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二中級人民法院
?。?005)滬二中民三(商)終字第268號
上訴人(原審被告)劉彥宏,男,1964年5月23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本溪路187號5032室。
上訴人(原審被告)李曉亞,男,1975年9月11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松江區洞涇長興路566弄1號401室。
委托代理人張長越,上海虹橋正瀚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原告)朱愛芬,女,1950年12月23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周家嘴路1063弄2號402室。
委托代理人張劍波,上海市鄭傳本律師事務所律師。
委托代理人宋繼平,上海市鄭傳本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殷曉燕,女,1971年11月8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銀欣路38號2405室。
委托代理人倪衛東,上海市傅玄杰律師事務所律師。
被上訴人(原審被告)陳佳征,男,1974年1月27日出生,漢族,住上海市虹口區銀欣路38號2405室。
委托代理人倪衛東,上海市傅玄杰律師事務所律師。
上訴人劉彥宏、上訴人李曉亞因與被上訴人朱愛芬、被上訴人殷曉燕、被上訴人陳佳征借款合同糾紛一案,不服上海市虹口區人民法院(2004)虹民二(商)初字第 892號民事判決,向本院提起上訴。本院受理后,依法組成合議庭公開開ソ?辛松罄懟I纖呷肆躚搴輟⑸纖呷死釹?羌捌湮?寫?砣蘇懦ぴ劍?簧纖呷酥彀?業奈 ?寫?砣蘇漚2?與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的委托代理人倪衛東均到庭參加了訴訟。本案現已審理終結。
原審法院審理查明:上海泛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下稱泛誠公司)在其存續期間,共向朱愛芬借款人民幣122,000元,并分別于2003年3月5日、4月 7日、7月7日、8月5日出具“借款協議”和“借條”確認了該債務。 “借款協議”和“借條”上雖無劉彥宏、李曉亞的簽名,但有泛誠公司的蓋章和殷曉燕、陳佳征的簽名。此外,殷曉燕、陳佳征提供的“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 中記載了“共計122,000元”的內容,該材料上有劉彥宏的簽名,日期為2003年8月6日,及“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部分)”中朱愛芬借入公司款一欄記載的金額為“121,600.00”,該表下方“確認人”處有李曉亞的簽名,填寫的日期為2004年2月18日。
原審法院另查明: 2003年1月9日,上海楊浦盈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向上海市農村信用合作社申請了四張本票,收款人分別是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票據金額分別對應人民幣為35萬元、25萬元、35萬元及5萬元,共計人民幣100萬元,該款即作為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設立泛誠公司的驗資款。次日,該人民幣 100萬元即從泛誠公司的驗資賬戶轉入上海楊浦盈河信息技術有限公司。2003年1月16日,泛誠公司取得《企業法人營業執照》,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為該公司的股東。泛誠公司設立時的注冊資金雖為人民幣100萬元,但殷曉燕、陳佳征稱在泛誠公司設立時他倆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僅為人民幣 21,000元;李曉亞稱其實際投入的自有資金為人民幣9,000元,在公司后續經營期間,其又為公司墊付各類費用人民幣18,774.1元,該款雖然在泛誠公司的賬冊上登記為借款,但也應視為其對泛誠公司的出資;劉彥宏稱其實際投入自有資金人民幣6,000元,但已于2003年9月從殷曉燕處收回。 2004年5月26日,泛誠公司經申請后被注銷。
