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解釋》還規定,精神損害賠償只是當事人承擔民事責任的一種方式。因侵權行為致人精神損害,但未造成嚴重后果的,法院可以判令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消除影響、賠禮道歉;造成嚴重后果的,應根據受害人一方的請求同時判令侵權人賠償相應的精神損害撫慰金。精神損害的賠償數額,應當考慮侵權人的過錯程度,侵害的手段、場合、行為方式等具體情節,侵權行為所造成的精神損害的后果,侵權人的獲利情況,侵權人承擔責任的經濟能力以及受訴法院所在地的平均生活水平等各種因素,綜合予以確定。
對于最高人民法院做出的上述司法解釋,我個人對此有如下幾點理解:
一、體現了精神損害賠償的三大功能
精神損害是指行為人侵害公民的姓名權,肖像權,名譽權,榮譽權等使公民產生恐懼,悲傷,怨恨,絕望,羞辱等精神痛苦,以及使公民神經受到損傷等。就其法律性質來說,屬于一種財產賠償責任,即經濟補償,同時,它兼具補償、慰撫和懲罰三重功能。首先,雖然精神損害是一種無形損害,無法用財產去衡量,但是,確立精神損害賠償的目的,就是以財產的方式去補償受害人所遭受的精神損害,對受害人的精神痛苦和精神利益損失的賠償,具有明顯的填補作用,使該損害得以平復。其次,金錢作為價值和權利的一般尺度,可以成為滿足受害人人身及精神需要的物質手段。盡管金錢賠償無法彌補受害人的精神損害,但它可以使受害人感到慰藉并能使其在其他方面獲得精神上的享受,因此,精神損害賠償在客觀上存在慰撫功能。再次,精神賠償具有懲罰功能,即對侵害人施以經濟上的懲罰,使其付出經濟損失的代價。
二、限制了提出賠償請求的主體范圍
主體范圍指因精神損害賠償而有權提出訴訟請求的公民和組織。對于直接受害人有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之訴不存在任何爭議,但對于間接受害人、法人或其他組織是否能提出精神損害賠償之訴,曾長期爭論不休。《解釋》對此爭議予以了明確的回答,如第7條規定,“自然人因侵權行為致死或自然人死亡后其人格或遺體受損害。死者的配偶、父母和子女向人民法院起訴精神損害賠償,列配偶,父母和子女為原告。”這說明了間接受害人也可作為要求精神損害賠償的主體。因為死者的近親屬緣于不法侵害者的不法行為,對其身心造成巨大痛苦,精神上的損害是顯而易見的。對于法人和其它組織是否有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解釋》中的第5條規定:“法人或其它組織以人格權遭受侵害為由,向人民法院起訴精神損害賠償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因為人格權是以人身為內容為直接目的的民事權利。法人并無思想和精神可言,其商業信譽受損,法人無精神上的痛苦和損傷,故法人無權提出精神損害賠償。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冤假錯案取保候審可以申請國家賠償嗎
2020-12-29醉駕行政處罰單多長時間下達
2020-12-07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調整范圍是什么
2021-03-06訂婚了對方想退婚怎么辦
2021-02-22申請強制執行費用多少
2021-03-25抵押擔保的種類有哪些,哪些財產可以做抵押
2020-12-29勞動合同期內公司變更經濟補償是怎樣的
2021-01-12勞務派遣合同和正式合同有什么差別
2020-12-13勞動關系結束還能起訴嗎
2021-01-16勞動保護費的支付標準是什么,如何保護未成年工
2021-01-21停工留薪滿后可否解除勞動關系
2020-12-02試用期之間離職公司不批怎么辦
2021-01-29返聘工資爭議可以仲裁嗎
2021-02-07產品責任保險條款(試行)
2021-03-02如何認定保險責任免除條款是不是合理
2021-02-11劉某訴某保險公司――帶病投保糾紛案
2021-03-12只因遲延理賠 多付5.5萬
2021-03-05保險理賠程序常識
2021-02-11快速理賠對方不去定損怎么辦
2021-03-17家庭財產出險后被保險人需要做些什么
20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