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指點迷津,柳暗花明;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近年來,離婚糾紛案件一直呈上升趨勢,離婚糾紛案件中被告人未到庭的現象也時有發生,主要表現為二種情況,一是找不到被告,被告未到庭;二是能找到被告,但被告故意逃避不到庭。由于我國《婚姻法》規定,調解是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的必經程序,被告未到庭,就不存在調解的條件或可能,導致人民法院審理工作難,判決離婚難,甚至某些案件直接判決不準離婚。北京市盈-科律師事務所張*富律師認為,如果被告未到庭就不判決離婚,對原告是一種不公平,對被告則是一種縱容,不利于和諧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對于離婚案件被告未到庭,應當區分不同情況,依照法定程序,缺席判決。
一、對于找不到被告的離婚糾紛案件
1、如果被告下落不明已滿2年,被人民法院宣告失蹤的,原告起訴離婚,人民法院應當直接判決準予離婚。其法律依據是《婚姻法》第三十二條第四款:“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準予離婚?!币环奖恍媸й?,事實上已經終止了雙方的共同生活;另一方起訴離婚,表明其已經失去了對婚姻的期待,以此為由認定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當在情理之中。
2、如果被告下落不明已滿2年,另一方不申請宣告失蹤,直接起訴離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對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達訴訟文書,公告期滿,按缺席判決離婚。法律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51條規定:“夫妻一方下落不明,另一方訴至人民法院,只要求離婚,不申請宣告下落不明人失蹤或死亡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對下落不明人用公告送達訴訟文書?!薄蹲罡呷嗣穹ㄔ宏P于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如何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若干具體意見》第12條規定:“一方下落不明滿2年,對方起訴離婚,經公告查找確無下落的,視為夫妻感情確已破裂,一方堅決要求離婚,可依法判決準予離婚。”這對于那些缺乏家庭責任感、不辭而別、故意規避法律的被告者來說,是一個很好的法律約束;而對于原告一方來說也是一個很好的法律救濟,及早解決婚姻關系的不確定狀態,對雙方都是一個解脫。
3、如果被告下落不明不滿2年,另一方直接起訴離婚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受理,但缺席判決應當慎重。根據我國婚姻法規定,判決離婚的條件是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如果找不到被告,且失蹤未滿兩年,難認定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筆者認為如果被告失蹤未滿2年,就判離婚,屬于實體錯誤;此種情況應當說服原告撤訴;如果原告不撤訴,應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第八條第(二)項裁定駁回起訴。
二、對于被告故意逃避不到庭的離婚糾紛案件
對于此種情況,也有兩種表現:一是被告拒絕簽收開庭傳票,二是被告收了開庭傳票而拒不到庭。對于前者可以依據《民事訴訟法》送達的規定,適用郵寄送達、留置送送,直至公告送達;對于后者可以二次傳喚。二者均視為被告收到了傳票。由于離婚糾紛案件需要對婚姻、子女及財產作出處理,屬于被告不到庭就無法查清案情的案件。依據《民事訴訟法》第一百零九條規定:“人民法院對必須到庭的被告,經兩次傳票傳喚,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的,可以拘傳?!睂τ诒桓婀室馓颖懿坏酵サ?,可以依法強制其出庭應訴。但現實中由于被告出于不想離婚或離婚后小孩照顧問題等原因考慮,故意躲避法院工作人員,法院工作人員很難對其拘傳。對此情況下,某些法院會判決不準離婚,很明顯這種裁決對原告很不公平,也會助長有此類心態的被告千方百計地躲避。張*富律師認為被告故意逃避不到庭應訴,可以視為其自動放棄離與不離的選擇權與話語權;無視法律權威,可以推定為與原告矛盾激化,無共同語言,從而缺席判決準予離婚。當然,此種情況下,對于財產與孩子撫養問題,可以待被告出現后,由原、被告另行協商或起訴處理,以彰顯對被告的公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法辭退如何賠償
2021-03-16農民工養老保險轉移程序是怎樣的
2020-12-30涉外離婚判決書可公告送達嗎
2021-02-15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訴訟時效屆滿能否重新確認債權的幾個批復附解析
2020-12-04如何算是冒充注冊商標的行為
2021-01-28房產抵押擔保協議
2020-12-17未婚先孕的有探視權嗎
2021-03-08未婚先孕怎么領結婚證
2021-03-15子女在支付老人贍養費時要注意什么
2020-12-09不離婚能否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2021-02-15農村土地承包合同和經營權證不一致如何解決
2020-12-08房產贈與給未成年子女如何征稅
2021-01-01房租中介的法律責任有哪些
2020-11-16夏季勞動保護的方法有哪些
2020-12-31勞動爭議申訴最長年限是幾年
2020-11-222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2-21人身保險合同的性質是怎么樣的
2021-01-25交通保險理賠誤區有哪些
2020-11-22保險利益的含義是什么呢
2021-03-102014年土地登記代理人《法律知識》:平等原則
2021-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