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老板,或被稱為董事長、總經理,在生意場上叱咤風云,總給我們風光無限的感覺。殊不知,在風光的背后,也有著常人無從感受的辛苦與壓力。作為“一家之長”的負責人,需要承擔的法律風險也是巨大的。
對于“老板”,法律上的規范用語是“法定代表人”,是指依照法律或法人章程規定,代表法人行使職權的法人主要負責人。法定代表人是法人民事行為能力的主要實現者,對外代表法人從事民事活動。一般來說,法定代表人在經營中的行為是由其代表的公司、企業來承擔責任,但在很多情形,法定代表人本人亦須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本文將從刑事、民事、行政責任三個方面分別介紹法定代表人的風險責任。
一、刑事責任
法定代表人需要承擔的責任主要源于“單位犯罪”。在刑事法律用語中,對“公司”、“企業”,統一表述為“單位”,單位犯罪的,單位要承擔罰金責任,許多情況下還要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責任,這里的“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經常與“法定代表人”是重合的。
以下是幾類常見的單位犯罪
(一)生產、銷售偽劣商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40條至第148條)
包括生產、銷售假藥、劣藥、食品、農藥、化妝品等。在這類單位犯罪中,將追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的刑事責任,刑罰最重至死刑。由于近年來有毒有害食品泛濫,食品犯罪是目前打擊的重點。在三鹿奶粉事件中,董事長兼總經理田文華作為單位負責人被處無期徒刑。
(二)走私類犯罪(集中規定在刑法第151條至第153條)
這類犯罪包括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走私文物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走私淫穢物品罪、走私廢物罪等。最長刑期可達10年以上有期徒刑。實踐中,法定代表人涉及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的案例比較常見。
(三)商業賄賂類犯罪
包括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163條)、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164條)等罪名。一般來說,收受財或者物的金額只要達到5000元,即可達到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的數額標準。打個比方,收受一個蘋果手機就夠了;而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的數額標準目前是1萬元,在這個物價高企的時代,可能幾張購物卡、加油卡就已經觸碰到了刑法的高壓線。
(四)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
實踐中,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的發生幾率較高,特別是在沿海經濟較發達地區。最近廣受關注的浙江本色集團吳英集資詐騙案,就是一例。
(五)侵犯知識產權類犯罪
包括假冒注冊商標罪、假冒專利罪、侵犯著作權罪、侵犯商業秘密罪等(集中規定在刑法第213條至第219條)。中國是世界工廠,全球知名品牌很多在中國設有工廠;同時,中國也是侵權泛濫區,國內市場充斥著各種侵權產品,為國際社會所關注。近年來,針對侵權行為的泛濫,執法部門一直采取高壓態勢。
(六)非法經營類犯罪
需要注意的是,非法經營罪管轄的面相當寬,被認為是新的口袋罪。建議單位在從事不熟悉的業務時,要請教律師或者向政府部門咨詢,避免違規風險。
如果已經因涉嫌這些罪名而被追訴,該如何處理呢?
