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居關系期間簽署的分手費協議不受法律保護
張先生與王女士于2008年相識并相戀,后于2011年7月開始同居。2014年2月,王女士(甲方)與張先生(乙方)簽訂最終分手協議,該協議載明:甲方與乙方經過協商,甲方要求乙方最終再次支付人民幣12萬元的分手費,甲方認為這是最后一次,在當天收到乙方的付款后,將不再干擾乙方的生活,甲方和乙方不再來往。簽訂協議后,張先生一直未履行上述義務,王女士因此將張先生訴至法院,要求張先生依協議支付上述分手費。
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王女士與張先生在各自離異后自由戀愛,建立正常的戀愛關系,二人在未登記結婚的情況下選擇同居情有可原,但法律對這種非法同居關系不予保護。本案中,根據王女士所述起訴事實及理由,其主張12萬元分手費系因雙方解除非法同居關系而生,法律對此亦不予支持。最后,法院駁回了王女士的訴訟請求。
同居期間雙方共同出資購買的財產才視為共有財產
1994年高先生和與李女士相識,1995年開始同居。2000年5月,李女士與單位簽訂單位出售公有住房協議書,雙方根據相關批復,約定李女士購買房屋一套,房價款共計45594元,購房過程中使用了高先生28年的工齡后,李女士將上述款項交納,并于2001年9月取得該房屋所有權。
根據訴爭房屋單位出售公有住房房價計算表顯示,若未使用高先生的工齡,李女士應交納房款為63524元。現高先生認為購買該房屋時使用了其工齡,已構成出資,故起訴至法院要求依法分割于同居期間購買的該套房屋。法院經審理后認為,當事人對自己提出的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或者反駁對方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有責任提供證據加以證明。沒有證據或者證據不足以證明當事人的事實主張的,由負有舉證責任的當事人承擔不利后果。高先生主張其與李女士共同出資購買了訴爭房屋,但是其并未提交證據予以證明,故法院對此不予采信。職工在購買本單位優惠住房時計算雙方工齡,是國家對于職工在購房時的一種政策性補貼,而非財產或財產權益。
根據本案查明的事實,李女士購買房屋時與高先生并非夫妻關系,其使用虛假身份關系在購房時使用了高先生的工齡,此種作法不妥,李女士應向本單位補交計算高先生工齡部分的優惠款。而此問題則系李女士與本單位之間的關系,與高先生無關。因此高先生不能以使用其工齡為由而主張對房屋的所有權。最后,法院駁回了高先生的訴訟請求。
同居期間無償的財產分配協議應視為贈與
2003年5月,劉女士和趙先生相識后同居。2003年3月,趙先生購買了A小區房屋一套,產權登記在趙先生名下,該房屋買賣契約、購房收據、銀行還貸明細等均載趙先生一人,房屋裝修及家具也均由趙先生出資購買。2009年3月雙方結束同居關系。2008年1月20日,趙先生書寫協議書一份,內容為:“今趙先生在神志清楚大腦思維正常的情況下,愿把A小區房屋一套產權分給劉女士50%產權,特此證明,署名劉女士、趙先生”。
庭審中,趙先生提交聲明一份,內容為:“本人聲明將2008年1月20日寫下的意思表示予以撤銷,署名趙先生”。劉女士認為該撤銷行為無效,故要求法院確認該房屋及房屋內設施歸其與趙先生共同所有,各分得一半財產。法院經審理后認為,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共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本案中,劉女士主張上述房屋及房屋內設施均系與趙先生同居期間共同購置所得,但并未提交相應的證據予以證明。
根據法律規定,當事人對自己的主張應當提供證據加以證實,否則應當承擔不利后果。故上述房屋應當認定為趙先生的個人財產,趙先生于2008年1月書寫的《協議書》的性質應當為贈與協議,在辦理變更過戶手續之前,趙先生已經撤銷了該贈與,故該撤銷行為有效,法院因此駁回了劉女士的全部訴訟請求。
【律師點評】同居關系并不能產生法律上的效力,男女雙方不能因為同居關系而產生與婚姻關系而相似的人身及財產法律關系。但應當明確的是,同居關系并不是違法行為,只是這種與普通民眾的道德追求相違背的行為法律不予提倡,更不負有保護這種關系的責任。
根據相關法律規定,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可按共同債權、債務處理。同居期間一方的個人所得均應當認定為個人所有財產。也就是說,同居關系期間財產以個人財產為原則,以共同財產為例外。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主要是指雙方共同的生產或經營而獲得的收入。共同購置的財產,主要是指雙方共同出資所購得的財產。也就是說如果一方對取得該財產時有幫助或資助的,不應視為共同購置的財產,應當認定為個人所有的財產。在審判實踐中,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一方就其主張負有舉證責任,即要證明該財產系雙方共同購置所得,如不能證明的,則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不利后果。
