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債務承擔主體的確定
正確確定債務的承擔主體,是處理企業改制后原有債務承擔問題的關鍵,根據法律、法規和當前企業產權制度改革的客現實際,除當事人另有約定外,被改制企業改制前的債務原則上應由改制后接受被改制企業資產的企業法人承擔。不論企業改制采取何種形式,從法律上看,無非是企業法人的終止、變更和重新設立,原企業的資產包括債權債務總有新的承繼者。
如企業實行公司制、股份合作制改造后,其資產被改制后的有限責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股份合作制企業接受;承擔債務式企業兼并,兼并企業以承擔被兼并企業債務為條件接受財產;購買式企業兼并中,被兼并企業的債務已列入購買的價格之中隨被兼并企業的財產整體歸屬于兼并企業;吸收方式企業兼并,被兼并企業所有人將財產(包括債權)減去債務的價值,作為股金投入兼并企業,而成為兼并企業的一個股東,被兼并企業的財產也歸入兼并企業;控股式兼并,兼并企業僅取得被兼并企業出讓的部分股權,被兼并企業作為經濟實體仍然存在,實際上是改造成股份制企業,原有資產仍為被兼并企業擁有。
企業法人擁有獨立的財產是其具有法律人格的基礎和前提條件,是企業法人獨立享受民事權利和承擔民事義務的物質基礎:法人以其全部財產作為從事民事活動的一般擔保,并以具體財產償還債務。由接受被改制企業資產的企業法人承擔被改制企業的債務,是法人獨立財產制度的客觀要求,有利于維護市場交易信用和最大限度地保護債權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在改制實踐中,無論是實行企業兼并、出售,還是股份制改造,一般都是在對包括債權債務在內的企業凈資產進行評估的基礎上,通過作價、折股、轉股方式實行產權轉讓的。凡納入企業資產的原企業債務由改制后的企業承擔,不違反該企業及其投資者的意愿,更不存在損害該企業其他股東利益的問題。因此,各地政府在有關改制的規范性文件以及具體操作過程中,一般都明確規定或約定企業改制后,原企業債權債務全部由改制后的企業承擔。
由改制后的企業承擔改制企業的債務,是具有法律或法理依據的。承擔債務式、購買式和吸收股權式企業兼并實際上就是企業合并中的吸收合并,脫殼經營等形式的企業分立改制,符合企業分立的特征。企業法人的合并與分立是企業變更的一種特殊形式。關于企業合并與分立后債務的承擔,《民法通則》第44條第2款規定:“企業法人分立、合并,它的權利和義務由變更后的法人享有和承擔。”公司法規定得更為明確,即公司分立前的債務按所達成的協議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擔;公司合并的,由存續公司或新設立公司承繼原合并各方的債權債務。采用增量吸股、存量轉股、先轉后還等吸股方式。使企業由單一的全民或集體投資改組為混合所有制的股份制企業、有限責任公司改組為股份有限公司,只是企業法人組織形式或投資主體發生了變更,并不中斷法人人格的同一性。變更后的企業法人應當承擔其變更前的債務;控股式企業兼并的法律后果是將被兼并企業改組為股份制企業,企業作為發起人或股東之一,與其他企業組建有限責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實質上是企業的新設合并和股份制改造。托管經營是效益較好的企業受行政委派或與虧困企業商定,利用自身的技術和資金優勢,在一定時間內代為經營虧因企業的一種經營方式。托管經營與承包經營、租賃經營(公有民營)一樣,嚴格地說只是企業經營機制的轉變,不涉及企業產權的轉讓,企業法入主體沒有發生變化,因而故托管企業在托管前的債務應繼續由被托管企業承擔。
小型國有、集體企業通過協商定價、招標投標等形式,將產權轉讓給其他法人或其地自然人,由購買者按個體工商戶或獨資、合伙形式的私營企業經營的。企業法人實體不再存續;購買者經營的個體經濟組織和私營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與原企業存在法律人格上的根本區別。不能成為原企業權利、義務的承繼者。原企業的債務應由主管部門負責清償。這是上述原則的例外。至于企業出售后實行兼并或改組為股份制企業(即先售后股)的,企業出售只是改制的一個環節,其法律后果應與購買或企業兼并或股份制改造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工商注冊登記是企業法人設立、變更、終止的程序要件。有無經過工商注冊登記應作為企業改制是否最終完成的重要標志。在審理破改制企業改制前的債務案件過程中,凡企業改制后已進行工商變更、設立登記的,應以新企業為訴訟主體,判令其以所有財產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凡企業改制后尚未進行工商變更、注銷、設立登記的,仍應以原依法核準登記的改制企業為訴訟主體,并以原有資產為限承擔責任,其中該企業的財產占有權實際已發生轉移的,應將取得該企業財產的企業、單位或自然人作為共同被告,以其所取得的企業財產為限共同承擔責任。
