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企業名譽權侵權案件的訴訟狀中包括哪些內容?
(一)當事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原(被)告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工作單位、住所、聯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名稱、住所和法定代表人等信息。
(二)原告訴訟請求以及訴訟請求所依據的事實和理由;
(三)證據和證據來源,證人姓名和住所。
(四)受訴法院名稱,起訴的年、月、日,起訴人簽名或蓋章。
二、侵犯名譽權的處罰有哪些?
人民法院依照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條和第一百三十四條的規定,名譽權受到侵害可以請求人民法院判決侵權人:停止侵害,恢復名譽,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以及主張精神損害撫慰金。
如果侵權人拒不執行,則:
1、由人民法院在相關報刊上予以公告,所支付費用有侵權人承擔。
2、人民法院給予罰款、拘留等處罰。
3、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財產部分。
4、給付延遲履行金。
三、侵犯名譽權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答》第7條規定:“是否構成侵害名譽權的責任,應當根據受害人確有名譽被損害的事實、行為人行為違法、違法行為與損害后果之間有因果關系、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來認定。”因此,在具體認定行為人是否侵害他人名譽權時,應從以下四方面來確定:
1、行為人主觀有過錯。
主觀有過錯是指行為人對于他人名譽權受侵害的事實主觀上存在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以媒體新聞報道侵害他人名譽權案件為例,如果加害人的主觀心態為故意,我們可以輕易認定,但如果僅僅表現為對所報道的事實調查或審查不嚴導致報道失實,其主觀心態應如何認定?筆者認為,新聞媒體作為我國的社會監督主體,應當在一定程度上享有自由報道權,而不應過分要求新聞媒體報道準確無誤。因為基于我國國情,輿論監督在社會生活中一直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方面。因此,我們應當鼓勵并支持新聞媒體繼續有效地發揮輿論監督作用。
2、行為人行為違法。
對于該構成要件中的“法”,最高人民法院未作明確解釋,但是,筆者認為,按照慣例,此處的“法”應作限制解釋,僅包括法律和行政法規。對于部門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雖然可以約束行為人,但是違反這些規定,受害人并不得據此要求行為人承擔民事責任。此種情況下,唯一可以救濟的途徑是向有關行政主管機關申訴控告,要求主管機關對行為人做出處理。
3、存在損害后果。
由于名譽權本身具有特殊性,因而名譽權的損害后果與一般侵權后果的表現有所不同,前者較為隱蔽,且舉證比較困難。如公民因加害人行為導致社會和他人對其品德評價降低;法人因加害人行為導致商譽下降、磋商中的合同被終止等。我國還沒有明文規定名譽權損害后果的具體表現形式,而涉訴的名譽權案件也一直由法官自由裁量,對于是否存在損害后果及后果嚴重性,沒有法定和統一的衡量尺度,這也是完善名譽權保護制度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4、損害后果與違法行為之間有因果聯系。
一個企業的名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企業在市場當中的正常運營,能夠影響企業名譽的包括本企業的產品、服務態度以及其他各方面,可有些不良商家為了打擊競爭對手,可能就會故意編造一些損壞企業名義的謠言,企業的名譽權是受法律保護的,對此可以追究對方的法律責任。
侵犯名譽權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侵犯名譽權精神賠償標準是什么
侵犯名譽權律師函怎么寫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雇傭童工怎么處罰,童工是幾歲人群
2021-02-12有誰知道騷擾電話達到什么程度就可以報警
2021-03-16成立專利代理機構的條件
2020-11-16經濟糾紛會異地審理嗎
2021-03-25沒履行監護權可否不贍養
2020-11-13法律上對繼承權的順序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15什么情況下需要簽訂補充合同
2021-03-21顧客在商場專柜受傷該如何索賠
2021-02-01將勞務分包給自然人是否有效
2020-11-30離婚了簽署的借條有效嗎
2020-12-14海上貨物運輸保險在出險后出單賠償案
2021-01-12保險合同的變更包括哪些內容
2020-12-22人身保險可以有多個受益人嗎
2021-01-27車輛超載保險賠付嗎
2021-03-16交通肇事跑路保險能賠嗎
2020-12-29保險中的多買與少買的含義
2021-02-03被保險人權利之完善
2021-01-17保險受益權的前沿案例問題研究
2020-11-10保險利益原則在保險合同適用中的差異性
2021-01-28出讓土地怎么交土地增值稅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