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般商品,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取決于其是否符合以下幾點:
1。行為方式。根據1996年3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和《欺詐性消費行為處罰辦法》,對欺詐性消費行為的認定應當采取客觀的方法,即根據經營者在提供產品時所采用的手段進行判斷,一些典型的欺詐行為,如銷售,被列為假貨為真貨,次品為良品等。行為的后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宗旨是遏制商業欺詐,維護市場秩序。因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實施制裁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并不意味著需要實際損失或損害。根據這部法律的精神,只要經營者的行為根據其性質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認定為欺詐。
3。行為的主觀方面。
欺詐是指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上當受騙的行為。但在《欺詐性消費行為處罰辦法》中,有五種例外情形,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應當承擔欺詐性消費行為的法律責任”。
對于商品房這一特殊商品,由于其生產周期長、環節多、價格高,我們不能簡單照搬上述因素,輕易將部分開發商的行為定義為“欺詐”,要求雙倍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欺詐”:(一)銷售現房時,將假冒偽劣房屋作為合格甚至優質房屋銷售的;(二)銷售現房時,故意隱瞞房屋真實面積,牟取暴利;(三)一般合格房屋冒充優質工程,騙取優質工程提價的;(四)明知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公開銷售而出賣房屋的;(五)以最低價、清算價等欺騙性價格出賣的;(六)故意隱瞞開發商真實身份的,或者以其他開發商名義出賣的;(七)雇用(八)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房進行不切實際的虛假宣傳。
開發商在商品房銷售過程中有上述情形的,開發商故意或者故意的,買受人可以以開發商有欺詐行為為由,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要求雙倍賠償。
如果開發商欺詐怎么辦。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經營者欺詐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數額,增加的賠償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兩倍。在實踐中,對于是否也應適用上述規定來增加開發商的欺詐責任,法學界存在很大分歧。多數人認為購房是一種合同行為,應當適用合同法,而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有人認為購房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買受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可以要求出賣人支付雙倍的價款。
1。故意隱瞞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
2。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抵押的事實;
3。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賣給第三人或者房屋被拆遷補償的事實。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平等,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遠不止上述三種情況,希望有識之士再接再厲,爭取購房者的消費者地位,盡可能保護購房者的利益。需要提醒購房者的是,只有三種情況適用雙倍賠償原則,購房者在購房時不要大意。購房時仍應按本書前幾章所述方法對項目進行法律審查,以免上當受騙,無法索賠。
開發商有欺詐行為,買家需要追究開發商的責任。他們不知道怎么做。萊魯巴網與律師一對一地討論解決方案。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工程延期交付發包方如何索賠
2020-12-29公證的不可撤銷的效力
2020-12-20從法律效力來看保險合同中默示保證與明示保證的關系表現
2021-03-13共同保證是指什么
2021-03-24無期徒刑能改為有期嗎
2021-02-22保全財產損失是否會有損害賠償
2021-02-28財產保全錯誤情形探討
2021-03-08未婚生子男方不給撫養費有什么后果
2020-11-09危險駕駛罪怎么判刑
2021-03-06委托協議如何終止
2020-11-21小區公有用地的所有權歸誰
2021-02-14房屋保全之后如何處理
2020-12-13勞動者與單位簽訂勞動合同是否必須要進行鑒證?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0-12-26《勞動爭議調解仲裁法》實施后人民法院受理 審理勞動爭議案件新
2020-11-19海洋貨物運輸保險索賠期限
2021-01-18保險合同有什么客體要件
2021-02-19交通傷殘鑒定機構是否由保險公司指定
2021-02-19交警事故雙方自行調解完保險公司會理賠嗎(交通)
2021-02-22交強險十級傷殘保險公司能陪多少錢
2021-01-25車保險理賠流程有哪些
2021-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