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業限制的主體問題
一、競業限制的權利主體必要條件
具有商業秘密是否是用人單位作為競業限制權利主體的必要條件?對此問題,瑞士民法和德國商法均予以肯定,但瑞士債法上稱為雇主“存在值得保護的利益”,德國商法上則稱為雇主擁有“營業上的正當利益”。
從我國《勞動合同法》的表述來看,用人單位可以與“負有保密義務的勞動者”簽訂競業限制協議,將具有商業秘密作為用人單位受到競業限制保護的前提。用人單位只有在自己有值得保護的商業秘密存在時,才可要求與員工簽訂競業限制協議。沒有可保護的商業秘密,即使簽訂了競業限制協議,也應認定為無效。
《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較為合理。理由在于:競業限制形式上是對勞動者自由擇業的限制,其實質上是防止用人單位的商業秘密被不正當的使用,從而侵害用人單位的合法權益。如果沒有可保護的利益這個前提的存在,競業限制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礎和意義。
二、競業限制的義務主體
1、對于競業限制的義務主體范圍,理論界主要有“知悉說”、“職務地位說”以及“收入說”三種不同的觀點。
“知悉說”認為用人單位只能與知悉本單位商業秘密的勞動者簽訂競業限制協議。
“職務地位說”認為,勞動者依其在原用人單位的職務及地位,在勞動關系終止后再到相同或類似單位任職,有妨害原用人單位營業的可能的,用人單位可與其簽訂競業限制協議。
“收入說”認為,能否與勞動者簽訂競業限制協議要視該勞動者的收入而定。
2、我國《勞動合同法》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采取了“職務地位說”并參考了“知悉說”的觀點。
高級管理人員和高級技術人員因其所處的職位,往往能接觸到用人單位最核心的商業秘密,因而成為競業限制的義務主體。
“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是除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以外知悉用人單位商業秘密,從而負有保密義務的普通勞動者。一般包括:
(1)一般技術人員和關鍵崗位的技術工人;
(2)計劃和調度人員;
(3)市場銷售人員;
(4)財會人員;
(5)秘書人員。
是否負有保密義務,除勞動合同有明確約定外,應由用人單位負舉證責任。
知識總結:根據2007年6月29日人大常委第二十八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第二十四條明確規定∶競業限制的人員限于用人單位的高級管理人員、高級技術人員和其他負有保密義務的人員。競業限制的范圍、地域、期限由用人單位與勞動者約定。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刑事拘留后撤案可否賠償
2020-12-10外國人委托國內律師的手續
2021-01-14個體戶不得從事哪些活動
2021-01-06岀資人是否承擔連帶責任
2020-12-04股權融資需要什么條件
2020-12-14支票的有效期是多久
2021-02-28個人合伙的條件是什么
2021-02-27離婚案二審是終審嗎
2021-03-26鄰居住改商噪音擾民,其他業主如何維權
2021-02-27管轄異議書交了法院沒回復如何處理
2020-12-05離婚答辯狀主要針對哪些答辯
2020-12-01公司裁員答應賠償不給怎么辦
2021-03-21商業銀行能否追究刑事責任
2021-02-12銀行抵押合同簽了會不放款嗎
2021-01-13試用期領導不同意離職怎么辦
2020-12-07各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額度主要包括哪些
2021-03-11定期壽險的保險期限有多久,定期壽險適宜哪些人群
2021-01-17法院受理人身保險糾紛的條件是什么
2021-01-07用假手續取得保險理賠算騙保嗎
2021-02-03撞傷行人駛離現場,返回時掉頭撞樹如何理賠?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