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網絡人身侵權怎么辦
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者恢復名譽等責任,侵權人拒不履行的,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在網絡上發布公告或者公布裁判文書等合理的方式執行,由此產生的費用由侵權人承擔。造成財產損失或者嚴重精神損害的,被侵權人可依據《侵權責任法》第20條和第22條的規定請求其承擔賠償責任。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新聞發布會在京召開,發布會邀請到最高人民法院民事審判第一庭副庭長姚-輝出席,最高人民法院新聞發言人孫*工就《規定》有關情況做了通報。
二、《規定》的制定背景
近年來,互聯網行業的全面發展,促進了傳統產業的升級和新興產業的崛起,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推動了我國的信息化進程,深刻影響了社會生產方式。同時,也帶來了一系列的法律問題。例如,網絡知識產權保護、個人信息保護、網絡犯罪的懲治以及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的治理與預防等等,都成為急需解決的問題。
針對互聯網發展過程中出現的法律適用問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關于審理侵害信息網絡傳播權民事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聯合最高人民檢察院制定了《關于辦理利用信息網絡實施誹謗等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連同今天發布的司法解釋,共同形成了有關互聯網法律問題的裁判規則體系,對于規范網絡行為、建立良好的網絡秩序,具有重要的意義。
為起草《規定》,最高人民法院自2013年起,在總結審判實踐、尊重互聯網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通過召開座談會、書面征求意見等形式,聽取了法院系統、立法機構、相關部委和專家學者的意見,特別是反復聽取了互聯網行業及主管部門的意見和建議。《規定》立足司法解釋的功能定位,嚴格按照侵權責任法的精神,結合審判實踐中遇到的難點問題,在充分考慮互聯網技術的特點、發展現狀和未來趨勢的前提下,為民事主體權益保護提供充分的司法手段。《規定》于2014年6月23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621次會議通過,自2014年10月10日起施行。
三、《規定》的主要內容
《規定》共19個條文,重點內容包括以下六個方面:
(1)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合理確定管轄法院和訴訟程序。《規定》堅持方便當事人訴訟和方便人民法院審理的原則,在管轄地的確定上,結合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現狀,在第2條明確規定:“利用信息網絡侵害人身權益提起的訴訟,由侵權行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轄。侵權行為實施地包括實施被訴侵權行為的計算機等終端設備所在地,侵權結果發生地包括被侵權人住所地。”
針對可能出現的起訴難問題,《規定》在兩個方面作出規定:
1、訴訟程序上,允許原告僅起訴網絡用戶或網絡服務提供者。《規定》第3條規定:“原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二款、第三款的規定起訴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的,人民法院應予受理。”
2、確原告起訴后,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案件情況和原告的請求責令網絡服務提供者提供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個人信息,以方便原告起訴。
《規定》第4條規定:“原告起訴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服務提供者以涉嫌侵權的信息系網絡用戶發布為由抗辯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原告的請求及案件的具體情況,責令網絡服務提供者向人民法院提供能夠確定涉嫌侵權的網絡用戶的姓名(名稱)、聯系方式、網絡地址等信息。”
(2)確了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侵權的認定問題。目前,互聯網行業已經進入了內容、社區和商務高度結合的形態。在這種背景下,如何認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規定的“知道”,需要更加慎重。如果司法裁判中認定的標準過嚴,會造成網絡服務提供者承擔責任過重,可能會使網絡服務提供者自我審查過嚴,經營負擔加大,進而影響合法信息的自由傳播,不利于互聯網的發展。如果司法裁判中的標準過寬,則會導致網絡服務提供者怠于履行必要的注意義務,放縱甚至主動實施侵權行為。
《規定》第9條在兼顧兩者的前提下明確規定:“人民法院依據侵權責任法第三十六條第三款認定網絡服務提供者是否“知道”,應當綜合考慮下列因素:
1、絡服務提供者是否以人工或者自動方式對侵權網絡信息以推薦、排名、選擇、編輯、整理、修改等方式作出處理;
2、絡服務提供者應當具備的管理信息的能力,以及所提供服務的性質、方式及其引發侵權的可能性大小;
3、網絡信息侵害人身權益的類型及明顯程度;
4、網絡信息的社會影響程度或者一定時間內的瀏覽量;
5、絡服務提供者采取預防侵權措施的技術可能性及其是否采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6、絡服務提供者是否針對同一網絡用戶的重復侵權行為或者同一侵權信息采取了相應的合理措施;
7、本案相關的其他因素。”
