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構建和諧社會號召的提出,和諧被納入法的價值范疇已成為形勢的需要,這主要是由于和諧自身的優勢和法律在當今可持續發展狀況下的缺陷及重要地位決定的。而且,和諧作用的更好發揮也要求我們對目前存在的一些問題予以解決。
關鍵詞 和諧社會 和諧 法的價值 可持續發展
一、對和諧的分析
(一)和諧社會
胡錦濤總書記提出:“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和諧,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可見,和諧社會包括三個方面內容,即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人與社會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已成為當今政治生活的主題之一,同時,對我國也意義深遠:更好地調和各利益主體的關系,使社會關系更加融洽;推進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形成良好的社會氛圍;促進對自然資源地保護,更好地實現了當代以及后代人的利益,等等。只有在實踐中采取措施做好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才能實現和諧社會的構建。構建和諧社會號召的提出要求我們對“和諧”進行深入的研究。
(二)和諧的自身分析
1、 和諧的概念
在不同的詞典中對“和諧”有不同的解釋,但這主要是文字表述上的差異,它們對“和諧”本質的認識基本相同。和諧即是指各個差異部分通過某些特定的調節方式使相互之間能夠協調的一種良好狀態。在法的領域內的和諧,就是指通過對權利義務的合理配置及實現來促成人與人、人與社會以及人與自然的協調。
2、 和諧與可持續發展的區別
可持續發展,是指一部分人的發展不會對另一部分人的發展構成侵害——代內公平;也指當代人的利益滿足不能對后代人的利益構成危害——代際公平。可見,可持續發展追求的目標是公平(或正義)。它是通過和諧手段來實現的,即通過人與人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來實現對代內公平和代際公平的追求。因此,和諧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一個手段。但這是從實踐層面而言的,如果從理論層面上,和諧作為可持續發展的一項原則而存在。其中,人與自然的和諧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所在。這主要是由于可持續發展所追求的公平主要在于對現有自然資源的合理配置上,處理好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才能實現自然資源在代內和代際之間的有效配置,進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3、 和諧的作用
(1)對人的作用
在現代法律權利本位的思想下,權利主體借助法律賦予的種種優越條件來保障自己私益的取得。在這種環境下,各權利主體追求利益欲望的膨脹必然會造成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激化。和諧可以減少這種沖突的發生以達到人與人之間的協調。和諧這種作用的施展只有靠法律才能完成,把和諧的思想通過法律條文的方式貫注于法律中,通過法律的具體實施來把和諧應用到解決人與人之間沖突的領域。
(2)對社會的作用
這實際上是和諧對人的作用的間接表現形式,即和諧通過變革法律的形式 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協調必然會使社會秩序安定。因為社會的構成單位就是人,部分的協調會使整體處于平衡的狀態。同時,和諧也可以對社會的直接調控來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如對社會經濟、文化領域的宏觀調整。但是,通過對人的作用來構筑良好的社會秩序是根本的、基礎的。
(3)對自然的作用
這是可持續發展的最根本的要求。現行的法律調整范圍主要限于人們內部的關系,卻很少涉及外部領域——人與自然關系的調整。長期對自然的忽略已使我們遭到了自然無情的報復,如溫室效應、酸雨等現象的發生使我們逐漸認識到處理好人與自然關系的重要性。因此,自然狀況的惡化嚴重威脅到人類的切身利益。和諧理念的發揮要求現行法律由權利本位向生態本位轉化,把人們的絕對自由限制到相對自由,以適應實踐變化的需要,這就象以前法律由義務本位過渡到權利本位一樣,需按照實際情況的需要更新法律。這樣,和諧通過法律來實現自己對人和自然關系進行協調的價值,以更好地利用現有自然資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資源,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法的價值的局限
