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裁機構作出的裁決生效后,申請人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被申請人有時向執行法院申請不予執行;或者被申請人向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法院申請撤銷仲裁裁決,被駁回后,又向執行法院申請不予執行。執行法院對仲裁裁決的程序和實體一并審查,有時會作出不予執行的裁定,使仲裁裁決在事實上法律效力喪失。由于仲裁法規定仲裁機構的裁決書自作出之日起發生法律效力,在未被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法院撤銷前,其仍是生效的法律文書,執行法院無權撤銷裁決書卻有權依民訴法裁定不予執行。為此,筆者擬對民訴法與仲裁法中關于仲裁的法律效力作一分析,并對相關法律條文中沖突的解決提出立法建議。
仲裁法第63條規定,被申請人提出證據證明裁決有民事訴訟法第217條第2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經人民法院組成合議庭審查核實,裁定不予執行。該條款是對民事訴訟法條款的延續。但民事訴訟法于1991年4月9日施行,當時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仲裁條例》為主的經濟仲裁制度的性質屬于行政仲裁,國家立法機關為防止行政機關行政仲裁權的濫用,通過民事訴訟法第217條賦予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有不予執行的權利。但民事訴訟法第217條所調整的仲裁原意與之后的仲裁法所調整的仲裁,卻有本質的區別:前者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后者是仲裁機構行使公斷權;前者的裁決作出后,并不立即生效,后者實行一裁終局,裁決作出之日起即發生法律效力;前者裁決生效后的司法監督方式是民事訴訟法規定的不予執行,后者裁決生效后的司法監督方式是仲裁法規定的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法院可以行使的撤銷權等。綜上所述,仲裁法實施后,民事訴訟法第217條所調整的仲裁,與仲裁法所調整的仲裁,已不屬同一意義上的仲裁。
為了保證仲裁的合法性、有效性、權威性,仲裁法賦予了仲裁機構所在地的中級法院對仲裁裁決的撤銷權,給了當事人不服仲裁裁決而申請撤銷的救濟渠道,就不應再給當事人向執行法院申請不予執行的救濟渠道,否則會出現不同法院對同一裁決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仲裁裁決未被撤銷前,其對當事人的法律效力就合法有效地存在,執行法院應當依法執行生效的法律文書,不應裁定不予執行。執行法院如裁定不予執行裁決就等于變相地行使了本應由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法院行使的撤銷權,這樣很可能使仲裁裁決成為一紙空文,不利于及時、有效地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與我國仲裁法立法目的、立法效益也是相悖的。鑒于仲裁法已賦予仲裁新的歷史含義,與民事訴訟法第217條所調整的仲裁對象已不一致,筆者建議國家立法機關對上述問題予以考慮并及時作出立法修改:除執行中仲裁裁決被有權法院撤銷,執行法院有權裁定不予執行外,其它情況下執行法院不得不予執行;執行法院如發現裁決書確有錯誤的,可移送仲裁機構所在地中級法院審查,案件可暫作中止執行處理。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申請行政賠償步驟是什么
2021-02-20涉外婚姻申請登記所需材料有哪些
2021-03-01校園傷害事故分幾類
2021-03-11單方進行傷殘鑒定法律承認嗎
2021-01-12哪些情況可以申請交通事故保全處理
2021-02-04打工不簽合同會產生哪些風險
2020-12-05執行中可以申請債務人破產嗎
2021-01-01坐滴滴出交通事故怎么辦,責任怎么分
2021-02-05協議離婚雙方多久能離婚
2021-03-16責任認定書一出來保險公司就要賠償嗎
2021-03-05異地執行拘留怎么進行
2020-11-12聘用合同被解除能獲得經濟賠償嗎
2020-12-31業主實現共有物權有哪些形式
2021-03-23購買教育地產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12-28勞動爭議仲裁和解與仲裁調解的區別
2020-11-25保險指定受益人可以是非直系親屬嗎
2020-12-10保險公司有哪些形式
2021-01-21保險公估人的職能
2020-11-26如何理解無過失責任險?
2021-03-26土地承包合同有除斥期嗎
2021-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