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欺詐人、被欺詐人及衡量欺詐行為尺度等方面看,民事欺詐行為的構成需具備以下幾個要素:
欺詐人的欺詐故意
欺詐故意是指行為人具有故意欺詐他人的意-思,即行為人明知自己的行為會使被欺詐人陷入錯誤認識,并且希望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狀態。構成欺詐故意,不僅為直接故意,而且也包括間接故意,即明知自己的欺詐行為會導致相對人陷于錯誤并為錯誤意-思表示,卻放任這種結果的發生。間接故意的欺詐主要表現為行為人對某一重要事實輕率地作出陳述而不考慮其真假,以致相對人相信了實際上為虛假的陳述,并作出意-思表示。此種欺詐的特征在于行為人并不考慮其真假尚未確定的陳述可能會給相對人造成的影響,行為人對其行為在主觀上采取了一種放任自流或無所謂的態度。盡管是間接故意,也不失其欺詐故意的特征,對此行為仍視為行為人具有欺詐故意,否則,將不能有效地保護交易安全,民法中的誠實信用原則也難以實現。
欺詐人的欺詐行為
欺詐行為,指欺詐人語言、文字或活動有隱瞞事實而告知虛假情況的行為。即使被欺詐人陷于錯誤、加深錯誤或保持錯誤而虛構事實、變更事實或隱瞞事實的行為。欺詐行為可體現為作為和不作為兩種方式。前者是欺詐人以積極的方式,虛構的事實、變更事實,從而使相對人陷入錯誤認識行為,此種行為與欺詐的直接故意相聯系,是在直接故意的心理狀態情況下所為的欺詐行為。
錯誤認識
被欺詐人的錯誤非因自己疏忽大意之故,而是因欺詐人的欺詐所致。所謂錯誤,是指對合同內容及其他重要情況的認識缺陷。例如,誤以劣質品為優質品,誤以為有重大瑕疵的標的物為無瑕疵的標的物,不知當事人無履行能力等。在民法上,構成欺詐必須有被欺詐人陷于錯誤這一事實。被欺詐人未陷入錯誤,雖然欺詐人有欺詐的故意和行為,在民法上也不發生欺詐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雖然有欺詐人的欺詐行為,然而相對人并未因其而陷入錯誤,仍不構成欺詐。
還需要強調的是,有時錯誤雖然不是由于欺詐而來,但因欺詐的緣故,使錯誤適度加深或繼續保持,有學者認識仍可構成欺詐。在這種欺詐中,被欺詐人的錯誤認識與欺詐行為仍然存在因果關系,其錯誤認識雖非直接來源于欺詐,但卻因欺詐之故致錯誤加深或錯誤保持,表現了欺詐人對錯誤的故意與放縱,加深了對方的不利益,從而導致了欺詐的表示。
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是表意人將欲成立法律行為的意-思表示于外部的行為(王*明《民法新論》上卷第376頁)。可見,意-思表示是一種行為,是表意人將心理狀態表示于外部的行為。它由三個要素構成,即效力意-思、表示行為、表示意-思。意-思表示人欲使其表示內容引起法律上效力的內在意-思要素,即效力意-思;用以表達行為人內在意-思的方式,即表示行為;通過表示行為表示于外部的意-思,即表示意-思。通常情況下,表示意-思與內心意-思是一致的,但也可能出現表示意-思與效力意-思不一致的情形,欺詐即為其中的一種。被欺詐人在為意-思表示時,主觀上認為是自己真實意-思的表示,會引起法律上的效力,而其事實上正在受對方的欺騙,其表示意-思不會發生所希望的效力。可見,被欺詐人的意-思表示與陷入錯誤之間存在因果關系,錯誤認識是進行意-思表示的直接動因,表示意-思是錯誤認識最終結果。如果被欺詐人雖然陷入錯誤,但并未因之而為意-思表示,也不構成欺詐。
法律和誠實信用原則
誠信原則是民事法律的最基本原則,其要求當事人應當以善意的、誠實的、自覺的方式行使權利和履行義務,這一原則的規定是為了平衡當事人與當事人、當事人與社會之間的利益關系。而欺詐行為恰巧破壞了上述兩個利益關系的平衡,其沒有尊重他人利益,未以對待自己事務注意對待他人事務,而保障法律關系的當事人都得到自己的利益,或損害第三人及社會的利益。凡是未具備誠實、善意內心狀態的民事活動均為民法的調整、規制對象,誠實信用原則不僅是民事活動更是判斷欺詐行為的最基本標準。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當承諾的法律規定
2021-02-22“購房協議”可當買賣合同履行
2020-11-21特價商品不退換合法嗎
2021-03-07實習協議中包括試用期嗎
2020-12-14代理人身損害案件律師收費標準是什么
2020-12-13紅字發票信息表怎么填
2021-01-25調解撤訴的案子是一審終審嗎
2021-01-27合同債權債務什么時候一起轉讓
2020-12-25合同債務轉移要滿足哪些條件
2021-01-16房產未滿兩年贈與過戶怎么交稅
2021-02-14接受勞務方可以追償的情形有哪些
2020-12-11醫療意外保險具體是什么
2021-03-22產品責任是怎么構成的
2020-12-31運輸保險的基本特征有哪些
2020-12-18<保險法>之財產保險部分學習摘要
2021-03-17法律對重復投保的賠付金額是怎樣規定的
2020-12-17只能在當地購買人壽保險合同嗎
2020-12-31人身保險理賠難嗎
2021-01-21法院判賠精神損害,保險抗辯按序賠償
2020-12-24已經獲得侵權人賠償后,被保險人能否再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
2021-0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