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傷解除勞動合同會有哪些風險呢
《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五條規定,職工因工致殘被鑒定為一級至四級傷殘的,保留勞動關系,退出工作崗位,享受工傷待遇。由用人單位和職工個人以傷殘津貼為基數,繳納基本醫療保險費。
所以,在職工解除勞動合同領取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后,即無權要求原用人單位再行報銷工傷復發的相關醫療費用。從現有的法律規定來看,職工可能會在以下“四個方面”存在風險:
一是失去申請重新鑒定傷殘等級的權利。《工傷保險條例》第二十八條規定,自勞動能力鑒定結論作出之日起一年后,工傷職工或其近親屬、所在單位或者經辦機構認為傷殘情況發生變化的,可以申請勞動能力復查鑒定。而如果工傷職工與用人單位解除勞動而獲取工傷待遇補償后,即失去了傷情加重可申請重新鑒定勞動能力的權利。重新鑒定傷情加重等級變化后待遇有何不同?沒有明確規定。
二是失去繼續享受工傷醫療待遇的權利。《工傷保險條例》第三十八條規定,工傷職工工傷復發,確需治療的,享受本條例第三十條、第三十二條和第三十三條規定的工傷待遇。
即復發后可以繼續依法享受醫療費、伙食補助費、輔助器具的報銷以及停工留薪期待遇等。但此規定的前提是職工與用人單位仍履行勞動合同,保留工傷保險關系。如《江蘇省勞動仲裁疑難問題研討會紀要》(蘇勞仲委【2007】6號)指出,用人單位與工傷職工已終止勞動關系和工傷保險關系,工傷職工也已一次性領取了相關工傷待遇,由工傷職工舊傷復發需要繼續治療而引發的爭議,仲裁委應不予受理。現實生活中,隨著物價上漲,醫療費用愈來愈高,極有可能出現這樣一種情形:職工在解除后工傷復發甚至傷情加劇,而后續的治療費數額遠遠超過了解除時所獲得的一次性工傷醫療補助金,導致生活陷入困境。其它損失還有:
三是失去了享受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經濟補償的權利。根據《勞動合同法》有關規定,在用人單位無過錯的前提下,由職工自己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無須支付解除勞動合同經濟補償金。
四是失去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權利。主動提出解除勞動合同的職工,在未就業期間,依法不能按月領取失業保險金。就工傷職工主動解除勞動利益得失一事,用人單位要加強對相關法律法規宣傳引導,并進行針對性的解讀。工傷職工應清楚地了解工傷待遇政策,以便做出理性選擇。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抵押合同能否約定清償順序
2020-12-30哪些財產不能作為遺產繼承
2021-01-05申請撤銷脅迫婚姻怎么進行
2020-11-13承兌人不承兌的民事責任有哪些
2021-03-05離婚中的精神損害賠償
2021-02-21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政策有哪些
2021-01-15試用期要離職領導不批怎么辦
2021-02-17拖欠農民工工資舉報不管怎么辦
2020-12-03離婚后家庭財產險是否可以分割
2021-01-16富陽3輪船載貨物保險合同糾紛案
2020-12-22保險合同的變更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2021-01-10完善保險合同告知義務制度的思考
2021-01-22分紅保險的投保方法有哪些
2020-11-16保險經紀公司可以經營的業務范圍有哪些
2021-01-25職工的基本保險有哪些
2021-02-06保險代理人的作用是什么
2020-12-06保險受益人法律問題研究
2020-12-09承包合同什么時候生效呢
2020-11-29在農村承包荒地要辦哪些手續
2021-02-27杭州拆遷安置房只有居住權可以過戶嗎
20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