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工作人員應當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觸底線、不碰紅線、不越雷池半步。如果忘記了職責所在,貪婪過度,大肆斂財,就可能構成貪污罪,受到國家的嚴懲,受到人民的討伐。公職人員貪污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跟隨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一、公職人員貪污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貪污罪的構成要件為侵犯客體、客觀表現、犯罪主體、主觀能動性。
1、侵犯客體
貪污賄賂罪侵犯的客體是國家的廉政建設制度。國家的廉政建設制度是以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吏治清明、反對腐敗為其主要內容的。貪污、賄賂罪不僅嚴重地侵犯了公共財產的所有權,而且嚴重地侵蝕了黨和國家的健康的機體,損害了黨和政府在人民心目中的形象,妨害了國家的廉政建設制度。
2、客觀表現
貪污賄賂罪在客觀方面表現為侵害國家廉政制度情節嚴重的行為。其中,多數為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也有的是與國家工作人員職務密切相關,如拒不說明巨額財產來源、隱瞞境外存款,還有的是與國家工作人員受賄具有對向性的行賄、介紹賄賂的行為。行為方式除巨額財產來源不明罪、隱瞞境外存款罪表現為不作為之外,其他犯罪通常表現為作為。
3、犯罪主體
本類犯罪的主體包括兩類,一類是自然人,一類是單位。就自然人來說,大多數是特殊主體,即國家工作人員。少數犯罪的主體為一般主體,如行賄罪、介紹賄賂罪等。就單位來說,既有純正的單位犯罪,如私分國有資產罪、私分罰沒財物罪,也有不純正的單位犯罪,如對單位行賄罪。
4、主觀能動性
本類犯罪在主觀方面均由故意構成,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損害國家工作人員職務的廉潔性,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過失不能構成本類犯罪。
二、什么是貪污罪。
貪污賄賂罪是指國家工作人員或國有單位實施的貪污、受賄等侵犯國家廉政建設制度,以及與貪污、受賄犯罪密切相關的侵犯職務廉潔性的行為。2016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聯合發布《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貪污賄賂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1],明確貪污罪、受賄罪的定罪量刑標準以及貪污罪、受賄罪死刑、死緩及終身監禁的適用原則等,強調依法從嚴懲治貪污賄賂犯罪。
三、貪污罪的相關法條
第三百八十二條 國家工作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財物的,是貪污罪。
受國家機關、國有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委托管理、經營國有財產的人員,利用職務上的便利,侵吞、竊取、騙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國有財物的,以貪污論。
與前兩款所列人員勾結,伙同貪污的,以共犯論處。
第三百八十三條 對犯貪污罪的,根據情節輕重,分別依照下列規定處罰:
(一)個人貪污數額在十萬元以上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
(二)個人貪污數額在五萬元以上不滿十萬元的,處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可以并處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無期徒刑,并處沒收財產。
(三)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五萬元的,處一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節嚴重的,處七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個人貪污數額在五千元以上不滿一萬元,犯罪后有悔改表現、積極退贓的,可以減輕處罰或者免予刑事處罰,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給予行政處分。
(四)個人貪污數額不滿五千元,情節較重的,處與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節較輕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上級主管機關酌情給予行政處分。
對多次貪污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貪污數額處罰。
通過小編的講解,相信大家都知道了。公職人員公權私用,以權謀私,不但有損于國家廉政建設,有損于國家工作人員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形象,不利于公務人員隊伍建設,對于貪污行為必須嚴懲,用刮骨療毒的決心,打擊貪污犯罪。
?貪污受賄最新司法解釋
?貪污罪最新司法解釋全文
?貪污受賄罪辯護詞是怎樣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認繳期限未屆至股東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2021-02-19道路交通事故認定期限有哪些
2020-12-26設計服務合同范本
2021-01-09欠條沒有手印生效嗎
2021-01-02要約與要約邀請有哪些區別
2021-02-02什么情形下訂立的合同屬于效力待定合同
2021-03-08房屋合同簽好可以換嗎
2020-12-29住房公積金異地貸款辦理步驟是什么
2020-12-28工傷已經痊愈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16公司不按制度處罰可以解除合同嗎
2020-11-26停崗留薪人員年限到了后還能回原單位上班嗎
2021-01-15建筑工地勞務關系能否認定工傷
2020-11-21被公司開除依據勞動法怎么賠償的
2021-01-20旅游意外險保單索賠流程是什么
2021-02-20上了老賴黑名單的后果是什么
2021-03-01一起保險合同糾紛的評析
2020-11-10保險合同中的幾個基本概念
2021-03-13夫妻共同財產有沒有包括保險
2020-11-22旅游意外險條款
2020-11-28保險事故中“第三者”的認定
2021-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