原審法院審理中,劉彥宏申請要求對殷曉燕、陳佳征提供的證據材料“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中記載的“以上借款各股東均同意”與該材料上的其他字跡是否一次性連續書寫形成進行司法鑒定。李曉亞也申請要求對朱愛芬提供的“借款協議”、“借條” 上泛誠公司的公章加蓋時間是否系連續加蓋而成進行司法鑒定。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原審法院委托中華人民共和國司法部司法鑒定中心進行了司法鑒定。鑒定結論分別為:檢材上的“以上借款各股東均同意”字跡與其上方的內容字跡不是一次性連續書寫形成,而“共計 122,000元”字跡是否一次性連續書寫則難以判斷。檢材兩份“借條”上的“上海泛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印文是一次性蓋印形成;難以判斷檢材兩份“借款協議”上的“上海泛誠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印文是否一次性蓋印形成。
原審法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1、泛誠公司是否存在向朱愛芬借款人民幣122,000元的事實;2、如果泛誠公司存在向朱愛芬借款人民幣122,000元的事實,應當由誰來償還該債務。
對于第一個爭議焦點,朱愛芬為證明其對泛誠公司享有人民幣122,000元的債權,提供了“借款協議”和“借條”各兩份,該四份證據材料上雖無劉彥宏和李曉亞的簽名,但均加蓋了泛誠公司的公章和殷曉燕、陳佳征的簽名。此外,有劉彥宏簽名的“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中明確記載了泛誠公司借入資金的總額為人民幣 122,000元,雖然該材料上“以上借款各股東均同意”與其他內容并非同一時間形成,但即使該材料上無“以上借款各股東均同意”的內容,也不影響該證據材料可證明的事實。同時,有李曉亞簽名的 “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部分)”中也明確記載了泛誠公司借朱愛芬的金額是人民幣121,600元,雖然該金額與朱愛芬主張的金額有人民幣 400元的差額,但“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部分)”系泛誠公司對其自身債務的事后統計,并未得到債權人的認可,不能排除泛誠公司統計上的誤差,且人民幣 121,600元與朱愛芬訴訟請求的金額也基本相符。從這兩份證據材料來看,劉彥宏、李曉亞是知道或應當知道朱愛芬對泛誠公司有人民幣122,000元的債權,故這兩份證據材料不但彌補了朱愛芬提供的“借款協議”和“借條”中沒有劉彥宏、李曉亞簽名的瑕疵,而且具有獨立證明朱愛芬對泛誠公司享有人民幣 122,000元債權的價值。由于作為朱愛芬用以證明其對泛誠公司享有債權的“借款協議”和“借條”并非是該債權的本身,其形成的時間也不必然與權利產生的時間一致,該四份證據材料形成是否具有連續性,并不影響朱愛芬是否對泛誠公司享有債權。至于泛誠公司賬冊上如何表述該債務,并不會對作為債權人的朱愛芬產生效果。綜合以上的意見,原審法院認定朱愛芬對泛誠公司享有人民幣122,000元的債權。
對于第二個爭議焦點,公司注冊資本既是公司成立的要件之一,也是公司法人人格獨立、責任承擔的物質基礎,對公司債權人至關重要。本案的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作為泛誠公司的四個股東,在成立該公司時,并未實際出資,其之后自稱實際投入了一定數量的自有資金,但該部分自有資金的總額不足人民幣4萬元。雖然李曉亞認為其為泛誠公司另行支付了人民幣18,774.10元的各類費用,但并未提供相應的證據材料。即使李曉亞確為公司支付了該費用,泛誠公司的各股東的實際出資仍然未能達到我國法律強制規定的設立公司的法定注冊資本最低限額,致使泛誠公司未能合法的產生,即泛誠公司未能取得獨立的公司法人資格。為保護債權人的合法利益,泛誠公司的股東應當對該公司的債務直接承擔民事責任。至于劉彥宏稱其對泛誠公司的人民幣6,000元出資已經轉讓給殷曉燕,并無充分的證據證明,原審法院不予采信。劉彥宏應和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一起共同承擔責任,并在共同承擔對外的民事責任后,其各自應承擔的內部責任應在泛誠公司依法正常清算后另行解決。
