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們讀者因為某些個人原因,而導致產生勞動爭議的,那么這個時候,他們可能更多的是想了解一下對于司法的相關解釋,所以我們來共同討論一下勞動爭議的司法解釋的核心要點,根據有關規定,司法解釋中應該是從不同層面來具體研究的,具體看下文。
一、制定《解釋三》的主要背景
隨著我國勞動用工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改革,勞動關系不斷發生新的變化,人民法院審理的勞動爭議案件成為當前民事審判工作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制定和發布《解釋三》源于以下深刻的社會背景。
第一,從經濟環境看。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國際化程度日益提高,尤其是近兩年來國際金融危機的持續擴散和蔓延,導致西方主要發達經濟體陷入衰退,我國經濟特別是對外貿易也受到了嚴重沖擊,許多行業和企業經營困難,用人單位謀生存、求發展的壓力進一步增大,難以滿足勞動者提高報酬的要求,勞動關系中的各種矛盾日益顯現。
第二,從立法層面看。勞動合同法和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于2008年1月1日和5月1日相繼施行,這兩部法律不僅從實體法方面為勞動者依法維護自身利益提供了更為周全的保護,而且從程序法方面進一步規范了勞動爭議糾紛的解決途徑。在立法對勞動者保護力度逐漸加大的背景下,勞動者在仲裁或訴訟中相對弱勢的地位已經有所改變,勞動者運用法律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越來越強,維權的能力越來越高,人民法院受理的勞動爭議案件隨之增多。
第三,從用工情況看。一些用人單位出于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用工成本最低化的目的,往往忽視對勞動者利益的保護,執行國家法律政策隨意性較強,有意甚至惡意規避法律,違法用工、侵害勞動者合法權益的情形時有發生。在原有經營模式的影響下,一些用人單位依然維持著原有的用人觀念和人事制度,與勞動合同法倡導的現代勞資關系理念有較大的差距。隨著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利益格局和力量對比的變化,勞資雙方相互碰撞日益激烈,導致大量勞動爭議糾紛涌入仲裁或訴訟領域。
第四,從受案數量看。2008年新收一審勞動爭議案件29.55萬件,較2007年增長95.30%;2009年新收31.86萬件,同比增長7.82%;2010年1月至8月新收20.74萬件。勞動爭議案件收案數量的急劇上升,折射出社會形勢的深刻變化。
第五,從審理情況看。勞動爭議案件大幅上升的同時,人民法院也面臨著適用法律和統一執法難度加大的困境。勞動爭議不僅涉及到許多法律,還涉及眾多的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和地方性法規等。所涉法律規范雖多,但仍有許多問題未在立法層面得到明確,一定程度上滯后于社會經濟形勢的發展和審判實踐的需要。此外,勞動用工關系進一步朝多元化方向發展,反映在勞動爭議案件中,直接表現為勞動權利義務內容的日益豐富和訴訟請求的日益復雜,社會敏感度較高、法律依據不明確的新類型勞動爭議案件日漸增多,案件處理難度越來越大。
二、因企業改制引發勞動爭議的受案范圍
企業改制會引起原企業和其職工之間的勞動法律關系的重大調整,是一個系統而又復雜的命題。首先,涉及到原來簽訂的勞動合同的效力問題;其次,涉及到企業職工身份轉換中新的勞動法律關系的創設問題;再次,涉及到職工勞動保險和工資拖欠等的負擔問題;最后,還涉及到企業改制過程引發的勞動糾紛的解決問題,等等。由于這類案件多數具有群體性、對抗性、集中性、社會性等特點,矛盾激化,很容易造成職工不滿,甚至引發群體性上訪。但是,調整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的法律、法規及有關企業改制政策相對滯后,使得人民法院在面對此類案件逐年增多的形勢下,法律適用問題日益突出。《解釋三》就因企業改制所引起的勞動糾紛案件的受理范圍作出規定:因企業自主進行改制引發的爭議,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在理解和適用本規定時,應當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因企業改制活動引發的糾紛,必須是建立在企業自主改制基礎上,即可以歸納為人民法院主管范圍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才依法予以受理。人民法院僅受理企業改制中基于平等民事主體關系而發生的民事糾紛,當事人因此發生的爭議才可以提起民事訴訟,否則不能啟動民事訴訟程序,這是人民法院受理民事案件的通則。人民法院受理因企業產權制度改造而發生的糾紛,是指平等的民事主體因改造企業產權制度而發生的民事權益糾紛。企業產權制度改造是通過企業發生民事行為,設立民事法律關系實現的,比如出售企業資產、企業兼并與分立、債權轉股等。企業產權制度改造不僅涉及參與企業改制的相關當事人的利益,而且還涉及原企業利害關系人的利益。因此,凡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因參與企業改制而發生的民事糾紛和因企業改制涉及他人民事權益而引發的民事糾紛,均屬于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第二,對于由政府及其所屬部門主導的企業改制引發的民事糾紛,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對于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中發生的糾紛是否應當受理的問題,早在1996年最高法院就作出法復[1996]4號《關于因政府調整劃轉企業國有資產引起的糾紛是否受理問題的批復》,表明對此類糾紛不予受理的態度。2000年10月,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指出“企業職工下崗、整體拖欠職工工資是企業制度改革和勞動用工制度改革中出現的特殊現象,不是履行勞動合同中的問題,由此引發的糾紛,應當由政府有關部門按照企業改制的政策規定統籌解決,不屬于勞動爭議,不應以民事案件立案審理。”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與企業改制相關的民事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規定》第3條規定“政府主管部門在對企業國有資產進行行政性調整、劃轉過程中發生的糾紛,當事人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以上內容表明了最高人民法院對于由政府主管部門主導的企業改制視為不屬于平等主體之間的民事行為,因而提起民事訴訟,人民法院一直不予受理的基本態度。
在閱讀過本篇文章中的有關內容,我們就不難理解,國家對于勞動爭議的相關司法決議,更多的也是提醒讀者,如果再由于民事糾紛或是刑事糾紛而產生的勞動仲裁,讀者就能夠通過相關的核心條款來進行維權的。
勞動合同法關于試用期的條款有哪些?
終止勞動合同的條件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運輸代理合同是否繳納印花稅
2021-02-12地役權有哪些特征有哪些
2021-02-11專利異議審查范圍有哪些
2021-03-09如何判定是否侵犯商標權
2021-03-07哪些婚姻關系視為無效婚姻
2021-02-21擔保合同中質物滅失怎么辦
2021-01-08違法霸占農村公用地如何處罰
2020-12-30置業顧問收客戶錢違法嗎
2020-11-24房產證可以抵押給個人嗎
2021-03-08降薪降崗變更合同怎樣維權
2020-11-18產假結束可以辭退嗎
2021-03-03暑期工7天試用期無工資合法嗎
2021-02-06飯店試用期十天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0-12-26勞務外包能否規避用人主體責任
2021-01-07訂立勞動合同時薪水約定不明確如何處理
2021-02-10意外險國家規定最高賠付多少
2021-01-01常見的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1-02-07此案保險公司應拒賠
2020-11-24保險公司如實告知時應提供現金價值表么
2021-01-12保險合同中自動墊費條款的效力
2021-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