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作為犯罪中作為特定義務的來源有哪些
1、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
2、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
3、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4、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
之所以要求行為人對其身體相對靜止的消極、無為狀態承擔刑事責任,關鍵就在于行為人此時負有積極實施特定行為的義務,應為能為而不為,即違反了作為義務。根據我國刑法學基本理論,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法律明文規定的積極作為義務:法律明文規定的作為義務是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的主要來源之一,是指由其它法律規定并由刑法加以認可的義務,這里的法律包括法律,法規以及規章制度等。如果只由其他法律規定,而未被刑法認可,則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此外,法律明文規定的義務必須是具體的義務,憲法中所規定的義務屬于一般性的抽象義務,有待于各具體法規的確認和細化,一般不適合直接作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前提。
職業或者業務要求的作為義務:它是指一定的主體由于擔任某項或者從事某種業務而依法被要求履行的一定作為義務。該類型的作為義務有的規定在法律法規中,也有的規定在具體行業的相關規章制度中。應當注意的是,行為人只有在具有職業或者業務身份的情況下,才具有相關的作為義務。也就是說,只有在這種情況下行為人才能構成刑法上的不作為犯罪。
法律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法律行為如合同行為等,引起一個積極作為的義務(行為人通過合同行為自我創設一個積極作為義務),行為人有義務履行。而一般情況下合同一方當事人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一定的義務,只產生違約的法律后果,并不會產生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只有在合同一方當事人因不履行合同所規定的義務給刑法所保護的社會關系造成嚴重侵害的情況下,這一作為義務才能構成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
先行行為引起的積極作為義務:先行行為作為不作為犯罪的作為義務是由德國刑法學家斯特貝爾首倡的,1884年的德國判例首次確認了先行行為與法律,契約同樣是作為義務的來源。我國刑法界的通說認為先行行為只要足以產生某種危險,就可以成為不作為犯罪的義務來源,而不必要求先行行為具有違法的性質。
綜上所述,對于不作為犯罪中的義務來源就包括了上文中提到的四點,在要求行為人的時候是需要具有法定的義務才行的,而同時也要求因為行為人不作為,才導致發生了比較嚴重的損害后果才行的。
不作為犯罪有哪些義務來源
不作為犯罪的構成要件有哪些?
不作為犯罪的先行行為是什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保密協議有法律效力嗎
2020-11-24公司入繳注冊資金延期怎么辦
2020-12-11不可撤銷保證責任如何承擔
2020-11-25公司股東變更后還要承擔之前的債務嗎
2021-01-15哪些房產不能抵押,抵押房產怎么進行
2020-12-09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21室內噪聲檢測標準有哪些
2021-02-19勞動合同變更后還有效嗎
2020-11-16禁止流質契約可行嗎
2020-11-30放棄繼承權允許撤回嗎
2021-02-01業主大會及業主委員會的區別是什么,各自的職責和成立的程序是什么樣的
2020-12-29單位集資房轉讓合同范本
2021-02-25怎么樣認定有居住權
2021-01-26未到期的勞動合同能否解除
2021-01-17競業限制補償金標準有何規定
2021-02-04公司裁員怎么賠償
2021-01-09什么情況必須先進行勞動仲裁
2020-12-24發生勞動爭議的公司注銷會造成訴訟變化嗎
2021-03-16人壽保險的保單現金價值可以作為夫妻共同財產分割嗎
2021-01-04產品質量責任保險對哪些情形負保險責任
202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