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永遠無法接受這樣的現實:出售不合格的商品未聲明的,只能有一年的訴訟時效。既然出售了不合格商品,而又不聲明,可見用心歹毒,理當狠狠打擊,保護社會的公序良俗,在強調保護消費者利益的今天顯得尤其重要。但是我們的《民法通則》卻只規定了較短的一年訴訟時效,讓制假售假者在得利的同時還享受時效上的利益,有些令人遺憾。
從法理上講,規定訴訟時效的理由無非有三:一,維持社會的穩定,使得社會秩序長期處于確定狀態;二,防止時間過長使得舉證困難;三,懲罰權利的睡眠者,督促權利人及時行使自己的權利。我們衡量一個訴訟制度的好壞,有著一個根本標準,這就是是否有利于實現訴訟的宗旨———社會正義。比如醫療糾紛適用一年的訴訟時效,我們不難發現從訴訟時效中受益的是那些承擔義務的人,而受損的,卻是那些享有權利者,這顯然不利于實現社會正義。
法治社會應是以權利為本位的社會,任何人的權利都是神圣的,特別在私法領域,更要保護私法自治,公法不宜過多干涉和限制,但是我們的訴訟時效過分強調了秩序和穩定,忽略了公民權利的保護。誠然,為了社會利益,可以對公民的權利予以一定限制,但是這種限制,必須合理,必須有利于大多數人的權利實現,使得社會正義從中得到體現,而不能使人們的權利受到根本的威脅。在時效制度頻頻威脅著弱者的權利時,我們理應反思這樣規定是否合理。
從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立法例子來看,對于訴訟時效規定得均比較長,例如德國和法國分別規定了三十年;在瑞士民法典中只承認債權可以適用訴訟時效,而對于涉及人身權等其他權利,則沒有規定訴訟時效;在我國的臺灣地區,也規定了十五年的訴訟時效。較長的訴訟時效本身體現了對于權利的尊重,也有利于平衡當事人的利益關系,使得市民社會的關系不至于因為政治或國家的干涉失衡。可是反觀我國民法通則規定的兩年訴訟時效則太少,顯示了對于權利的忽視。更何況一些涉及人身權利保護的人身傷害只規定了一年,尤其顯得與時代不合拍。筆者認為,舉證困難不能成為較短訴訟時效的理由。日常生活中確有一些事情因為沒有書證,時間一長無從查證,宜于快速了斷。比如在醫療糾紛中,本身有明確的醫療記錄,縱然時間久遠,也有書證可查;身體上醫療留下的痕跡也是物證,規定較長的訴訟時效期間,并不存在舉證方面的困難;而且這樣也有利于保護弱者的權利,督促強者醫院一方從業謹慎,何樂而不為呢?因此,要為民法典延長訴訟時效叫好。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程款支付流程是什么,工程款支付的違約責任是什么
2020-12-23房屋有抵押能否訴前擔保
2021-02-02教師公寓集資房是什么意思
2020-12-09農村住房可以登記為個體戶經營場所嗎
2020-12-03經濟補償金能否分期支付
2020-12-01續簽的勞動合同期限必須原來的一致嗎
2020-11-27合同中止履行是否變更合同
2021-02-11單位與個人簽訂勞務合同需注意什么
2021-03-15入職多久才算事實勞動關系
2020-11-21實習期醉駕怎么處理
2021-02-05人壽保險重要性及功能有哪些
2021-03-17意外傷害保險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1-01-01保險合同的特征
2021-02-12保險主次責任理賠流程
2020-12-25掛靠單位買保險車主該向誰索賠
2021-03-05保險代理人該怎么應對保險糾紛
2021-02-20如何認定農村土地承包合同效力
2021-01-25土地流轉主要程序是怎么樣的
2021-02-26村委會有權決定土地流轉的收益嗎
2020-12-13同樣是拆遷,公益拆遷補償怎么不一樣
2021-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