肇事司機在發生事故后逃逸的情況時有發生,許多車主也許都認為駕駛人逃逸的一個嚴重后果就是向保險公司索賠不到一分錢。其實,這是對相關保險法規理解的誤區。近日,臺州市中級人民法院終審判決的一起道路交通事故人身損害賠償糾紛案告訴大家:對于“交強險”,如果不是駕駛人故意制造交通事故,保險公司在限額范圍內仍要賠錢。
2008年1月22日,被告陳某所有的小型客車途經溫嶺市城區時,與騎自行車的原告華某發生碰撞。事故發生時,該車駕駛人駕車逃離現場。原告受傷后,產生醫療費、誤工費、殘疾賠償金等共計97006元。因該車的駕駛員逃逸后就下落不明,原告在車主陳某先期支付賠償款54700元后,仍將車主陳某和該車投保的臺州某保險公司告上法庭,要求二被告賠償其余的經濟損失42306元。
原審法院認為,被告陳某所有的小型客車已向被告臺州某保險公司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險(以下簡稱“交強險”)和第三者商業責任險,本次事故發生在保險期間內,被告保險公司應在“交強險”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因事故發生時駕駛員逃逸,第三者商業責任險則不應賠償。故法院作出了一審判決:被告臺州某保險公司賠償給原告華某42306元。
一審宣判后,保險公司不服,上訴稱:一審法院應查明肇事司機與陳某之間的法律關系是借用關系還是雇傭關系?因為這直接關系到華某的損失能否納入“交強險”的賠償范圍;在陳某未排除肇事司機醉酒駕駛、無證駕駛及故意制造交通事故情形的情況下,保險公司對搶救費用以外的損失不承擔賠償責任,該損失應由陳某承擔。
臺州中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在肇事司機身份不明確的情況下,保險公司是否應當承擔“交強險”范圍內的賠償。根據《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條規定,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傷亡的,由保險公司在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予以賠償。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制度設立的目的在于分散風險,保障事故受害者得到及時救治和賠償,該賠償并不考慮機動車方是否有過錯,因此被保險的車輛在保險期間內發生交通事故致第三者損害,保險公司即負有在保險責任限額范圍內賠償的義務,保險公司不能以肇事司機身份不明為由對抗其應對事故受害人承擔的賠償責任。據此,作出了“駁回上訴,維持原判”的終審判決。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遺贈扶養要滿足什么規定
2021-02-21合伙人違反合伙協議的,應當依法承擔什么責任
2020-12-31房屋不動產房貸沒結清怎么辦贈與
2020-11-16哪些遺產可以繼承?
2020-11-14訴訟離婚缺席判決會判離婚嗎
2020-12-19離婚訴訟的十大誤區
2021-03-14有抵押的房屋可以過戶嗎
2021-03-10公租房戶口在有居住權嗎
2021-01-27員工有精神病怎么辦
2020-12-19勞動爭議當事人不服仲裁委員會裁決或不予受理通知,向人民法院起訴,可否將仲裁委員會列為被告?
2020-11-21用人單位調動工作地點,勞動者有權拒絕嗎
2021-02-26飛機延誤多少時間賠償
2021-02-21論保險合同的有效訂立
2021-03-02保險合同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什么
2020-11-10什么是保單的現金價值
2021-01-27保險代理人是否與保險公司構成勞動關系
2021-03-03保險業務規則和保險組織機構管理規定的行為有哪些
2021-02-26保險的意義是什么
2021-01-10訴訟費是保險當事人的直接財產損失
2021-02-09司法鑒定保險傷殘標準等級是如何劃分的
2020-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