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類別的認定
新的統一合同法中沒有關于合同糾紛概念的規定。但是,一般認為,合同糾紛是指在履行合同義務和實現各自合同權利的過程中,一方違反合同規定或另一方對合同權利的實現有異議,因此,雙方當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處于矛盾、緊張或激化的異常狀態。合同糾紛是因違反合同或對合同提出異議而引起的民事糾紛。根本原因通常是雙方存在重大誤解或履行合同明顯不公平
在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之間劃清界限,對于區分犯罪與非犯罪,打擊欺詐者的犯罪活動具有重要意義及時、正確、有效地解決合同欺詐與合同糾紛界限的理論標準合同欺詐與合同糾紛界限的劃分一直是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中亟待解決的問題。目前,解決這一問題的唯一依據是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5年7月18日聯合發布的《關于當前處理經濟犯罪案件(審判)具體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答問》在區分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的標準上有如下規定:
首先,他們知道自己沒有實際能力和保證履行合同,就與其他單位簽訂合同,以詐騙財產為目的,采取欺詐手段的經濟組織或者個人。詐騙財產數額較大的,依法追究詐騙罪刑事責任。如果個人有能力或保證部分履行合同,但由于某種原因不能完全履行合同,應作為合同糾紛處理
第二,如果國有單位或集體經濟組織沒有能力履行合同,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以詐騙財物為目的,與其他單位或者個人簽訂合同,詐騙財物數額巨大,給對方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的,對其主管人員和直接責任人員,按詐騙罪追究刑事責任。另一方要求返還被騙財產的,可以從輕處罰
第三,國有單位或者集體經濟組織有能力履行部分合同,但其主管人員或直接責任人員采用夸大履行能力的方式,取得對方的信任并與其簽訂合同。本合同生效后,雖積極履行本合同,但未能完全履行本合同的,按上述答復規定作為合同糾紛處理,履行合同的能力被視為區分合同欺詐和合同糾紛的標準。主要有:(1)無能力履行合同,欺騙對方的,以合同詐騙罪論處;(2) 部分有能力履行合同,但為了從簽訂合同中獲利而夸大履行能力,最終未能完全履行合同的,按合同爭議處理。然而,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區分兩者。例如,如何區分“作為欺詐誘餌的某一貨物來源”和“部分履行合同的能力”;有些人沒有貨源(即他們沒有履行合同的能力),但在簽訂合同后,他們積極尋找貨源并試圖履行合同。是否構成欺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房屋沒有公攤遇到拆遷怎么補償
2020-11-09如何防范家庭冷暴力
2020-12-15房屋遺產繼承立案執行多長時間
2020-12-09公司可以用私人賬戶付公款嗎
2021-03-04拆遷款遺產繼承法院怎么判
2021-02-15農村土地糾紛怎么快速處理
2020-12-13五險一金的糾紛要怎么解決
2021-03-21索要民工工資屬于勞動爭議嗎
2021-03-17過渡時期適用第三者險如何處理
2021-03-18產品責任險條款(涉外)
2021-02-14家庭財產保險理賠程序
2020-11-18意外傷害保險理賠申請書怎么寫
2020-12-07酒后駕車被撞死 保險公司可拒賠
2020-12-05失火引起的財產損失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8出現車禍怎么向保險公司索賠
2021-01-16車子被撞對方全責,保險公司不賠應該怎么辦
2020-12-02保險合同免責條款的合理性如何認定
2020-12-03財產保險事故發生后應該如何處理
2020-11-07論責任保險中第三人的保險金給付請求權有什么規定
2021-01-11機動車第三者責任強制保險(草案)
2021-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