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一般商品,判斷經營者的行為是否構成欺詐,取決于其是否符合以下幾點:
1。行為方式。根據1996年3月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頒布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和《欺詐性消費行為處罰辦法》,對欺詐性消費行為的認定應當采取客觀的方法,即根據經營者在提供產品時所采用的手段進行判斷,一些典型的欺詐行為,如銷售,被列為假貨為真貨,次品為良品等。行為的后果。《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宗旨是遏制商業欺詐,維護市場秩序。因此,行為的社會危害性是實施制裁的充分必要條件,但并不意味著需要實際損失或損害。根據這部法律的精神,只要經營者的行為根據其性質足以誤導消費者,就可以認定為欺詐。
3。行為的主觀方面。
欺詐是指掩蓋事實真相,誤導消費者上當受騙的行為。但在《欺詐性消費行為處罰辦法》中,有五種例外情形,經營者“不能證明自己沒有欺騙、誤導消費者的,應當承擔欺詐性消費行為的法律責任”。
對于商品房這一特殊商品,由于其生產周期長、環節多、價格高,我們不能簡單照搬上述因素,輕易將部分開發商的行為定義為“欺詐”,要求雙倍賠償。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及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下列情形可以認定為“欺詐”:(一)銷售現房時,將假冒偽劣房屋作為合格甚至優質房屋銷售的;(二)銷售現房時,故意隱瞞房屋真實面積,牟取暴利;(三)一般合格房屋冒充優質工程,騙取優質工程提價的;(四)明知不能進入房地產市場公開銷售而出賣房屋的;(五)以最低價、清算價等欺騙性價格出賣的;(六)故意隱瞞開發商真實身份的,或者以其他開發商名義出賣的;(七)雇用(八)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等大眾傳播媒介,對商品房進行不切實際的虛假宣傳。
開發商在商品房銷售過程中有上述情形的,開發商故意或者故意的,買受人可以以開發商有欺詐行為為由,依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四十九條的規定要求雙倍賠償。
如果開發商欺詐怎么辦。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經營者欺詐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應當根據消費者的要求增加賠償數額,增加的賠償額為消費者購買商品或者接受服務費用的兩倍。在實踐中,對于是否也應適用上述規定來增加開發商的欺詐責任,法學界存在很大分歧。多數人認為購房是一種合同行為,應當適用合同法,而不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也有人認為購房也是一種消費行為,應當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房地產開發企業銷售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買受人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并可以要求出賣人支付雙倍的價款。
1。故意隱瞞未取得商品房預售許可證或者提供虛假商品房預售許可證的;
2。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抵押的事實;
3。故意隱瞞所售房屋已賣給第三人或者房屋被拆遷補償的事實。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買賣雙方信息的不平等,商品房銷售中的欺詐行為遠不止上述三種情況,希望有識之士再接再厲,爭取購房者的消費者地位,盡可能保護購房者的利益。需要提醒購房者的是,只有三種情況適用雙倍賠償原則,購房者在購房時不要大意。購房時仍應按本書前幾章所述方法對項目進行法律審查,以免上當受騙,無法索賠。
開發商有欺詐行為,買家需要追究開發商的責任。他們不知道怎么做。萊魯巴網與律師一對一地討論解決方案。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試用期解除勞動合同需要賠償嗎
2021-02-02軍婚離婚會調解嗎
2020-11-17離婚如何訴訟
2020-11-29實際住房面積比老宅基證面積小怎么辦
2021-01-302020女方離婚起訴書范文
2020-12-06合同上是否要約定購買五險一金
2020-11-21被迫簽訂有欺詐性的合同是否有效
2020-12-11適用免責事由的法律效果是什么
2021-01-14在超市丟包誰來負責
2021-03-21拆除違法建筑要走哪些程序
2021-02-26競業限制的期限最長是多少?
2021-01-07被拘留職工能解除勞動關系嗎
2020-12-22勞動關系轉移流程
2020-12-05勞務派遣用工是否有探親假
2020-11-14勞務派遣是否計入應付職工薪酬
2020-12-17飯店試用期十天不給工資合法嗎
2020-12-26人身保險合同轉讓的分類
2021-03-05交通事故肇事者賠償后保險公司是否適用損害填補原則
2021-03-04人身保險合同案例
2021-01-14論保險合同的無效──從世都百貨退保風波說起
2020-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