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集資高管會受到什么樣的處罰?
要看具體案情等。
第一百九十二條 【集資詐騙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使用詐騙方法非法集資,數額較大的,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二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五萬元以上五十萬元以下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什么是非法集資?
非法集資是指單位或者個人未依照法定的程序經有關部門批準,以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證券或者其他債權憑證的方式向社會公眾籌集資金,并承諾在一定期限內以貨幣、實物及其他利益等方式向出資人還本付息給予回報的行為。
非法集資往往表現出下列特點:
一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包括沒有批準權限的部門批準的集資;有審批權限的部門超越權限批準集資。
二是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
三是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
四是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
具體規定
非法集資是未經有關部門依法批準,承諾在一定期限內給出資人還本付息。還本付息的形式除以貨幣形式為主外,也有實物形式和其他形式;向社會不特定的對象籌集資金。這里“不特定的對象”是指社會公眾,而不是指特定少數人;以合法形式掩蓋其非法集資的實質。面對某些官員與非法集資企業的“大合唱”,我們實在很難說一定是后者將前者“拉下水”,很難說前者只是“無意間”淪為“活道具”而成了“從犯”。公安、司法機關依法嚴厲打擊非法集資活動,絕不能放過這些面目曖昧的“活道具官員”,只要他們參與了非法集資的“演出”,無論只是收取了出場費,還是接下來還有更進一步的運作,都必須為此承擔黨紀政紀責任和法律責任。
相關分類
根據《關于進一步打擊非法集資等活動的通知》(銀發[1999]289號)的相關規定,“非法集資”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種:
(1)通過發行有價證券、會員卡或債務憑證等形式吸收資金。
⊙比較常見的是:以發行或變相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等權利憑證或者以期貨交易、典當為名進行非法集資。通過認領股份、入股分紅、委托投資、委托理財進行非法集資。通過會員卡、會員證、席位證、優惠卡、消費卡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2)對物業、地產等資產進行等份分割,通過出售其份額的處置權進行高息集資。
⊙最新的變化是:通過出售其份額并承諾售后返租、售后回購、定期返利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3)利用民間會社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 最近的變化: 利用地下錢莊進行集資活動。
(4)以簽訂商品經銷等經濟合同的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常見的是:以商品銷售與返租、回購與轉讓、發展會員、商家加盟與“快速積分法”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5)以發行或變相發行彩票的形式集資;
(6)利用傳銷或秘密串聯的形式非法集資;
(7)利用果園或莊園開發的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例如,借種植、養殖、項目開發、莊園開發、生態環保投資等名義非法集資。
(8)利用現代電子網絡技術構造的“虛擬”產品,如“電子商鋪”、“電子百貨”投資委托經營、到期回購等方式進行非法集資。
(9)利用互聯網設立投資基金的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10)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形式進行非法集資。
綜合上面所說的,不管是誰犯了非法集資的罪,那么處罰的標準都是一樣的,非法集資的金額越大,那么受到的刑法就會越重,處罰的罰金也會更多一般最高的刑法在十年以上,所以,非法集資已成為我國嚴格逮捕的對象,只要是犯了本罪,那么必會嚴懲。
非法集資罪的數額怎么確定
非法集資罪立案標準是怎么規定的
非法集資罪的量刑標準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交通事故造成人受傷,受害人在多長時間內起訴法院會受理
2020-11-12店面拆遷超過24月未安置怎么補償
2021-02-09船舶發生海難事故怎樣才能減少海洋污染范圍
2021-02-10第三方支付的各方主體都有誰
2021-01-03當事人自行解決交通事故協議書范本是怎樣的
2021-03-16探望權義務主體的協助義務是什么
2021-01-05協議離婚財產分配原則
2020-11-09交通事故訴訟的有效時限
2020-11-23解除勞動合同協議書模板是什么
2021-01-03房屋抵押后還不上流拍能住嗎
2021-03-20暫住證過期了重新辦都需要什么材料
2020-11-29勞動防護措施有哪些
2020-11-18勞務合同中途中止需要補償嗎
2020-11-23企業停產放假經濟補償金標準
2020-12-02實習期享受三倍工資嗎
2020-11-10拖欠農民工工資被警察帶走怎么處理
2021-01-16定期壽險購買需要注意什么
2020-12-27意外險的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1-02-06【保險合同糾紛律師】保險人應對保險合同條款中的事實免責情形履行明確說明義務
2021-01-06非投保人告保險公司告出“創舉”
2021-0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