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淮安市一家汽車租賃服務中心將向顧某租賃一輛“*”現代汽車。雙方約定:日租金為200元;發生交通事故時,承租人應按每天200元的標準支付車輛維修期間的租金損失,并根據事故大小和車輛損失承擔車輛加速折舊費用(含3萬元以上的維修費用),出租人負責辦理租賃車輛的強制保險。次日,顧某在使用租賃車輛時發生交通事故,并將車輛送到租賃服務中心指定的維修店進行維修。據交警部門統計,此次事故共給雙方造成車輛損失42089元(含租車修理費40215元)。顧某對事故負次要責任,應承擔車輛損失14027元。由于租賃車輛未按租賃合同向保險公司投保,故事故發生后顧某不能向保險公司申請賠償。與修理廠結算費用后,他將車收回,要求租賃服務中心支付事故賠償金14027元。因租賃服務中心拒付,顧某扣留車輛,導致雙方發生糾紛。
租賃服務中心起訴顧某要求返還車輛,支付租金損失和加速折舊費;顧某認為自己是依法對車輛行使留置權,不應承擔原告的租金損失,并反訴租賃服務中心支付預付維修費14027元。經過法庭協調,顧某將車先送回租賃中心。在處理本案時,顧某應當按照租賃合同約定,向租賃服務中心支付車輛加速折舊費和維修期內的租金損失,不存在爭議;租賃服務中心應當按照可以享受的賠償承擔顧某支付的維修費按實際保險。但是,從車輛維修結束到實際返回租賃服務中心這段時間內,顧某是否應承擔租金損失,一直存在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這涉及到訴訟和反訴。顧某有權在預付的維修費還完之前對租賃車輛行使留置權,在此期間顧某不承擔租金損失。另一種觀點認為,本次訴訟與反訴雖有牽連,但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雙方債權債務抵銷后,顧某仍欠租賃服務中心損失,故顧某對租賃車輛無留置權,而顧某在此期間仍應承擔租金損失。作者同意第二種意見。具體原因如下:
1。債權與留置財產是否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是一般留置權成立的重要條件之一。留置權起源于羅馬法欺詐抗辯中的拒付權,即當當事人之間有債務時,一方有權在對方未清償債務前拒絕對方的付款請求。這種抗辯是一種對人的權利,無論債務之間是否有聯系,債權與物權之間沒有區別。法國學者進一步完善了法理,在債權與不履行債權之間形成了拒付抗辯權,在債權與不履行物權之間形成了拒付抗辯權。明確了只有當債權的發生與財產有關時,才能適用拒絕返還財產的獨立留置權原則。但此時留置權仍屬于債權抗辯制度,不具備物權財產的功能。瑞士《民法典》對留置權作了進一步的發展,將留置權與動產質押并列。規定當債權與留置權標的有關時,債權人有權保留其約定占有的財產或者有價證券,然后清償;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債權人事先通知債務人,可以變賣留置權,然后留置權就變成了擔保物權。我國關于留置權的法律規定也經歷了一個演變的過程。《民法通則》第八十九條第四款規定,債務人對留置權人的債務與留置權人對財產的占有應當以同一合同為基礎;后來的《擔保法司法解釋》第109條規定,債權人占有動產應當與債權的發生有關;2007年10月實施的《物權法》第231條,規定“債權人留置的動產,除企業之間的留置權外,與債權屬于同一法律關系”,可見我國不同時期的法律對留置權的構成要件作了不同的規定。從法律適用的新原則來看,在上述法律規定發生沖突的情況下,是否構成留置權應適用物權法的相關規定。根據不同的法律主體,《物權法》對留置權的構成作出了不同的規定,即企業之間的牽連關系仍然是指原有的法律規定作為留置權的構成要件,而非企業是否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應是留置權的構成要件。《中華人民共和國物權法》不僅維護了作為當前市場主體的企業之間交易的安全,而且逐步規范了留置權的法律規定,更符合法律的邏輯思維,并逐漸縮小了以往合同關系、牽連關系等模糊法律概念的適用范圍。本案并非企業之間的糾紛。它應屬于物權法規定的一般留置權。是否屬于同一法律關系應作為其構成要件的認定標準。其次,谷某在本案中提出的索賠要求,與其占有車輛的法律關系不一致,車輛不能成為谷某的留置權。筆者認為,所謂同一法律關系,是指特定民事法律主體因同一法律事實而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本案中,顧某在租賃服務中心占有車輛是基于雙方的法律關系。顧某自稱代租賃服務中心支付維修費14027元。雖然與租賃行為有關,但不是租賃行為的單一法律事實造成的,而是基于多個法律事實,即顧某與租賃服務中心之間的租賃行為、顧某與第三人之間的交通事故,而租賃服務中心不履行租賃合同的,如果同一協議中有多個法律事實遺漏車輛投保,如只有租賃行為,而沒有其他兩個法律事實,則不能形成顧某向租賃服務中心要求墊付維修費用的主張。因此,顧某的主張與他對車輛的占有并非基于同一法律事實,他們不屬于同一法律關系,顧某不能因為主張而對車輛行使留置權。本案不適合顧某行使留置權的另一個原因是,顧某與租賃服務中心之間存在明顯的債務關系。在雙方債務抵消前,顧某不僅可以憑自己的單方主張向租賃服務中心扣留車輛。《物權法》第二百三十條規定:“債務人不履行到期債務的,債權人可以留置債務人依法占有的動產,并有優先受償權。”但是,當事人對對方債務負有責任或者債務發生明顯爭議的,占有財產的一方能否保留對方的財產,法律沒有明確規定。然而,追索留置權是從羅馬欺詐抗辯法中的拒付權演變而來的。在明確區分債權與物權后,根據物權優先于債權保護的法理,占有一方主張行使抗辯權的,應當先對另一方的債權行使抗辯權。當事人雙方債權相互抵銷后,對方仍負有債務的,只有在占有對方財產的情況下,才能在法律允許的條件下行使留置權。在本案中,即使顧某的債權全部成立,但在雙方債權抵銷后,顧某仍欠租賃服務中心債務,故顧某不能對車輛行使留置權。為了避免類似糾紛的發生,有效約束債權人濫用留置權,法律應當明確規定債權的債權人對他人財產享有留置權,但債權不存在或者應當以留置權抵銷的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詐騙中初始獲利的投資者是否應返還
2021-02-26《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涉及公證活動相關民事案件的若干規定》解讀之二
2021-02-12勞動者如何快速有效討薪
2021-01-18離婚夫妻財產房屋分割問題
2020-12-23申請強制執行,但是被告拒不執行判決該怎么辦
2021-03-26交通事故異地被起訴如何應訴
2021-01-21合同債權質押制度具有哪些法律效應
2021-03-22企業合并 勞動關系轉移
2021-02-1760歲上班勞動關系存不存在
2021-03-03老人購買壽險應注意什么問題
2021-02-21保險合同的解釋通常是遵循有利于哪一方的原則
2020-12-21機動車掛靠運營,誰享有保險利益?
2021-02-10保險受益權行使相關問題
2021-01-31征地拆遷補償標準低怎么提高
2021-03-24用動遷協議騙取安置房差價費構成何種犯罪
2021-01-30常州非住宅實施現房銷售詳解
2021-02-28買房過程中有哪些情況可以合理解約
2021-02-27因修建機場進行拆遷是公益拆遷嗎
2020-12-03怎么判斷是否在拆遷紅線范圍內
2020-11-16面對強勢拆遷方,被拆遷人如何維權
2021-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