(一) 法律的優越性
從上文所述來看,和諧對人們的作用極大,但如果要求人們實現和諧,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來實現。和諧作用的發揮與法律緊密相連。目前,其它實現社會管理的方式,如道德、宗教都不能超越法律,而成為社會主導的管理方式。這主要是由于法律本身具有以下優越性:
1、 強制性
這也是法律區別于其它管理方式的最顯著特征,也是法律的最大優越性。法律是有階級性的,它反映的是統治階級的意志,代表統治階層利益,是統治階級實現對國家進行管理的手段。當有人觸犯法律時,就代表著其活動與統治階級的意志相違背,統治階級就會利用法院、檢察院、公安機關甚至軍隊的力量來使違背者的行為得到規范,而單純的個人力量是無法與強大的國家力量相抗衡的,在國家的強制力面前社會成員必須而且只能服從。這是道德、宗教等所不具有的,它們只能靠人們內心的倫理觀念來使人們自覺行為,如有違背,則只能通過行為人內心的愧疚、社會輿論等柔性手段來進行規制。
2、 規范性
法律是人們行為的準則,明確、系統的法律條文才能較好的對人們的行為起到導向作用。這就決定了法律的規范性。法律對人們的行為模式及結果通過明確的條文表述呈現在人們面前,昭示天下,就可以使人們在行為時參照法律來衡量自己行為的正當性,也有利于別的主體對其監督,同時,法律的規范性也影響著法律在人們心中的權威,人們對漏洞百出、含糊不清的法律必將持否定態度。
3、 全面性
法律是統治階級管理國家的工具,這種管理涉及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等,所以反映在法律上,要求法律的規定也要全面。比如在主體方面,不但要規定自然人等私權利主體的行為,還要規定政府等公權力主體的行為;在調整對象方面,不但要規定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還要規定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在實施范圍內,不但要規定國內的各種行為,還要規定涉及到國際社會的某些行為,等等。而且隨著社會的發展,法律也應適時將一些新的領域納入自己的調整范圍,使法律能夠全面得影響人們的行為。
4、 程序性
這主要體現在對糾紛的解決上。法律中包括了民事訴訟、刑事訴訟、行政訴訟等各種程序機制以解決在不同領域內發生的糾紛,這比道德和宗教要明顯得多。法律在程序的規定上也設定了一系列的權力義務一使公正得到彰顯,同時也是對實體規范上規定的權力義務實現的保障。
(二) 法的價值的局限
法律的種種優越性決定了它是實現社會管理的最優手段,同時,我們也應該對法的價值予以比較清晰的界定,進而使其對法律的運行進行宏觀指引,實現法律的目的。
法的價值,實際上是法所蘊涵的目的和使命,也就是從終極意義上看法對人類、對于立法者所能滿足其需要的那些東西。或者說,是人類、立法者認為法律能夠體現、能夠承載、能夠實現他們的種種理想或者追求,這些理想和追求就是法的價值。
為了滿足社會的變化發展需要,法的價值需要納入新的部分以滿足實踐的需要,這樣才會對法律的適時性變更進行指導。隨著可持續發展時代的到來,法的價值也被分成兩個階段。前一階段是可持續發展之前的時期,此時法的價值主要有秩序、自由、正義、效益四個方面; 后一階段是法的價值應符合可持續發展時代的要求進行更新(具體指把和諧納入法的價值范疇,這在下一專題進行論述)。之所以要對法的價值進行更新,是指單純的秩序、自由、正義、效益在可持續發展時代要求下不能滿足要求,顯示出它們各自的時代局限性。
1、 秩序
法律對秩序的建構首先是建立和維護統治階級的秩序;其次是建立和維護社會生活的秩序,這是通過憲法和法律為社會成員規定明確的權利和義務以及權利的界限和義務的邊緣,并用文明的、公正的和理性的方式制止沖突,解決矛盾;再次是建立和維護社會生產和交換秩序。 可見,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下,秩序沒有體現出對自然秩序的確認和保護,它只局限于人類社會內部關系的調整,卻忽略了與人類密切相關的自然秩序。作為人們行為準則的法律沒有把對自然秩序的保護納入價值范疇,人們的行為過程中也不會體現出對自然秩序的保護。
2、 自由
法律上所謂的自由就是指一定社會中的人們受到法律保障或得到法律認可的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活動的人的權利。傳統法律“強調對個人價值的承認”,認為“法無禁止皆自由”。作為傳統價值定位之一的自由就成了法律所認可和保護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一切事情的權利,也就是人類發展經濟的絕對自由,它與“非持續發展”模式是相適應的。 在這種絕對自由的縱容下,私利主體打著“自由”的旗幟無止境的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轉嫁消耗到自然資源上以降低成本,使自然環境的保護只能成為一個口號。
3、 正義
