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一審的錯誤就在于錯將產品責任糾紛定為人身損害賠償糾紛,并錯誤運用了歸責原則,以過錯原則確定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導致了錯誤的裁判。案由對于訴訟來說,猶如指針,為法官尋法指明方向,錯誤的案由作錯誤的引導,很可能就會導致錯案,故在司法實踐中應遵守有關規定,正確認定案由。
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相關規定,因產品缺陷(《產品質量法》稱為“缺陷”,《民法通則》稱為“不合格”)導致人身傷害的,應屬于民法侵權行為法的范疇,案由應屬于侵權糾紛。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事案件案由規定(試行)》的規定,此類侵權糾紛屬于特殊侵權糾紛項下的產品責任糾紛。
因產品責任糾紛屬民法侵權行為法的范疇,并且是特殊的侵權行為,故《民法通則》第122條、《產品質量法》第43條規定,產品責任實行無過錯責任原則(也有認為是嚴格責任原則),不考慮生產者、銷售者的過錯問題,生產者、銷售者不能以自己沒有過錯來免責。受害人只要證明產品存在缺陷、受有損害、產品缺陷與損害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就完成了舉證責任,除非生產者或者銷售者能證明法定的免責條件成立或者證明產品不存在缺陷,否則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就應承擔責任。
2.生產者、銷售者的責任劃分
根據《民法通則》第122條的規定,因產品質量不合格造成他人財產、人身損害的,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此處,產品制造者、銷售者是并列的,受害人可以要求二者共同承擔責任。
根據《產品質量法》第43條的規定,因產品存在缺陷造成人身、他人財產損害的,受害人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產品的銷售者要求賠償。屬于產品生產者的責任,產品的銷售者賠償的,產品的銷售者有權向產品生產者追償。屬于產品銷售者責任的,產品生產者賠償的,產品的生產者有權向產品的銷售者追償。該條規定了受害人可以要求生產者賠償的權利,也可以要求銷售者賠償的權利。但本案中受害人同時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應當如何處理,有不同意見。
有人認為,產品侵權責任的責任形式,是不真正連帶責任。這就是:第一,在缺陷產品致人損害之后,受害人同時產生了兩個損害賠償請求權,一個是針對產品銷售商的,一個是針對產品制造商的;第二,這兩個損害賠償請求權,受害人只能根據自己的利益選擇其中一個請求權行使,選擇了一個請求權之后,另外一個請求權消滅。第三,損害賠償責任的最終承受者,應當由造成缺陷的責任人承擔,如果缺陷是由制造者造成的,由制造者承擔責任,如果缺陷是由銷售者造成的,則由銷售者承擔;如果銷售者應受害人的請求權而承擔了侵權責任,而缺陷不是由其造成的,而是由制造者造成的,則銷售者承擔了賠償責任之后,對缺陷制造者即產品制造者享有追償權,可以請求制造者承擔損害賠償責任(見楊立新:《黑心奶粉對“大頭娃娃”的侵權責任――析制造缺陷的產品侵權責任》)。我們認為,《產品質量法》的立法目的是為最大限度地保障作為弱勢群體的受害人,受害人同時向生產者、銷售者主張權利的,應判決生產者、銷售者共同承擔責任。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保護受害人的利益,填補其損害,體現現代民法的人文關懷。二審判決的錯誤之處就在于沒有判決銷售者承擔責任。
生產者、銷售者承擔責任后,根據法律的規定,屬于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承擔責任后,可以向生產者追償;屬于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承擔責任后,可以向銷售者追償。生產者、銷售者內部如何承擔責任、如何追償是其內部關系的問題,不應因此影響其對受害人的責任承擔問題。在生產者與銷售者的內部關系上,銷售者承擔責任的前提是以其有過錯為前提的,即最終來說銷售者承擔的是過錯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遺贈扶養協議公證常識
2020-12-02交通肇事罪一般判幾年
2021-01-07法律是如何規定虐待的
2020-11-21壽險種類具體包括哪些
2021-01-03免責條款有效性認定的法律要件有哪些
2021-02-15郵包運輸保險條款細則
2021-01-20保險公司怎么避免保險糾紛
2021-01-17保險合同的條款形式有哪些
2021-02-13保險合同糾紛適用什么規定
2021-01-10電子保單有哪些安全設計
2020-12-24肇事逃逸保險公司拒賠案件
2020-12-27冒名頂替旅游出險 法庭判決保險公司輸了
2021-03-20貨車超重出事故保險公司理賠嗎
2020-12-20保險公司免責條款是否合法有效
2021-03-19保險資金境外投資管理暫行辦法
2020-12-09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什么意思
2021-01-14林地承包的法律規定是什么
2021-03-22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明細是否能公開
2020-12-11農村房屋拆遷補償方式有哪些其補償標準該如何計算呢
2021-03-19在拆遷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報告有什么要求
2021-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