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欺詐性經營行為的構成要件
認定經營者實施欺詐行為的必須具備兩個要件:
一是在客觀上,經營者向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過程中,必須存在上述所列的欺詐行為之一。如果客觀上不存在上述列舉的情形,就不得推定經營者是實施了欺詐消費者的行為;
二是在主觀上。必須是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確非欺騙、誤導消費者而實施的此種行為。
二、欺詐性經營行為維權舉證是怎么樣的
在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存在著舉證能力的不對稱,以及信息的不對稱。消費者往往無法證明經營者存在著欺詐故意,經營者宣傳材料所記載的內容與消費者購買到的商品不一致只能夠證明某種行為的存在,而這種不一致并不必然表明經營者是故意為之。事實上在許多情況下消費者可能無法證明經營者的故意是否存在。將證明欺詐故意存在的責任置于消費者一方,在許多情況下實際上可能會導致消費者必然的敗訴。因此,需要由經營者來證明自己不存在主觀上的欺詐故意。同時,由于故意是一種主觀狀態,因此,故意存在與否只能夠通過間接證據證明。
三、欺詐性經營行為的種類
1、掩蓋商品質量中存在的瑕疵,銷售或者提供不符合保障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要求的商品;
2、在商品中摻雜、摻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或者以不合格商品冒充合格商品;
3、銷售國家明令淘汰的商品或者銷售失效、變質的商品;
4、偽造商品的產地,偽造或者冒用他人的廠名、廠址;
5、偽造或者冒用認證標志、名優標志等質量標志;
6、銷售的商品應當檢驗、檢疫而未檢驗、檢疫或者偽造檢驗、檢疫結果;
7、對商品或者服務作引人誤解的虛假宣傳;
8、銷售商品的重量或者數量少于該商品所明示的重量或者數量;
9、對商品的價格作虛假的表示等等。
四、對于欺詐性經營行為的懲罰
只要商品的經營者或者服務的提供者實施了弄虛作假、隱瞞事實真相等欺騙手段,誘使消費者產生錯誤的理解,作出違背自己意愿的意思表示,就構成了欺詐性經營行為,對于欺詐性經營行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明確規定了,增加賠償的金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的價款或者接受服務的費用的一倍,即經營者承擔的懲罰性賠償金的金額為消費者實際支付的費用的一倍。
如果各位讀者還有其他的法律問題需要咨詢,歡迎來律霸網進行,你會得到滿意的咨詢結果。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如何提出行政許可申請
2021-01-26沒有在第一時間認定工傷怎么辦
2020-12-25怎么確定選票是否有效
2021-01-31以接受委托成為辯護人的范圍是什么
2021-03-04民事調解到期不給錢如何處理
2020-11-26提出離婚賠償的條件有什么
2020-11-26家有“悍妻”施家暴,該怎么辦
2021-02-22不安抗辯時能不能解除合同
2021-03-24超市雇員受傷責任承擔,由誰負責
2021-03-10勞動合同續簽申請書模板是什么
2020-12-10勞動合同期限未滿可以辭職嗎
2020-12-24解除勞動合同工傷保險有效嗎
2021-02-23實習期企業解聘員工怎么補償
2020-12-24雇傭關系的賠償責任是什么
2021-02-25在公司干了八年,辭工有補償嗎
2021-02-22被燙傷意外險是否應該賠償
2021-02-21飛機延誤險怎么買
2020-12-23怎樣才能用仲裁方式解決保險合同糾紛問題
2021-01-09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有幾種
2021-01-06“私了”事故中證據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2021-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