正義即公平,人們對公平的追求由來已久。在階級社會里,通過民眾的斗爭,取消了奴隸主與奴隸、君主與平民之間的等級關系,贏得了公平;在近代社會里,女權主義的興起要求男女平等,反對種族歧視的呼聲也日益高漲,逐漸形成了性別、種族之間的公平。現代社會里,公平在各個領域里都發揮著作用,法律把公平作為自己的基本價值之一也是必然的。但在可持續發展的時代下,法律對過公平的體現仍有欠缺,即這種公平限于當代人內部之間的公平,卻忽略了人與外部系統的公平以及當代人與后代人之間的公平(代際公平)。現在倡導的公平依然是片面的。
4、 效益
效益原為經濟學上的概念,研究的是成本與收益之間的關系,即怎樣實現以較小的成本獲取較大的收益,也可以是收益相同的情況下采取最小的成本,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較經濟。法律中的效益,也反映了成本和收益的關系。人們通過對現有資源的利用來獲得自己想要的利益。但過分地強調效益,使人們在對未來已稀少的自然資源進行最大限度得開發、利用獲得私利的同時,也對自然資源進行了毀滅性的破壞。人們以為用最小的成本獲得最大的利益,但實際上,這成本是巨大的。它造成了自然資源的匱乏使人們的再發展處于緩慢乃至遲滯狀態。因此,效益價值在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力度上不夠。
三、和諧成為法的價值的必然性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求法律的變革,體現在法的價值領域,主要是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手段——和諧列入法的價值。和諧成為法的基本價值之一,有如下三點理由:
(一)在可持續發展的條件下,和諧對法的價值起補充作用
和諧對法的價值的補充,主要在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諧方面。而對于人與人、人與社會的和諧,它只是在現有法律已做出規定的基礎上再予以強調。
1、 和諧對秩序的補充
現有的秩序價值著重強調的人類內部社會秩序的調整,缺乏對生態秩序的調整。和諧內涵之一就是要求人與自然的和諧,因為對自然的保護與我們的生存發展息息相關。自然是我們生活生產的基礎,為我們的發展提供了資源,使人類的延續成為可能。但是由于長期對自然的忽略,對生態秩序的破壞已向人類敲響警鐘,當代社會必須采取相應措施以挽救自然,也是拯救人類自身。把和諧納入法的價值,就是把對生態秩序的調整提到人們活動的日程上來,使原有的秩序價值的不足之處得以修正,這也是法律適應時代要求的必然選擇。
2、 和諧對自由的補充
自由價值強調對個體利益的最大實現,基本上賦予了人們追求經濟利益的絕對自由。雖然有“在法律允許范圍內”的限制,但是這種限制是不全面的。現行法律缺少對自然利益保護,這也造成人類在行為時也缺少相關的限制。把和諧納入法的價值可以比較好地處理人在發展自身的過程中對自然的尊重,也會對現有法律已規定的處理人類內部關系的基礎上更好地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和諧通過把人們發展經濟的絕對自由轉化成受其它利益要求限制尤其是自然利益限制的相對自由的途徑,實現整個人類社會內部以及人類社會與自然之間的協調發展。
3、 和諧對正義的補充
正義(公平)價值主要是代內公平,即它調整的范圍基本限定在當代人之間,而沒有考慮到代際公平。代際公平強調的是對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要求當代人不要把目光僅局限于眼前利益而使后代的發展受到阻礙。和諧對公平的體現比較全面,不僅規定了當代人與人之間公平的實現,還強調了當代和后代之間公平的實現,主要在于對自然資源的公平配置。
而且,正義和公平觀念基礎是個體之間相互獨立、相互比較,只是在個體的權利義務之間形成一種形式的、表面的平等;而很難在深層和實質上達成共識。和諧強調一種內在的、深層的一致性。和諧不僅要求個體之間分配的合理性,更要求主體之間互相配合和合作。
4、 和諧對效益的補充
效益價值主要解決的是對資源有效合理的利用。這里的資源可有兩層含義: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法律對社會資源的配置規定的比較全面和完善,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及保護方面則處于缺失狀態。和諧可以彌補這方面的欠缺。和諧提倡對自然資源合理利用的同時,要保護自然環境,以使有限的自然資源得到最長時間的利用。這比社會主體片面強調個體利益最大化,不惜以自然資源的巨大損耗為代價要進步的多。和諧強調的效益是真正意義上的、全面的效益,是人類社會應該追求的終極效益觀念。
(二)和諧精神在各法中都有體現
