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東行終字第43號
上訴人(原審原告)沙云梅,女,1981年9月13日出生,漢族,戶籍所在地墾利縣墾利鎮杜屋村,住墾利縣墾利鎮邱圍村。
委托代理人沙洪海,男, 1952年7月20日出生,漢族,系上訴人沙云梅之父,住墾利縣墾利鎮邱圍村。
委托代理人楊濤,男,墾利縣司法局退休干部,住司法局家屬院。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墾利縣墾利鎮杜屋村村民委員會。
法定代表人王希軍,村委主任。
委托代理人李茂生,男,1965年10月1日出生,漢族,墾利縣墾利鎮人民政府干部,現住該單位。
上訴人沙云梅因農業行政給付一案,不服墾利縣人民法院作出的(2004)墾行初字第14號行政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于2004年8月11日公開開庭審理了本案。上訴人沙云梅的委托代理人沙洪海、楊濤,被上訴人墾利縣墾利鎮杜屋村村民委員會(簡稱杜屋村委)法定代表人王希軍及其委托代理人李茂生到庭參加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經審理認定:原告沙云梅于2000年1月27日將戶口從山東省壽光市上口鎮遷入被告處。戶口遷入后,原告未在被告所在的村居住生活,也沒有在被告處承包土地。2002年12月16日,被告向原告收取公益金等費用298元。2003年1月1日,被告與山東省墾利經濟開發區管理委員會簽訂了“山東省墾利經濟開發區第三期預征土地及相關問題的協議”,雙方約定了征用被告集體所有土地的面積和補償辦法。為解決土地征用后的補償款分配問題,被告于2003年6月27日組織召開了村民代表會議,決定原告不能參加補償款的分配。
原審法院認為:原告提交的常住人口登記卡上的遷入原因是“投靠親屬”,但原告沒有證據證明其在被告處有親屬,而是將戶口單獨列為一戶。原告在2000年1月27日將戶口遷入被告處后,不在被告處居住,且一直未在被告處承包土地。原告只交納了2002年的公益金等費用298元,其他幾年的義務原告并沒有履行。因此,被告根據村民代表會議的決定,不向原告發放補償款并無不當。原告要求被告發放補償款的請求,本院不予支持。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五十六條第(四)項的規定,判決駁回原告沙云梅的訴訟請求。案件受理費50元、實際支出費100元,由原告負擔。
沙云梅不服原審判決,提起上訴稱:一、原審法院沒有查清事實。1、上訴人于2000年1月27日將戶口遷入被上訴人村,所有手續均合法進行,沒有不合法的問題。至2002年12月16日累計一次向被上訴人交公益金298元,以后村內有了土地占用費后,所有提留款均屬于被上訴人一并支付。戶口遷入后,村委沒有分配土地耕種,造成上訴人無地耕種,不得已另住他鄉打工謀生。原審法院認定事實錯誤。2、關于證據的使用問題:原審法院不準原告帶的證人出庭作證,顯失公正;2003年6月27日村民代表會議記錄是后來補的,原審法院只講上訴人沒提出反證就認定為有效證據實為不妥;墾利縣經濟開發區的協議與本案無關,如何發放、對象又是什么人,沒有證明力,根本不存在青苗補償之說;被上訴人分錢是按村內人口,大人小孩均有,被上訴人以上訴人戶口不合法、及該款是青苗補償、是按承包地數量分配等理由均不能成立。二、原審判決錯誤地支持了被上訴人的錯誤行為,侵害了上訴人的合法權益,人為地造成了村民之間不平等,應當依法予以糾正。請求二審法院明查后依法對原審判決予以撤銷,改判支付給上訴人補償款。
被上訴人辯稱:一、上訴人一審中提交的戶口簿及身份證不屬于本案的證據,對其所訴的事項無證明力。1、上訴人提交的戶口簿、身份證與本案訴訟的事項無關聯性。因上訴人在一審中起訴的是“行政給付”事項,而被上訴人的土地補償款及青苗費賠償不是按所謂的“戶籍”和“戶口”分配,分配事項是按被征用的土地面積進行的補償,與是否擁有該村的戶籍無關。2、上訴人在一審中提交的戶口簿及身份證的取得不具合法性。上訴人的戶口遷入是個別人所為,沒有經過村民會議討論,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3、上訴人戶口的遷入違背了“誠信”原則,兩證的取得不具有真實性。1999年下半年,上訴人大約十八周歲時,上訴人的父親通過私人關系找到了被上訴人當時的村委會個別負責人,以上訴人到國外打工為由,將上訴人的戶口暫落入被上訴人處,辦好手續后將戶口帶走。但在2000年1月27日,以投靠親屬的名義將戶口遷入后,一直未遷出。上訴人的這種行為從兩方面違背了“誠信原則”,使戶口不具真實性。其一是上訴人戶口沒有按其父的許諾遷出帶走;其二是上訴人全家在被上訴人處舉目無親,上訴人沙云梅當時只有十八歲,不到成婚立家的年齡,投靠親屬也無理由。如果將一個年青女孩單獨遷入一個陌生的村莊,并要求宅基地的說法顯然是不符合常理。因此,兩證不具有真實性。二、被上訴人對土地受益款的分配是嚴格依法辦事的結果,是村民意志的體現,是保護村民的合法利益的合法手段。被上訴人對土地補償款的分配是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通過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后制定的分配方案,不是按人口平均分配的。而是以“30年土地延包”的土地數結合各家庭的土地承包面積為基礎進行的土地補償。村民無三六九等,但有合法與不合法之分,本案上訴人就不是被上訴人的合法村民,必然不能得到土地補償款。一審判決正確,請求二審法院維持原判。
在二審中,雙方當事人均無新的證據提供,在一審中提供的證據已隨案移送。庭審過程中,當事人援引一審提供的證據進行了質證和辯論,發表了同一審基本一致的質證意見。
