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房安置補償能否作為遺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三條的規定,遺產是指公民死亡時留下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公民的收入、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也就是說,遺產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是必須是公民死后留下的財產;二是必須是公民自己所有的財產;三是必須是合法財產。只有同時滿足這三個條件,才能成為遺產。
因為房屋承租人不是公有房屋的所有人,他只有居住權和使用權,沒有所有權,不屬于他的個人合法財產。如果承租人在房屋拆遷前死亡,因為承租人的原身份無法得到補償,這種身份利益不能作為遺產分割。
公租房拆遷安置補償標準:
現實生活中,公租房拆遷引發的糾紛很多,但大多是由于有權簽訂合同的承租人取得被拆遷房屋的補償金后,私自處罰或欲占有房屋造成的。公共住房租賃權實際上是居住權的體現,可以轉化為產權。有權居住的人享有該房屋所產生的一定份額的產權。認為承租人是房屋的唯一所有人是錯誤的,是對物權的誤解。
公共住房的“共同居住者”是什么意思?“共同居住人”是指符合下列條件的人:
1。他在被拆遷房屋所在城市有固定住所。他在房屋拆遷許可證簽發時實際居住一年以上(特殊情況除外);
3。沒有其他住房或有其他住房但難以居住的人。婚育不受上述一年異地居住和住房條件限制。
可視為“同居”:
1。有本市常住戶口,在拆遷許可證簽發之日因婚姻關系居住在被拆遷公房內的,即使居住不滿一年,也視為同居。但在取得拆遷補償后,他們一般無權要求本市其他公房的拆遷補償份額。
2。一般來說,自拆遷許可證簽發之日起,因婚姻關系在本市居住滿5年的,也視為共同居民,可以領取拆遷補償金;
3,公房被拆遷城市有常住戶口,而且由于家庭矛盾和住房困難,這些房子沒有被住房占用。拆遷時,戶籍因服兵役、上大學、服刑等原因遷出公房,市內無福利房。
承租人能否繼承公房拆遷?
公屋租戶去世后,其他居民經常為租戶的身份而戰。因為誰是承租人決定了誰有權與拆遷人簽訂補償安置協議。法律還明確規定,公房租賃權在某種意義上是繼承的,不因承租人死亡而喪失。原共同居民或者配偶、直系親屬可以繼續履行租賃合同。你知道嗎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傷殘等級怎么劃分,傷殘等級劃分有什么依據
2021-03-23爺爺是否有權利把房子贈予孫子
2020-12-22交通事故起訴程序有哪些
2021-01-07無子女的離婚起訴書范文
2021-03-24主合同消滅擔保合同也消滅嗎
2021-03-02賣房人如何簽訂售房合同
2020-11-26購買回購房時的證件在哪里辦理,辦理流程是什么
2021-02-25未取得預售許可時簽訂的協議有效嗎
2020-12-13c1駕駛證實習期飲酒駕車扣12分怎么處理
2021-01-12勞務派遣糾紛哪個地方仲裁管轄
2020-12-03被裁員公司不給經濟賠償怎么辦
2021-03-18保險合同的內容
2021-02-13司機無責保險公司該怎么賠
2021-02-21車禍一方保險怎么賠償
2021-02-24什么是保險合同的復效
2020-11-18保險利益的內容有什么
2021-02-15機動地承包年限有規定嗎
2021-01-25林地承包經營權可以轉讓嗎
2021-02-15如何設計企業拆遷補償方案才能達到整體利益最大化
2021-03-23被拆遷人可以自主查詢征收拆遷補償標準嗎
2021-0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