法的價值是從各法中抽象出來的,對法的實現有宏觀指導意義,它在各法中都有體現,貫穿于各法。和諧在各法中也有體現。私法(如民法)調整的是交易個體之間的關系,屬于微觀領域的關系,它通過平等、誠實信用等原則指導個體行為,使各交易主體在交易中不損害對方利益,達到“雙贏”的效果,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諧;公法(如行政法)調整的是個體與國家之間的關系,屬于宏觀領域的關系,它通過對公權力的合法行使來實現國家管理社會的目的,同時,對私權利也賦予一系列的保護機制,但是,公法是以國家利益為本位的,通過公權力和私權利的有效配合達到人與社會、人與國家的關系和諧;社會法(如經濟法)既有私法領域的關系,也有公法領域的關系,前者表現為各私利主體通過自由競爭等手段獲取利益并促成主體之間的協調關系,后者表現為國家通過一定的干預手段如稅收來實現公益和私益的平衡,使個體和整體之間協調發展,更為重要的是,我國的經濟法也對自然資源及環境加強了保護力度(如環境法),促進了人與自然的和諧。
雖然和諧精神在各法中都有體現,但是,并不是全面、清晰的,我們努力的目標是把和諧在各法中更加清楚的表現,同時加大實現和諧的規范性條文,以使和諧能夠全面展現,這也是時代的要求。
(三)和諧成為法的價值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需要
和諧社會已成為我國政治生活的追求之一,實現和諧社會主要在于法律的運用,具體而言,就是把和諧蘊涵在法律里,使其成為法律價值的一部分。之所以把法律作為實現和諧社會的基本手段,是由于法律具有其它社會管理方式所不具有的優越性(相關內容已在第二專題進行了論述)。
法律適應實踐需要,把和諧納入價值體系,及時更新變革法律,實現良法之治,即法治。法治是蘊涵了和諧的法律的動態運行過程,是對法律的具體實施。和諧社會應是一個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經濟關系和諧的社會,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必須要有一個能夠妥善協調和處理矛盾沖突,公平分配利益,有效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社會規范,而法治之良法的品質以及法治所追求的實體價值和形式價值,有利于化解沖突,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穩定,從而達到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共處。
四、和諧價值實現要求的條件
(一) 立法層面
1、 立法權限需要清晰界定
我國立法主體具有多元性,所形成的規范性文件也多種多樣,有法律、法規、規章等,這期間由于利益關系的復雜性必然使這些規范性文件產生沖突,人們在適用時也難以把握,甚至可能有人利用法律的沖突之處行使不當行為。明確立法權限要求:(1)對可以立法的機關作出清楚規定,取消一些不具有立法資格機關的立法權,以防止魚目混珠,造成立法狀況的混亂;(2)對有權立法機關的立法權限加以明確界定,以使所立之法效力層次清楚;(3)各機關對自己所立之法有清理、加工等任務,以使所制定的法擁有應時性。
2、 體現和諧價值
在立法過程中,要注重對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和諧的規定,尤其是對人與自然關系方面。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規定,主要強調的是自然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環境的保護以及物種多樣性的存續等,強調的是代際之間能夠協調發展,因為對人與自然關系的處理為我國法律的薄弱之處,急需適應社會的需要予以強化。這也將成為評價現行法律是否是良法的標準之一。
(二) 司法方面
1、 提高法官素質
法院作為我國的審判機構,在人們心中具有權威性的。但這權威性的構建需要法官的表現來完成,因為審判是通過法官與當事人的互動活動來實現的。如果法官個人素質不高,將使民眾對我國審判的權威性產生質疑,因此,豐富法官的專業知識,提高法官的業務素質、道德素質,用先進的法治理念來充實法官,是防止司法腐敗、開展司法體制改革的重點所在,也是一部良好的法律實現其價值的關鍵之處。
2、 保證司法公正
司法機關在處理糾紛時必須公正,才能達到國家對社會生活的有效管理,才能使民眾的要求得到滿足,否則,則可能引起一定程度上社會秩序的混亂。這種公正要求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 法官處理具體案件時需公正
這主要指法官在處理案件時,不徇私枉法、徇情枉法,而能夠依據法律的規定嚴格辦案。這點的實現主要依賴于法官素質的提高。
(2) 司法機關行使司法權需公正
司法機關司法權的行使是獨立的,不應受到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個人的干涉。為此,必須“在體制上保證司法權對行政權、司法機關對行政機關的獨立,割斷法院體系與行政體系的外在聯系;必須改革法院現行的行政化的運作機機制,割斷法院體系與行政體系的內在聯系。”
(3) 司法程序需公正
這主要指需對司法程序中不合理之處加以修正,以使其更好地體現公正。我國司法程序設置不合理之處,如:民事訴訟法規定的督促程序中,人民法院受理債權人的申請發出支付令后,債務人在法定期限內提出書面異議,人民法院就必須終結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而不管債務人的異議是否成立。
