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動產
善意取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保護交易安全,促進財產流轉。其前提是這些財產能夠在市場上自由流通。如果轉讓的財產不能隨便流通或只能在特定的主體之間流通,交易行為本身就違反了法律規定,善意取得自然不能保護和促進這一層次的財產流轉,受讓人無權要求適用善意取得。如轉讓毒品、劇毒物、爆炸物,倒賣國家不允許自由買賣的珍稀動物以及國家重點保護的文物等,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制度。
二、須經登記才能轉讓所有權的動產
有些動產,由于其價值較大,對社會經濟生活具有相當重要性,為了加強管理,法律對此特別規定轉讓時應履行一定的登記手續。這類財產主要是自行車、機動車輛等。公民或法人在買賣贈與這類財產時,須提供相應證明,到有關部門辦理登記過戶手續,法律關系才能生效。因此,通常不會發生無權轉讓而第三人又不知情的情況。
三、被查封的財產
財產被查封后,當事人的處分權受到限制,如將財產轉讓他人,將破壞查封的效力,劃歸債權人的債權,屬于無權轉讓。因此,第三人即使是善意,也不應取得所有權。
四、盜竊物和遺失物
在各國法例上,盜竊物和遺失物一般都不能適用善意取得。羅馬法規定,凡占有盜贓和遺失之物,不因時效消失,權利人無論何種情況都可提起回收之訴。其他如日耳曼習慣法、摩奴法典、漢謨拉比法典、我國法律等都有類似規定。近現代民法也貫徹了這一精神。但要指出的是,遺失物與盜竊物應有所區別。在某些國家,如德、日等國民法規定拾得遺失物的人可在一定條件下取得所有權。因此,這種情況下發生的轉讓屬有權轉讓,不適用善意取得。
我國司法實踐一般是不作區別,只要是盜竊物或遺失物,不論轉讓幾手,所有人均可要求善意占有人返還。但是,這種做法受到理論上的反對。因為在復雜的商品交換中,受讓人要判斷出讓人是否為真正權利人已屬不易,更何況要判斷財產是否屬于盜竊物或遺失物。對此,我們認為,從精神文明建設和維護社會治安狀況出發,對于遺失物和盜竊物不適用善意取得是合理的,但也不能絕對化。
不能適用善意取得的情況主要有:禁止和限制流通的動產;須經登記才能轉讓所有權的動產;被查封的財產;盜竊物和遺失物。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車禍賠償責任
2020-12-08三方協議只有兩方簽字是否生效
2020-11-18合同糾紛案件中律師的作用和重要性是什么
2021-02-22小產權房補償款訴訟平息后再分配
2021-01-15公安局賬戶是否可以質押
2020-11-23出租商鋪可以抵押嗎
2020-11-16承兌匯票保證金可以查封嗎
2021-01-13婚前財產沒有財產公證,離婚時怎么分割
2021-02-01房屋贈與合同怎樣寫才生效
2021-01-22遺囑存放在遺囑執行人處有時間限制嗎
2021-03-02交通事故死亡賠償金標準是怎樣的
2021-02-21房產證糾紛如何維權
2021-01-08終止勞動關系領取失業保險條件
2020-12-31工會要做哪些工作
2021-01-16如何計算辭退補償金
2021-01-31投保人壽保險后輕易退保會有什么后果
2021-01-29什么是是人壽保險的受益人及怎樣指定人壽保險的受益人
2021-02-14人身保險中投保人需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1保險金請求權的時效是多長
2021-03-25保險公司不予理賠可以起訴嗎
2020-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