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合同中止的法律原因根據中國相關法律,合同中止的情況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喪失商業聲譽,etc《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六十八條【不安抗辯權】如果首先履行債務的一方有確鑿證據證明另一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暫停履行:債務(三)商譽喪失(四)公司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義務能力的其他情形,當事人無確鑿證據中止履行的,依照本法第六十八條的規定中止履行的,應當承擔違約責任,應及時通知對方。當另一方提供適當擔保時,應恢復履行。中止履行后,如果另一方未能在合理期限內恢復其履約能力,并且未能提供適當的擔保,則被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立即終止合同,如何確定履約能力是否已經喪失履約能力履約方有確鑿證據證明履約方在合同成立后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它包括三個要素:(一)后履約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后履約方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的原因是:財產的明顯減少。包括經營狀況惡化、財產轉讓、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商譽損失。在提供勞務或完成工作的合同中,債務人喪失工作能力。在償還特定事物的債務中,特定事物丟失了。其他情形(二)后履約方能力的喪失或可能喪失發生在合同成立后。在大陸法系國家,關于后履約方財產的明顯減少何時發生,有兩種不同的立法。一是法律制定后財產明顯減少,例如德國和瑞士通過了民法;第二,根據奧地利民法第165條的規定,財產在訂立時已減少。第一種立法更合適。因為如果后一個履約方的財產在訂立時已經減少,第一個履約方因過錯而已知或不知情,并且主觀上有過錯,則該履約方應當承擔不利條件,沒有必要對其進行保護,如果該履約方因過錯而不知情,則可以嚴重誤解或欺詐為由要求救濟。我國合同法沒有規定后履約方何時喪失或可能喪失履約能力。筆者認為,在《解釋》中采用第一立法例是合適的(三)首先履行的一方對事實承擔舉證責任,如果首先履行的一方主張不安抗辯權,應當有證據證明事實的存在,必須有確切的證據表明另一方已經或可能失去履行其義務的能力,而不是依靠自己的主觀猜測。否則,它將因未經授權暫停履行合同而承擔違約責任,從而使自己處于非常不利的地位。上述知識是小編輯對相關法律問題的回答。根據中國相關法律的規定,暫停履行合同的情況包括經營狀況嚴重惡化;轉移財產和提取資金以避免債務;商譽損失等。如果您需要法律幫助,歡迎讀者向lyba咨詢法律意見。com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勞動糾紛怎么起訴
2021-02-18工傷賠償計算表
2020-11-18拖欠物業費多少會被起訴
2021-02-18國土局有權解決鄰居土地糾紛嗎
2021-02-06小產權房辦營業執照什么程序
2021-02-08民事訴訟法對于公益訴訟是如何規定的
2021-02-13分包給勞務隊屬于違法分包嗎
2021-02-23試用期離職領導不給批怎么辦
2021-03-20公司解散孕婦如何申請勞動仲裁
2021-01-06國內陸上貨物運輸保險合同保險責任有哪些
2020-11-14保險人未明確說明的免責條款是否無效
2020-11-20保險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問題有哪些
2020-12-31人身保險的受益人是由誰指定的
2021-01-27保險合同的訴訟時效是多久
2021-02-21理賠程序如何處理
2020-11-29車險理賠流程一覽
2021-02-03合資保險公司的注冊資本是實繳資本嗎
2021-02-24什么保險可以重復理賠
2020-12-08保險利益與投保有什么關系嗎?
2021-01-12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
2021-0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