(三) 守法方面
守法主要是從公民的角度而言,公民對國家制定的法律有義務遵守。為了使公民知法、懂法、守法,國家進行了一系列的普法教育,以使公民的法律認識提高,這在我國有著兩千多年封建傳統的國家而言是巨大的進步。公民的法治觀念是對法律價值實現的重要精神支持。法律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把和諧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更好地體現了人們的利益,為人們對法律的支持創造了前提條件。同時,公民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分子,也必須支持法律的有效實施,這樣,不僅公民自身可以使利益需求得到滿足,而且也會對整個良好社會秩序的建立起到推動作用,同時有利于子孫后代的發展延續。
和諧成為法的價值是法律對現實生活的反映,這是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時代要求。它促使我們完善相關的配套工作以使和諧作用的發揮能夠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 蔡守》 秋 萬勁波 劉澄 《環境法的倫理基礎:可持續發展觀——兼論“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武漢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1年第4期
[2] 鄒平學 《論法的價值》 《當代法學》03年第8期
[3] 王海茵 《可持續發展理念與法律價值的完善》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04年第2期
[4] 白瑩 《試論可持續發展與法的價值》 《中共天津市委黨校學報》04年第2期
[5] 何志鵬 《法的和諧價值:可持續發展時期的新要求》 參見網上資料www.ahu.edu.cn/~fxy/lawreview/lrz/fdhxjzh.htm
[6] 王稱心 《構建和諧社會的法治分析》 《法學雜志》05年第3期
[7] 方樂 《可持續發展與法律價值完善——中國法制可持續現代化的途徑探究》 《法學論壇》05年第1期
[8] 羅豪才 宋功德 《和諧社會的公法建構》 《中國法學》04年第6期
來源:http://www.op800.com/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擅離職守被撤職!竟有官員臨陣脫逃
2020-02-17最新回應:寵物狗測出病毒弱陽性?寵物是否會感染肺炎病毒?
2020-03-01孩子充值游戲、打賞主播的錢能要回嗎?
2020-03-23委托合同解除要注意哪些問題
2020-03-26個人破產制度指日可待?
2020-04-14勞務派遣中單位用工同工不同酬怎么辦
2020-04-17勞動合同試用期有什么規定?
2020-04-18集體合同爭議怎么處理
2020-04-20不是所有的勞動爭議都能仲裁,這些情況除外
2020-04-21提前退租剩下房租退嗎
2020-04-23法院通常根據什么來判決孩子的撫養權?
2020-04-30離婚孩子撫養權如何確定?
2020-04-29綁架罪的認定標準是什么
2020-04-29一般情況下生育險報銷多少錢
2020-04-29哪些情形下房東可扣押押金
2020-04-29夫妻財產約定協議公證費用要多少?
2020-04-30夫妻離婚訴訟程序怎么走?
2020-05-01夫妻離婚損害賠償的范圍是什么?
2020-05-01小孩變更撫養權要經過父母雙方同意嗎
2020-05-01子女撫養權數額和給付期限如何確定?
2020-05-02軍人離婚子女撫養費如何確定?
2020-05-02爭奪子女撫養權需要考慮哪些因素?
2020-05-03夫妻離婚對方拒不執行補償如何處理?
2020-05-03和子女關系不好如何爭奪撫養權?
2020-05-04廠房拆遷補償標準是怎么樣的?
2020-05-04私生子是否有繼承權繼承財產
2020-05-04夫妻離婚什么情況下擁有子女探視權?
2020-05-04三級醫療事故的確認標準是什么?
2020-05-23離婚以后孩子可以改姓嗎?要什么手續?
2020-05-05昧良心的錢不能賺
2020-05-05老公婚外情離婚怎么辦?如何追討賠償?
2020-05-05解除勞動關系需注意什么
2020-05-06沒有養老保險如何解決
2020-05-06私下把孩子送給別人違法嗎?
2020-05-07辦理收養公證需要什么材料?步驟怎么走?
2020-05-08怎樣解除同居關系?
2020-05-08微信上遭到別人威脅怎么解決
2020-05-08哪些情形下專利宣判無效
2020-05-08女童眼睛里被塞紙片,學校是否該負責?
2020-05-21車禍致小產肇事方如何賠償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