需要提醒的是,既然發生了,一定要積極配合司法機關調查,同時聯系律師咨詢相關情況,記住須向律師誠實描述事發全部過程,千萬不要省略自己認為不重要的內容。配合調查將可能獲得從輕、減輕處罰,而律師介入刑事程序對維護被告人權利至關重要。
二、民事責任
如前所述,一般情況下,法定代表人的職務行為產生的民事責任由法人承擔,法定代表人一般不需要直接承擔民事責任,但也有例外。以下情況法定代表人可能直接承擔責任:
(一)因經營過錯而需向本單位法人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
如果因為法定代表人在經營過程中存在過錯,導致本單位向第三人承擔民事責任,那么,法人可向該法定代表人追償。這也是最為常見的法定代表人責任。比如,法定代表人超越權限訂立合同,第三人不知道或不可能知道其超越權限的(即法定代表人構成表見代理情形的),該合同有效,但如果因此給本單位法人造成損失的,該法定代表人可能向法人承擔民事賠償責任。
(二)法定代表人可能面臨的合同違約責任
公司、企業出于管理考慮,有時會與法定代表人簽訂經營管理合同,更進一步地約定法定代表人的權利義務。如果法定代表人沒有盡到相應合同義務時,公司、企業可以基于合同法相應規定,要求法定代表人承擔繼續履行、采取補救措施或者賠償損失等合同違約責任。
(三)侵權責任
如法定代表人單獨或者與第三人相勾結,損害本單位法人利益,侵害法人財產,該法定代表人可能向本單位法人承擔相應的民事侵權賠償責任。
(四)股東責任
法定代表人往往是公司股東,作為公司股東或者股份公司的發起人時,以下法律責任較為常見:
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如果濫用股東權利給公司或其他股東造成損失的,將承擔賠償責任。根據“揭開公司面紗”理論,如果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將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類似的,如果是一人公司的法定代表人,作為公司唯一股東,當其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其個人財產時,其將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股東或股份公司發起人時需承擔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責任,一旦出資人未按規定繳納出資時,除應向公司足額繳納外,還需向已按期足額繳納的其他股東承擔違約責任或按發起人協議承擔違約責任。
三、行政責任
法定代表人有以下不合法行為時將承擔行政處分或罰款等行政責任。
(一)如前所述,股東或股份公司發起人需承擔按期足額繳納出資的責任。如發生虛假出資、未交付或未按期交付作為出資的貨幣或者非貨幣財產的,將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并處以虛假出資金額一定比例的罰款。如在公司成立后抽逃出資的,除由公司登記機關責令改正外,也將面臨抽逃出資金額的百分之五以上百分之十五以下的罰款。
(二)在公司進行清算時,隱匿財產,對資產負債表或者財產清單作虛假記載或者在未清償債務前分配公司財產的,除公司面臨罰款外,法定代表人作為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或直接責任人員時,也將被處以一萬元以上十萬元以下的罰款。
此外,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的規定,當法人有下列情形之一時,除法人需承擔責任外,對法定代表人直接給予罰款的處罰;對需要給予行政處分(注:主要針對國有企業)的,可向有關部門提出司法建議,由有關部分決定處理;對構成犯罪需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應依法移送公安、檢察機關:
(1)超出登記機關核準登記的經營范圍從事非法經營的;
(2)向登記機關、稅務機關隱瞞真實情況、弄虛作假的;
(3)抽逃資金、隱匿財產逃避債務的;
(4)解散、被撤銷、被宣告破產后,擅自處理財產的;
(5)變更、終止時不及時申請辦理登記和公告,使利害關系人遭受重大損失的;
(6)從事法律禁止的其他活動,損害國家利益或者社會公共利益的。
以上只是企業法定代表人可能承擔法律責任的一個概覽,然而窺一斑以知全豹,對于企業和企業中負責的個人來說,避免法律風險最務實的策略就是在做事之前充分了解相關的法律法規,用好企業中的法務人員或者顧問律師,最大限度的使企業的經營合規化。畢竟,我們生活在一個需要規則的時代,作為老板,你應該有這樣的意識。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咨詢律師費一般是多少
2021-01-20網上傳播隱私信息如何處理
2021-03-11股份有限公司設立需要多少人
2021-03-24商鋪使用權抵押合同怎么寫
2021-02-13家庭婦女離婚后能要贍養費嗎
2021-01-11集資房是什么性質的房
2020-11-11勞動關系轉移單需要注意的問題
2021-03-24代理合同是否需要繳納印花稅
2020-11-24公司名稱變更原名稱立即失效嗎
2021-03-04如何區分勞動關系勞務關系
2021-03-24面對求職單位的女性性別歧視怎么辦
2020-12-29建筑勞務是否可以分包給個人
2021-01-16投保人支付保險費的一些法律問題
2020-11-08機動車保險的類型有哪些
2021-02-26怎么解決交通事故兩方受傷賠償的問題呢
2020-12-03產品責任中警示的內容是什么
2020-12-08產品責任險的除外責任是如何規定的
2021-03-25一波三折的保險理賠
2021-02-02理賠官司獲得精神損害賠償
2021-03-08兒童車禍理賠范圍是什么
2021-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