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監視居住制度現狀存在哪些問題?
1、適用對象不統一
目前,有關監視居住適用對象的法律、法規主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及《公安機關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但三者對關于監視居住的適用對象卻不盡相同,這勢必影響法律的嚴肅性。 2、監視居住的期限問題。
刑事訴訟法規定監視居住的期限最長為六個月,《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本意,筆者認為這六個月是指公、檢、法三機關監視居住的期限總和,并不是每一個執法機關的最長期限。但目前公安部、最高檢察院、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釋和規定,卻有指每一個機關各自有權使用最長期限之嫌,這樣監視居住的最長期限則為十八個月。
3、適用范圍與取保候審沒有嚴格區分
由于立法沒有明確固定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各自的適用范圍,在實際操作中必然會出現混亂,同樣的情況有的適用了取保候審,有的則適用了監視居住。然而,監視居住在強制強度、監控措施等方面均與取保候審有較大的區別,要是在同樣的情況下隨意選擇不同的強制措施則會造成對被監視居住對象人身自由權利的侵害。在辦理刑事案件中,采取何種強制措施本應與犯罪的輕重及行為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但正是因為立法上沒有明確固定監視居住和取保候審各自的適用范圍,出現辦案單位在辦理刑事案件中隨意選擇這兩種不同的強制措施,往往是在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既沒有保證金,又無法提供保證人時才使用監視居住。
二、監視居住適用條件有哪些?
依新刑事訴訟法第72條規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對于符合逮捕條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以監視居住:
1、患有嚴重疾病、生活不能自理的;
2、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嬰兒的婦女;
3、系生活不能自理的人的唯一扶養人;
4、因為案件的特殊情況或者辦理案件的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更為適宜的;
5、羈押期限屆滿,案件尚未辦結,需要采取監視居住措施的。
對符合取保候審條件,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能提出保證人,也不交納保證金的,可以監視居住。
綜上所述,在刑事強制措施中,監視居住也是公安機關常用措施。主要針對那些患有嚴重疾病或者在懷孕期內的犯罪嫌疑人。目前我國監視居住制度還存在一些問題和漏洞。在監視對象、適用條件及監視居住期限上面都不統一。國家相關部門應該對該制度做進一步完善。
監視居住的期限一般是多久,適用條件是什么?
違反監視居住規定有什么后果?
監視居住后還會判刑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交車發生事故公交公司不墊付住院費怎么辦
2021-03-22轉包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11-13中國公民在國外結婚需要帶什么證明材料
2020-12-04制作并銷售盜版光碟侵犯的著作權嗎
2021-01-10未簽勞動合同被辭退有什么補償
2021-01-25交通事故搶救費用不足怎么辦
2021-02-09對交通事故認定書不服不能提起行政訴訟
2021-01-29交通肇事逃逸與交通肇事有什么不同
2021-02-24勞動仲裁能保全公司財產嗎
2021-01-26離婚財產糾紛怎么解決
2021-03-24代位繼承人生活困難的話可以要求多分遺產嗎
2021-02-15私房公用行不通
2020-11-25村集資房可以過戶嗎
2020-12-07學生實習期受傷是工傷嗎,學生實習期受傷誰來擔責
2021-02-27勞動糾紛法官會受賄嗎
2021-01-04交通事故意外險的免責事項
2021-01-23保險糾紛應該如何解決
2021-01-20“三個期限”避免保險合同糾紛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21國際貨物保險之海上貨運保險合同的程序
2020-11-29財險理賠計入什么科目
2021-0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