針對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二審進行了著重審查。在一審認定的事實方面,上訴人認為原審判決確認上訴人是“投靠親屬遷入……單列一戶……其他幾年義務原告沒有履行”,“一直未在被告處承包土地”是錯誤的。上訴人自2000年1月27日遷入被上訴人處后,到2002年12月16日已向被上訴人交納公益金298元,此后,其他村民也沒有再交過提留款。對于土地問題,是被上訴人不給分配土地,不是上訴人未在被上訴人處承包土地。被上訴人認為,上訴人戶口遷入是事實,但只是個別人所為,目的是因到國外打工的需要,暫時遷入,辦好出國手續后將戶口帶走。經法院審查,上訴人遷入戶口屬實,2002年12月16日所交款是政府按戶口收取的水利設施費,上訴人長期不在被上訴人村居住生活,村委其他領導成員及大部分村民也不知上訴人的遷入的情況,村內的義務上訴人也沒有履行。
證據方面,上訴人稱在一審中上訴人自帶證人,法院不準出庭作證,以及2003年6月27日村民代表會議記錄屬于偽造,因沒有證據證明,本院不予認可;上訴人認為墾利縣經濟開發區的協議與本案無關,本院予以支持。上訴人認為,被上訴人分錢是按村內人口分配的。被上訴人認為,分配方案是以“30年土地延包”的土地數結合各家庭土地面積為基礎而進行的土地補償。法院經審查認為,本案主要問題是上訴人的正式村民資格問題,分配款項的理由和依據均不是是否對上訴人分配款項的主要原因。
二審認定的事實與一審認定的事實基本一致。
本院認為,上訴人沙云梅于2000年1月27日,以“投靠親屬”的名義將戶口遷入被上訴人處,但上訴人并未在被上訴人村居住、生活。其近親屬戶口也不在被上訴人村,在上訴人沒有成家的情況下,單列一戶也不符合農村村民的生活常理,被上訴人主張的上訴人暫時落戶用于到外地打工需要的理由,應予支持。但被上訴人主張的上訴人的戶口簿及居民身份證,因戶口遷入不符合程序而不具有真實性、沒有證明力的理由,由于是被上訴人內部自身的責任,對該答辯理由,本院不予認可。盡管政府按戶口人數通過被上訴人向上訴人收過298元的水利設施費,但多年來上訴人并沒有履行過村民其他任何義務。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規定,村民委員會是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對于上訴人這樣的戶口遷入情況,是否應當分配到土地補償款,屬于村民自治的情形,宜由村民會議決定。因該村民會議的決定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和國家政策的規定,法院應當尊重村民自治行為。上訴人請求法院判決直接給付,本院不予支持。一審判決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法規正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二審案件受理費50元,實際支出費100元,由上訴人負擔(已交納)。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宋繼業
審 判 員 侯麗萍
代理審判員 張曉麗
二00四年八月十一日
書 記 員 邵金芳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人民法院裁定書(受理申訴后確認違法用)
2020-10-14受案登記表
2020-10-14管轄權異議書(樣式二)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緩期執行改判用)
2020-10-14最高人民法院刑事裁定書(復核死刑發回重審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取保候審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拘留決定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凍結)令(刑事案件用)
2020-10-14提請審判委員會討論案件報告表(刑事案件用)
2020-10-14法醫技術鑒定委托書(委托法醫鑒定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減刑執行通知書(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減刑用)
2020-10-14糾正不當判刑裁定意見書
2020-10-14×××公安局釋放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變更強制措施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銷毀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公安局調取證據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立案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移送案件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解除扣押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搜查證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