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時事新聞肖像權使用照片侵權嗎
我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千零一十八條,自然人享有肖像權,有權依法制作、使用、公開或者許可他人使用自己的肖像。
肖像是通過影像、雕塑、繪畫等方式在一定載體上所反映的特定自然人可以被識別的外部形象。
由此可見,構成侵犯公民肖像權的行為,通常應具備兩個要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以營利為目的。
在新聞報道中使用他人肖像作為插圖配發,不屬于侵犯肖像權問題,因為我國的新聞報道不是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如今的新聞媒體大多都是獨立經營自負盈虧,不可能與盈利沒有關系的,他們的收視率,發行量都直接關系到他們的利益,因此,上海曾經有一個很有名的案件就是新聞媒體侵犯肖像權的案例——上海科技報社和陳貫一與朱虹侵害肖像權,最后最高法的函是還要經過當時人的同意才能使用其肖像。
同時也有一個問題,無論是報紙、雜志,還是電視、網絡,都追求圖文并茂,因而都需要大量地使用包括人物肖像在內的新聞圖片。特別是通過音像傳播的電視,如果不使用包括人物肖像在內的新聞影像,簡直就無法進行傳播。但是,如果都要事先征得肖像人的同意才去拍照和使用,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不問情由地要求所有的新聞報道都必須那樣做的話,不具操作性也沒有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一、新聞報道中可以不經肖像權人的同意而使用肖像權人的肖像,但該肖像必須是新聞報道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為新聞報道服務的,要避免侵犯該肖像權人的隱私權。如果有可能會涉及到該肖像權人的隱私權,即使該肖像是新聞報道中的一部分,也必須取得肖像權人的同意。
二、新聞報道中使用公眾人物的肖像可以不經肖像權人的同意,一般不會產生侵害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的問題。就享有隱私權的范圍來說,把公眾人物與非公眾人物區分開來,這是一個世界性的潮流。世界各國的新聞界均認為有些屬于個人隱私的事實發生在平民百姓身上不能報道,而發生在公眾人物身上卻可以報道。要成為一名公眾人物,在個人的隱私權上就要作出犧牲,這是符合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原則的。一個人之所以能成為公眾人物,他從新聞媒體的報道中獲取了許多名譽上的利益,那么他在新聞報道觸及他個人隱私時就必須作出相應的犧牲。
從上文中我們可以了解到侵犯肖像權主要有兩個要素,而新聞中難免會用到真實的人的影像資料,如果每個人都要征求同意之后才可以使用,那么這將是耗費大量時間和勞力的部分,有些情況下新聞媒體會給報道中的人物打馬賽克,或是聲音做處理來保障公民的利益,但也不排除有些媒體惡意營銷的情況。
侵犯肖像權構成要件有哪些
如何認定侵犯肖像權的行為
肖像的法律特征有哪些?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徇私舞弊罪的立案標準都有哪些呢
2020-12-29單位如何為員工報醫藥費,需要哪些手續
2021-03-04商標權轉移要注意什么
2021-03-01注冊商標續展是什么意思
2021-03-03擔保人有擔保期限嗎
2020-12-14購買保障性住房的標準
2021-02-21離婚了孩子怎么上戶口本
2021-03-08信用卡違約金按天算嗎
2021-01-03老師打破學生頭,學校有責任嗎
2021-01-29二手房過戶給小孩后房子拆遷怎么辦
2020-12-31被單位解除勞動合同怎么辦
2021-01-29飛機延誤賠償哪里領
2020-12-02<保險法>之財產保險部分學習摘要
2021-03-17貨損保險合同代理是如何發生的
2021-02-21駕駛員出車禍死亡負主要責任保險公司怎么處理
2021-01-06養老保險辦理所需要的材料有哪些
2021-03-22違反最大誠信原則所帶來的保險糾紛
2021-01-20土地轉讓合同審查法律意見書
2020-11-232020年拆遷新規實施時間
2021-02-19農村拆遷安置門面房歸誰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