(3)明確了利用自媒體等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程度認定問題。微博、微信等近幾年迅猛發展的社交網絡以及由此產生的自媒體,在傳播范圍、影響力等各個方面均有超出傳統媒體之勢。在信息傳播的主體上,往往是自媒體先發出聲音,產生影響后,傳統媒體再跟進。在信息傳播的形態上,以社交網絡為媒介的轉載等二次傳播,影響巨大。針對這些特征,《規定》第10條對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相關問題作出規定:“人民法院認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轉載網絡信息行為的過錯及其程度,應當綜合以下因素:(一)轉載主體所承擔的與其性質、影響范圍相適應的注意義務;(二)所轉載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明顯程度;(三)對所轉載信息是否作出實質性修改,是否添加或者修改文章標題,導致其與內容嚴重不符以及誤導公眾的可能性。”
(4)明確了個人信息保護范圍。在互聯網時代,個人信息尤其是個人電子信息的保護正面臨著諸多挑戰。個人信息的收集幾乎無處不在,個人信息的內涵越來越豐富,范圍越來越廣。基于這些背景,《規定》第12條在利用司法手段保護個人信息方面作出規定:“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公開自然人基因信息、病歷資料、健康檢查資料、犯罪記錄、家庭住址、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其他個人信息,造成他人損害,被侵權人請求其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但下列情形除外:
1、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在約定范圍內公開;
2、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且在必要范圍內;
3、校、科研機構等基于公共利益為學術研究或者統計的目的,經自然人書面同意,且公開的方式不足以識別特定自然人;
4、然人自行在網絡上公開的信息或者其他已合法公開的個人信息;
5、法渠道獲取的個人信息;(六)法律或者行政法規另有規定。”
(5)明確了非法刪帖、網絡水軍等互聯網灰色產業的責任承擔問題。實踐中,以非法刪帖服務為代表的互聯網灰色產業之所以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互聯網技術的不對等性,發布侵權信息的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往往具備技術優勢。《規定》從民事責任角度對這些行為作出規制,第14條明確規定:“被侵權人與構成侵權的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達成一方支付報酬,另一方提供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服務的協議,人民法院應認定為無效。
擅自篡改、刪除、屏蔽特定網絡信息或者以斷開鏈接的方式阻止他人獲取網絡信息,發布該信息的網絡用戶或者網絡服務提供者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接受他人委托實施該行為的,委托人與受托人承擔連帶責任。”《規定》第15條明確:“雇傭、組織、教唆或者幫助他人發布、轉發網絡信息侵害他人人身權益,被侵權人請求行為人承擔連帶責任的,人民法院應予支持。”
(6)加大被侵權人的司法保護力度。《規定》針對司法實踐中出現的維權成本高,利用網絡侵害他人人身權益的違法成本過低的現實,第18條規定:“被侵權人為制止侵權行為所支付的合理開支,可以認定為侵權責任法第二十條規定的財產損失。合理開支包括被侵權人或者委托代理人對侵權行為進行調查、取證的合理費用。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的請求和具體案情,可以將符合國家有關部門規定的律師費用計算在賠償范圍內。被侵權人因人身權益受侵害造成的財產損失或者侵權人因此獲得的利益無法確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案情在50萬元以下的范圍內確定賠償數額。”如此規定加大了司法保護的力度,有利于遏制網絡侵權行為的蔓延,進而實現網絡環境規范有序。
以上是對網絡人身侵權等問題的詳細解答,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在若自身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被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承擔賠禮道歉、消除影響或者恢復名譽等責任。如果您或者家人、親友的情況比較復雜,需要法律服務,律霸網也提供律師在線咨詢服務,歡迎您進行法律咨詢。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傷死亡賠償如何計算
2021-03-12已經認定工傷但發現不存在勞動關系怎么辦
2021-01-20房屋中介常見的霸王條款有哪些
2020-12-19網絡侵權會不會有刑事法律責任
2020-12-30小區停車位應首先滿足業主需求嗎
2021-01-28中國哪些職業不能與外國人結婚
2020-12-11律師函收費標準
2020-11-19中外合資有私營企業嗎
2021-03-18贈與合同受贈人后期簽字可以嗎
2021-02-08物業收取電損費合理嗎
2020-12-04單方面變更勞動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1-03-10財產繼承權的訴訟期限怎么認定
2020-12-01學生在校被清潔工歐打誰負責任
2021-01-14青州律師土地糾紛怎么處理
2021-02-24解除合同賠償金算夫妻共同財產嗎
2021-02-04建筑勞務分包給個人是否有效
2021-02-04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
2021-03-26單位沒給員工買社保發生工傷誰來賠償
2020-11-21飛機故障延誤賠償新規
2021-01-26保險公司是怎么設立的
2021-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