同居關系處理的法律依據主要是《婚姻法司法解釋(一)》、《婚姻法司法解釋(二)》、《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婚姻法司法解釋(一)》第五條。該條規定,未按《婚姻法》第8條規定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共同生活的男女,起訴到人民法院要求離婚的,應區別對待:(1)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前,男女雙方已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按事實婚姻處理;(2)1994年2月1日民政部《婚姻登記管理條例》公布實施以后,男女雙方符合結婚實質要件的,人民法院應當告知其在案件受理前補辦結婚登記;未補辦結婚登記的,按結婚同居關系處理。《婚姻法司法解釋(二)》第1條規定,當事人起訴請求解除同居關系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屬于《婚姻法》第3條、第32條、第46條規定的“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并依法予以解除。當事人因同居期間財產分割或者子女撫養糾紛提起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受理。
同居期間容易產生的爭議主要包括財產爭議和子女撫養爭議兩大類:
首先,財產方面的爭議主要的法律依據包括1989年12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
該意見第8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同居關系案件具體分割財產時,應照顧婦女、兒童的利益,考慮財產的實際情況和雙方的過錯程度,妥善分割。從該意見來看,同居關系終止時,對同居期間的財產,按照共同共有財產對待,對同居關系期間共同共有財產的分割,在遵循的分割原則中,有一個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
該意見第10條規定,同居生活期間雙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購置的財產,按一般共有財產處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贈送給對方的財物可比照贈與關系處理;一方向另一方索要的財物,可參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辦字第112號《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8條規定的精神處理。這里的第18條規定的是:借婚姻關系索取的財物,離婚時,如結婚時間不長,或者因索取財物造成對方生活困難的,可酌情返還。
該意見還規定:同居期間為共同生產、生活而形成的債權、債務,按照共同債權、債務處理;解除同居關系時,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間患有嚴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財產時,應予適當照顧,或者由另一方給予一次性的經濟幫助。
其次,同居期間的子女撫養爭議處理的法律原則,是《婚姻法》第25條,該條規定:“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關于人民法院審理未辦理結婚登記而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見》規定,同居期間雙方所生的非婚生子女,由哪一方撫養,雙方協商,協商不成時,應根據子女的利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哺乳期內的子女,原則上應由母方撫養,如父方條件好,母方同意,也可由父方撫養,子女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應征求子女本人的意見,一方將未成年的子女送他人收養的,須征得另一方的同意。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復婚以后再離婚財產如何分割
2020-12-08出了工傷事故怎么處理后期賠償
2020-11-14公司法律顧問審合同要承擔責任
2021-03-17什么是圖形商標
2021-03-13馳名商標侵權的情形
2020-12-11表見代理與職務行為如何區分
2020-11-152020離婚訴訟狀怎么寫
2021-01-13遺囑繼承的房產出售后交哪些費用
2021-02-23小孩在超市受傷責任在誰?如何適用法律
2021-01-13土地糾紛有人做偽證可以報警嗎
2020-12-01舊城改造房屋拆遷補償標準
2021-01-14勞動關系轉移證明
2021-01-17公司單方調崗降薪是否屬于違法
2021-01-20公司倒閉拖欠農民工工資怎么辦
2021-03-12公司破產財務人員可以辭職嗎
2021-03-08法律規定產品責任的賠償范圍包括什么方面
2020-12-04原保險合同成本如何確認
2020-12-23一般保險合同糾紛案例
2020-11-17保單是假的,由誰負責
2021-01-142020最新人身意外保險賠償標準是多少
2021-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