綜上,朱愛芬對注銷前的泛誠公司享有人民幣122,000元的債權,泛誠公司應當承擔償還責任。但由于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的出資不足的行為,客觀上導致了泛誠公司的人格被不正當使用,并且已經造成了朱愛芬對泛誠公司債權的不能實現,故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和陳佳征應當對泛誠公司的債務承擔民事責任。據此,原審法院判決: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陳佳征償還朱愛芬借款人民幣122,000元,于判決生效之日起10日內履行。本案受理費人民幣3,950元,由劉彥宏、李曉亞、殷曉燕、陳佳征負擔,鑒定費人民幣5,200元,由劉彥宏負擔人民幣1,200元,李曉亞負擔人民幣4,000元。
判決后,上訴人劉彥宏、上訴人李曉亞均不服,分別向本院提起上訴。
上訴人劉彥宏上訴稱:泛誠公司公章在被上訴人殷曉燕處,其系被上訴人朱愛芬之女,事后開具加蓋公司印章的虛假借據是絕對可能的,且司法鑒定的結果證實所有借據是同時形成的,還有后期的借據墊在前期借據之下的情況,故借款一事是三被上訴人一家合伙預謀策劃的;司法鑒定結果證實上訴人劉彥宏申請鑒定的目的,即證實 “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中記載的“以上借款各股東均同意”系事后添加,但原審判令其負擔鑒定費不合理,另其撤回對泛誠公司的投資并離開,不應再承擔作為泛誠公司股東對外的責任。綜上,請求撤銷原判,改判駁回被上訴人朱愛芬的原審訴請,本案訴訟費、鑒定費由三被上訴人負擔。
被上訴人李曉亞上訴稱:一、被上訴人朱愛芬訴請存在泛誠公司向其借款的證據有重大瑕疵。首先,司法鑒定結果證實,2003年7月7日借據與同年8月5日的印文是一次性加蓋形成,同年4月7日借款協議上朱愛芬簽名字跡時,下面墊著同年3月5日的借款協議,而該借款協議上朱愛芬簽名字跡時,下面墊著同年8月5日的借條,這與被上訴人朱愛芬陳述借款當時或事后幾天收到借款協議或借條的內容存在偏差;其次,借款協議上表述的公司資產不足清償部分由所有股東共同歸還,而作為有限公司來說通常應公司還款,且在公司剛起步階段就在借款協議中提到公司歇業、變賣公司資產等是不可想象的,故無各股東同意借款的決議情況下,只能屬領取借款的股東殷曉燕、陳佳征的個人借款;第三,被上訴人朱愛芬陳述的款項均是現金存放家中,被上訴人陳佳征分幾次領取卻不另打收條,都寫在一張借款協議上,顯然是一次做成更有可能性;同時,三被上訴人系一家人,款項的交接又在這三人之間,當時泛誠公司公章又由被上訴人殷曉燕保管,故三被上訴人對借款事實描述本身存在不可信度。二、被上訴人朱愛芬所述借款內容不真實。首先,其自稱現金全部存放家中不符常理,沒有銀行取款憑證,無法證明家人間借款確實發生;其次,其稱未約定還款時間,此與借款協議中約定兩年內還款有矛盾;第三,其自稱第一筆錢是女兒即被上訴人殷曉燕拿的,而借款協議上反映第一筆錢是女婿即被上訴人陳佳征拿的,兩者有矛盾;另外,其陳述中對錢款共分幾次拿的都不知道、錢款的來源也說不清楚,更從不出庭,不象一個理直氣壯的原告。三、泛誠公司賬冊原是被上訴人殷曉燕記錄,雖無原件,只是復印件,但其自己的字跡記載“殷私人借款”,說明并無公司借款一說。四、被上訴人殷曉燕提供的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未經全體股東簽字,不能成立。五、泛誠公司由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擅自注銷,并取走公司全部資產,故應對公司負債承擔全部責任。六、司法鑒定的結論與兩上訴人申請鑒定的目的相符,與被上訴人朱愛芬陳述不一致,故該費用應由被上訴人朱愛芬承擔,而原審判令兩上訴人承擔不合理。綜上,請求撤銷原判、改判駁回被上訴人朱愛芬的訴訟請求或發回重審,本案訴訟費由被上訴人朱愛芬承擔,鑒定費由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承擔。
被上訴人朱愛芬辯稱:借款協議和借條上均有泛誠公司公章,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也在借條上簽字,兩上訴人作為有民事行為人,他們分別在“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及“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部分)”上簽名,應當明知所產生的法律后果,綜上足以證明泛誠公司向其借款的事實,上訴人認為這是被上訴人殷曉燕的私人借款是不真實的。四個股東實際出資總額沒有到《公司法》規定的最低額度,各股東應當承擔相應民事責任。故請求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均辯稱:因各股東出資不到位,所以泛誠公司會向外借款來運作公司。給上訴人劉彥宏的人民幣6,000元是借給他的、并不是歸還其股金。泛誠公司向被上訴人朱愛芬借款事實有充分證據,故認為原審認定事實清楚,適用法律正確。
