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現行法律,國家依法征收集體土地的,相關補償費用包括耕地補償費、安置補償費和地上附著苗木補償費。其中,土地補償費為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6-10倍,土地補償費和安置補助金之和不得超過征地前三年平均年產值的30倍。多數學者對這種人為降低的補償標準持批評態度,認為“以農用地收益計算的土地補償費不能反映土地的真實價值,征地中也沒有體現被征地人的利益”。作為土地所有者,農民只能得到一些“安慰”補償;“如果華東地區一般耕地年產值在800元左右,每畝地的補償費最多2萬元,僅相當于普通公務員一年的工資收入。它根本不能反映土地的實際價值,損害了原土地所有者的經濟利益,改革開放以來,農民以低價征用土地,至少損失了2萬億元。”。對于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多數學者認為是由于現行征地補償標準的計算方法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人為地使土地價值偏離市場價值。因此,“集體土地征收應當體現市場機制和經濟法的原則,即參照土地所有權的市場價格確定征地補償成本,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市場經濟的公平性。”毋庸置疑,學者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結論是正確的,但另一方面,將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標準的研究僅僅局限于補償標準數額的提高,并不全面。總的來說,我國集體土地征用補償制度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失地農民選擇貨幣補償為主,一次性支付安置補償費,使失地農民找到自己的工作。這種“一次性”的方式沒有考慮失地農民的長遠利益和預期收益,沒有考慮到土地流轉后的增值收益,導致失地農民的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如何完善土地補償的標準和方法,如何合理配置農村土地這一資本化資源,如何體現土地的實際價值,如何保證失地農民獲得長期的土地收益來保障自己的生命,成為一個更為復雜的問題。對于這個問題,筆者擬用“未來主義”一詞進行總結和探討。第二,未來性概念及其依據(1)未來性概念是對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標準未來性的解釋,是一個與補償標準的一次性價值和存在價值相對應的概念,包含兩個層次的含義:一是未來性,土地征收既要補償被征收土地的現有價值,又要考慮土地的可預見性和可預見性補償;其次,要改變單一的一次性貨幣補償模式,關注失地農民今后的生計和長遠利益,努力建立適合我國農村的社會保障體系。這兩種意義相輔相成。另外,在認識上要區分“存在價值”和“現實價值”。我認為這兩個概念是不同的。實際價格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小孩給狗咬傷怎么賠償
2020-12-05錯誤執行判決,能獲得民事司法賠償嗎
2021-02-14注冊公司手續是怎樣的
2021-01-20交通事故逃逸一般怎么處理
2021-02-26破產重整還能拿回錢嗎
2021-02-17個人獨資股權贈與如何辦理
2021-03-09丈夫去世公公的遺產可否繼承
2021-03-06關于放棄繼承權的特別規定
2021-02-21身份證過期了簽勞動合同有效嗎
2021-01-28工會要做哪些工作
2021-01-16開發商未按時交付房屋,違約金應如何計算
2020-12-08離婚訴訟中人壽保險的價值怎樣確定
2021-02-061000元意外險賠償標準
2020-11-21私家車投保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事情
2021-02-24財產保險合同保險人的主要義務有哪些
2021-02-15出門旅游因為暴雨致人受傷保險公司賠嗎
2021-01-05土地出讓年限有什么規定
2021-03-10土地流轉合同書
2021-01-12政府拆遷文件時效多久
2020-12-11房屋拆遷臨時安置費多少錢
2021-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