二、債務承擔約定效力的認定
對被改制企業債務的承擔,應允許當事人通過約定來解決。1989年國家體改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出售國有小型企業產權的暫行辦法》第9條規定:“確定底盤價格前,要對被出售企業原有債權債務進行清理,隨企業出售轉移給購買的單位和個人,并由有關方面簽訂合同予以確認。”
實踐中關于改制企業債務承擔的約定,主要有債務的轉讓和債務的分擔兩類。債務的轉讓是債務承擔主體的變更。債務轉讓應當經債權人同意是民法的基本原理。對此,《民法通則》第91條有明確的規定,即:“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合同法》也做出了相應的新規定。債務的分擔約定多出現于企業分立協議中。對分立后的企業對原企業債務的分擔應否經債權人同意,我國僅有公司法和部分關于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行政規章中有規定。《公司法》規定,公司分立時應事先對公司債務的承擔作出決定,并以書面形式或公告三次的方式通知各債權人,簽訂清償債務的協議,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不清償債務或者不提供相應擔保的,公司不得分立。公司分立前的債務按所達成的協議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擔。1994年勞動部、國家體改委、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發布的《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規定》第43條與公司法上述規定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盡管上述法律、行政規章調整的是股份制企業,但是,所體現的債權人的債權不因企業分立而失去保障的精神,應當作為認定企業改制行為是否合法、規范的依據之一。
小型國有、集體企業通過協商定價、招標投標等形式,將產權轉讓給其他法人或其地自然人,由購買者按個體工商戶或獨資、合伙形式的私營企業經營的。企業法人實體不再存續;購買者經營的個體經濟組織和私營企業,不具備法人資格,與原企業存在法律人格上的根本區別。不能成為原企業權利、義務的承繼者。原企業的債務應由主管部門負責清償。這是上述原則的例外。至于企業出售后實行兼并或改組為股份制企業(即先售后股)的,企業出售只是改制的一個環節,其法律后果應與購買或企業兼并或股份制改造相同。
需要指出的是,工商注冊登記是企業法人設立、變更、終止的程序要件。有無經過工商注冊登記應作為企業改制是否最終完成的重要標志。在審理破改制企業改制前的債務案件過程中,凡企業改制后已進行工商變更、設立登記的,應以新企業為訴訟主體,判令其以所有財產承擔債務清償責任;凡企業改制后尚未進行工商變更、注銷、設立登記的,仍應以原依法核準登記的改制企業為訴訟主體,并以原有資產為限承擔責任,其中該企業的財產占有權實際已發生轉移的,應將取得該企業財產的企業、單位或自然人作為共同被告,以其所取得的企業財產為限共同承擔責任。
二、債務承擔約定效力的認定
對被改制企業債務的承擔,應允許當事人通過約定來解決。1989年國家體改委、財政部、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發布的《關于出售國有小型企業產權的暫行辦法》第9條規定:“確定底盤價格前,要對被出售企業原有債權債務進行清理,隨企業出售轉移給購買的單位和個人,并由有關方面簽訂合同予以確認。”
實踐中關于改制企業債務承擔的約定,主要有債務的轉讓和債務的分擔兩類。債務的轉讓是債務承擔主體的變更。債務轉讓應當經債權人同意是民法的基本原理。對此,《民法通則》第91條有明確的規定,即:“合同一方將合同的權利、義務全部或部分轉讓給第三人的;應當取得合同另一方的同意,并不得牟利。”《合同法》也做出了相應的新規定。債務的分擔約定多出現于企業分立協議中。對分立后的企業對原企業債務的分擔應否經債權人同意,我國僅有公司法和部分關于股份合作制企業的行政規章中有規定。《公司法》規定,公司分立時應事先對公司債務的承擔作出決定,并以書面形式或公告三次的方式通知各債權人,簽訂清償債務的協議,債權人提出異議的,有權要求公司清償債務或者提供相應擔保,不清償債務或者不提供相應擔保的,公司不得分立。公司分立前的債務按所達成的協議由分立后的公司承擔。1994年勞動部、國家體改委、國家稅務總局、國家國有資產管理局發布的《勞動就業服務企業實行股份合作制規定》第43條與公司法上述規定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盡管上述法律、行政規章調整的是股份制企業,但是,所體現的債權人的債權不因企業分立而失去保障的精神,應當作為認定企業改制行為是否合法、規范的依據之一。