本院經審理查明:原審法院查明的事實屬實,本院予以確認。
本院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泛誠公司向被上訴人朱愛芬借款事實是否真實存在。兩上訴人因三被上訴人分別系母女、女婿的關系,被上訴人殷曉燕作為泛誠公司法定代表人,有掌管公司公章的便利,其自己制作的公司賬冊上也只有“殷私人借款”的字樣,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同時又是代泛誠公司向被上訴人朱愛芬操作借款手續的經手人,完全有互相串通、虛構借款事實以求各股東共同分擔其投資部分的可能,以及被上訴人朱愛芬與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在借款過程中諸多細節陳述不相一致,司法鑒定結論表明借款協議和借條形成過程有違常理等情況,認為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經手代泛誠公司向被上訴人朱愛芬借款的事實不存在。三被上訴人則以加蓋泛誠公司公章和被上訴人殷曉燕、陳佳征簽名的借款協議和借條各兩張,以及兩上訴人分別簽名的“外來資金進入(借)統計”及“泛誠公司負債統計表(部分)”等證據,結合泛誠公司設立之初,各股東投資甚少,以致公司運轉實際急需借資金的情況,認為泛誠公司向朱愛芬的借款事實客觀存在。原審法院是綜合分析上述各組證據的證明效力后,以優勢證據作出的被上訴人朱愛芬對泛誠公司享有人民幣 122,000元債權的認定,本院予以認同。對上訴人劉彥宏認為其收回對公司的投資款,而未辦理其他股東變更或轉讓手續前提下,不再作為股東承擔泛誠公司對外債務的上訴理由也不能成立。綜上,本院對兩上訴人的上訴意見不予采納。但根據訴訟費用應由敗訴方承擔的原則,原審法院將鑒定費分攤給由兩上訴人承擔不妥,本院予以調整。綜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一百五十三條第一款第(一)項之規定,判決如下: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本案的鑒定費人民幣5,200元人民幣,調整為由上訴人劉彥宏、上訴人李曉亞、被上訴人殷曉燕、被上訴人陳佳征共同負擔。二審案件受理費人民幣3,950元,由上訴人劉彥宏、上訴人李曉亞各半負擔。
本判決為終審判決。
審 判 長 ?陳顯微
代理審判員 ?高增軍
代理審判員 ?馮麗娟
二○○五年十一月十六日
書 記 員 ?莫敏磊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民事申訴狀(法人或其他組織提起申訴用)
2020-10-14高級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復核死刑改判用)
2020-10-14律師事務所律師進行刑事辯護工作細則
2020-10-14關于……(被告人姓名和案由)一案的審理報告(二審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準許調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報送上(抗)訴案件函(刑事案件用)
2020-10-14人民法院出庭通知書(刑事案件用)
2020-10-14律師事務所函(刑事公訴、自訴、刑事附帶民事訴訟案件向檢察院、法院提交,律師刑事訴訟格式文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抗訴書
2020-10-14××縣人民檢察院糾正違法通知書
2020-10-14檢察建議書
2020-10-14民事行政檢察詢問通知書
2020-10-14×××公安局通緝令
2020-10-14×××公安局調取證據清單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批準直接受理決定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退還、返還扣押(調取)物品、文件清單
2020-10-14人民檢察院提供法庭審判所需證據材料意見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協助凍結存款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移送不起訴案件材料通知書
2020-10-14人民檢察院刑事抗訴書(審判監督程序適用)
2020-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