯罪未遂形態的成立。
再則,犯罪未遂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得逞,行為人犯罪目的的落空并不源于其自身對犯罪的放棄,因此,其主觀上存在進行第二次或第三次甚至多次犯罪行為的可能性,若不對其加以有效的處罰予以制止,極有可能造成對被害人的重復傷害。另外,故意重傷害未遂在司法實踐中的認定,也是具有可操作性的。行為人只要在主觀上有使人肢體殘廢或容貌毀損、喪失聽覺、視覺或其他器官機能或者其他對于人身健康有重大傷害故意的,客觀上又實施了明顯欲致人重傷的行為,由于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得逞的,便可認定其構成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未遂而定罪處罰。
即使認定故意傷害的未遂,在司法實踐中也存在下列不同的情況,需要分別作出處理。一是,對行為人具有重傷犯意但沒有造成任何傷害的案件,是選擇故意輕傷的法定刑(即第234條第1款)并適用有關未遂犯的處罰規定,還是選擇故意重傷的法定刑(第234條第2款前段)并適用有關未遂犯的處罰規定?二是,對行為人出于重傷意圖未沒有造成重傷后果,但卻造成了輕傷結果的案件,是選擇故意輕傷的法定刑且不再適用有關未遂犯的處罰規定呢,還是選擇故意重傷的法定刑并適用有關未遂犯的處罰規定?對于這類問題的處理,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有著不同的觀點和做法。對于第一種情形,如果以故意輕傷未遂進行認定,顯然不符合主客觀相一致的原則,忽略了行為人主觀上有致人重傷的犯罪故意,因此,對于這類情形仍應以故意重傷未遂進行定罪和處罰。對于第二種情形,理論界有人認為,這是屬于故意輕傷的犯罪既遂,應當選擇故意輕傷的法定刑且不再適用有關未遂犯的處罰規定。我們在司法實踐中認為,行為人主觀上具有明確具體的重傷故意,客觀上已開始實行故意重傷行為,只是由于行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造成重傷結果的發生,這種情況下,不管是否已經造成輕傷害,只要綜合全部案情不屬于“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應當定罪處罰的,都應認定為故意重傷未遂,適用刑法第234條第二款和第23條的規定處罰。因為在第二種情形下,如果認定為故意輕傷的既遂,不符合犯罪構成中主客觀相一致的原理,僅僅因為客觀上造成輕傷而認定為輕傷的既遂,有著客觀歸罪的嫌疑。試想,如果行為人主觀上是想殺死被害人,客觀上卻只造成被害人的輕傷,這種典型的故意殺人未遂的情形,難道也應以故意輕傷定罪量刑嗎?這顯然是錯誤的。
(三)致人死亡的故意傷害是否存在犯罪未遂
在我國刑法理論界,沒有人主張過失犯存在未遂的問題,因此,在單一構成行為的結果加重犯類型中,其加重結果只能是由行為人的過失所引起,不可能由故意所引起。過失地引起加重結果,成立結果加重犯,沒有出現這一結果,則不成立結果加重犯,更不能成立結果加重犯的未遂。如果連基本罪的結果都未出現,也沒有出現加重結果,只能成立基本罪的未遂,當然不會有結果加重犯的未遂問題。故意傷害致人死亡是典型的單一的構成行為的結果加重犯。就故意傷害的基本罪而言,行為人的主觀心態是故意,但對于傷害所造成他人的死亡結果而言,行為人的主觀心態只能是過失,否則應當以故意殺人罪定性。因此,故意傷害致人死亡這一犯罪不具有犯罪未遂的形態。至于有人認為,故意傷害致人死亡不存在未遂是因為致人死亡是典型的結果加重犯,作為適用加重法定刑根據的加重結果是指實際發生的危害結果,而不包括可能發生的結果。這一觀點有其合理之處,但仍值得研究。雖然這一說法,就其本質而言,亦是對傷害致人死亡不存在未遂的肯定,但其忽略了犯罪未遂的三要件,沒有充分認識到犯罪未遂對行為人主觀方面的要求。傷害致人死亡固然是結果加重的情形,但從犯罪構成上分析行為人在主觀犯意上不具備剝奪被害人生命的故意是不容置疑的。
以上知識就是小編對故意傷害罪問題進行的解答,故意傷害罪中有沒有犯罪未遂有很多的觀點,而依據造成輕傷還是重傷而不同,如果故意傷害意圖很明顯,行為已經實施的,可以有未遂的認定。讀者如果需要法律方面的幫助,歡迎到律霸網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老板因員工離職扣培訓費合法嗎
2021-01-17游樂場兒童受傷如何劃分責任
2021-02-26產品責任糾紛官司如何打
2020-11-13人民檢察院可以對看守所提出糾正意見的情形
2021-02-27政府采購法,罰款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20申請再審,律師費是否另算
2021-01-09公安機關辦理行政案件程序規定內容是什么
2021-01-10交通事故的法醫鑒定
2020-11-25小區內晚上修路可以投訴嗎
2021-01-23被執行人把房產贈與過戶了怎么辦
2021-02-08法律規定不能上市出售的房屋
2021-01-27勞務派遣用工是否有探親假
2020-11-14公司解除勞動關系怎么賠償
2020-11-18保險合同是否為有名合同,有哪些內容
2021-03-03保險合同成立的必要條件是什么
2021-01-09保險合同的成立意味著什么
2021-03-19淺析保險合同案件中的疑難問題
2021-02-01保險理賠員駕車撞事主 車主趴車頭被甩開
2020-12-12保險夠賠了個人還要賠償嗎
2021-01-25失足墜崖保險賠付嗎
2021-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