7.企業出售時出售方與購買方約定由購買方或出售方承擔企業債務,或者由購買方和出售方分別承擔企業部分債務,企業出售后末辦理注銷登記或僅辦理經濟性質變更登記的(有的地方明確要求工商部門對企業出售后均辦理經濟性質變更登記,如集體所有制變為股份合作制等,而不問企業出售后有無組建股份合作制企業或有限責任公司。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在這種情況下,仍應以該出售企業為被告,以現有財產為限承擔債務清償責任;該企業財產已被購買方實際占有或處分的,應將購買方追加為共同被告,判令其以所取得的財產為限共同承擔債務清償責任。
8.企業脫鉤經營即虧困企業的車間或部門在不承擔原企業債務的情況下,與原企業脫鉤,成為獨立法人實體,或抽走原企業的有效資產組建新的法人實體,債務由老企業承擔的,或者經改制分立后的企業對原企業的財產與債務的分割明顯不合理(如分得有效資產多的企業卻承擔較少的債務),明顯損害債權人利益的,應當認定分立決定(協議)中關于債務分組的約定無效,由原企業與分立后的企業作為共同被告承擔連帶責任。企業改制前主管部門將企業全部債務轉由其他虧困企業,或總攬各改制企業債務的鄉鎮經濟投資總公司或沒有獨立財產和償債能力的鄉鎮資產辦公室、鄉鎮債權債務辦公室、實業總公司等無法人資格的政府部門承擔,或者改制時將企業欠銀行和本地的債務隨企業資產轉移,將外地債務掛到上述企業或政府部門的,屬于故意“懸空”債務的行為,嚴重損害了債權人的利益,違反了誠實信用原則,應當認定為借改制逃避債務,該債務轉讓行為無效。原企業未辦理注銷、變更登記或僅辦理變更登記的,判令原企業或變更后的企業承擔債務,原企業已辦理注銷登記的,由主管部門和購買方對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公司勞動仲裁敗訴的原因有哪些
2020-02-21這樣延長刑事拘留期限有問題
2020-02-27別把承諾當兒戲,錄音也能顯神通
2020-03-02賠償房屋差價從哪天算
2020-03-18如何確定婚前財產
2020-04-01和老婆意見不統一想要起訴離婚,離婚起訴書如何寫?
2020-04-03商標注冊證的法律效力
2020-04-07征地補償操作的程序
2020-04-09學生社保卡應該怎么辦理?
2020-04-11債務抵消的相關情況
2020-04-13交通意外相關的賠償標準
2020-04-16如何解決著作權糾紛案件
2020-04-21不是所有的勞動爭議都能仲裁,這些情況除外
2020-04-21保險公司的組織形式的相關問題
2020-04-26財產繼承公證如何處理
2020-04-26遺囑能否定婚前協議嗎
2020-04-26城鎮居民醫療保險報銷怎么報銷?
2020-04-27離婚中如何搜集對方轉移財產的證據?
2020-04-28離婚中對方轉移財產如何應對?
2020-04-28離婚訴訟夫妻債務如何分割?
2020-04-28離婚中子女撫養權如何判決?
2020-04-28夫妻共同債務及個人債務如何認定?
2020-04-29學生在其他學校受傷能否獲賠?
2020-04-29公司的徽標需要注冊嗎
2020-04-29怎樣算是共同犯罪
2020-05-06醉酒后犯事,要負責任嗎
2020-04-30最新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有哪些規定?
2020-05-01公司倒閉員工按入職時間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05-01婚后繼承財產算不算夫妻共同財產?
2020-05-01要求增加非婚生子女撫養費有哪些理由?
2020-05-02子女撫養權判決有什么原則?
2020-05-02哪些情況能夠要求對方減免子女撫養費?
2020-05-02軍人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如何分割?
2020-05-022020訴訟離婚的條件是什么?
2020-05-02新婚姻法離婚時子女撫養權通常歸誰?
2020-05-04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需要遵循什么原則?
2020-05-04棚戶區改造有什么稅收優惠政策?
2020-05-04監獄服刑父母要不要支付子女撫養費?
2020-05-04子女撫養權判決后能再審嗎?有哪些法律依據?
2020-05-05征地公告有效期一般多長時間
20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