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交通肇事罪中逃逸行為的司法認定作者:賈鵬民 發布時間:2007-12-06 08:56:59內容提要:交通肇事罪是當前社會中一種常發的嚴重犯罪。本文主要探討了交通肇事罪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逃逸的司法認定。筆者主張在司法實踐中應嚴格而全面的判斷,并提出了一些具體建議,期望有助于審判實踐。 關鍵詞:交通肇事;逃逸;認定 近年來,隨著我國汽車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交通肇事案件呈逐年上升趨勢,特別是一些“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案件也逐年增多,嚴重地威脅著公民的生命健康和財產安全。為此,我國《刑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解釋》) 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相關問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但是司法實踐中仍存在很多爭議。在此,筆者結合具體的辦案實踐,對“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有關問題進行粗淺的理論探討。本文擬從逃逸、逃逸致人死亡的含義、逃逸人的主觀罪過以及與其他犯罪的區別等方面的問題作一探討,以求在司法實踐中對交通肇事罪更準確地適用法律。 一 、“交通肇事后逃逸”的涵義 我國現行刑法規定:“違反交通運輸管理法規,因而發生重大事故,致人重傷、死亡或者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交通肇事逃逸或有其他特別惡劣情節的,處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七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與舊刑法相比,對于交通肇事罪,對交通肇事后逃逸及逃逸致人死亡作出了專門規定,明確規定:“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現行刑法提高了交通肇事罪的法定刑,為嚴厲打擊交通肇事后逃逸犯罪行為提供了法律根據。為正確適用法律,最高人民法院又制定了《關于審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但是,在具體的案件中,逃逸與死亡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刑法及司法解釋的規定卻過于籠統,因此,在具體的司法實踐中經常出現理解上的分歧。因此 ,筆者首先對涵義予以界定。 所謂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按照《高院解釋》第三條規定,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行為。表面看來,逃逸行為往往表現為逃跑,即迅速離開現場;但是這個定義的中心詞卻并非“逃跑”二字,“逃避法律追究”才是逃逸行為的核心含義。國務院《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7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的車輛必須立即停車,當事人必須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并迅速報告公安機關和執勤的警察,聽候處理。根據這條規定,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必須停車,保護現場,搶救傷者和財產,報警,聽候處理,這是肇事者的法定義務。而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無非就是不履行這兩項法定義務,其本質是一種不作為,是行為人對應該履行而且能夠履行的法定義務的不履行。據此,有學者認為,逃逸行為是指發生交通事故后,不依法報警,保護事故現場等候處理,而是私自逃跑,逃避法律追究的行為 。筆者同意這種觀點,但認為表述不夠精煉。行政法規雖然為肇事者規定了多項法定義務,但并不是每一項義務的不履行都會導致該行為具有刑法所要求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上的可罰性。通過對肇事者各項法定義務的比較研究,我們不難發現,停車、報警其實只是搶救、聽候處理等其它義務的附隨義務,它們本身并沒有獨立的意義,不能脫離基本義務而存在,不履行這兩項義務(即不停車、不報警)本身也不具有社會危害性;不保護現場雖然使肇事責任的認定產生一定程度的困難,但它并不從根本上否認肇事責任的存在,因此危害也不大;而不搶救傷者和財產將導致交通事故后的人身生命財產安全的挽救工作無法及時進行,使原本可以挽救的生命無法挽救、原本可以避免的更重大財產損失無法避免;不聽候處理實際就是逃避責任追究,是行為人從根本上否認其與交通肇事之間的關系,必將導致肇事責任無法認定、無人承擔。所以說,搶救傷者和財產的義務和聽候處理的義務才是這些法定義務中最重要、最基本的義務,二者中任一項義務的不履行都會產生一系列嚴重問題,也正是這兩項義務的不履行使逃逸行為具備了刑法所要求的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和刑事上的可罰性。 基于上述理由,筆者認為,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是指在發生交通事故后,肇事者不履行救助義務或者逃避責任追究的行為。這種定義既闡明了逃逸行為的本質特征,又概況了逃逸行為的客觀表現,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刑法之所以將交通肇事后逃逸作為交通肇事罪的加重情節從重打擊,是因為行為人交通肇事后,本應盡一切努力救助被害人,保護現場,向公安交警部門報案,接受處理,而且行為人也能夠履行這種義務,但逃逸者卻違背了該義務,使司法部門不能及時處理事故,事故責任無人承擔,也往往使受害人延誤治療時機。因此,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具有更大的社會危害性。而因“逃逸致人死亡”是指行為人在交通肇事后,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離現場,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救助而死亡的行為。較一般“交通肇事后逃逸”行為,“因逃逸致人死亡”的性質更為惡劣,危害更為嚴重,因為這種行為直接導致了被害人死亡的結果。因此,《刑法》對這種行為規定了更為嚴厲的刑罰,即“因逃逸致人死亡的,處7年以上有期徒刑”。 二、運輸肇事逃逸必須符合的條件 筆者認為認定“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必須符合以下條件: 1、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以行為人構成交通肇事罪為前提條件。 《解釋》中“本解釋第二條第一款規定和第二款第(一)至(五)項規定的情形之一”指的是構成交通肇事罪的情形,是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的前提條件。如果行為人的行為發生了交通事故,但情節輕微,或負次要責任、同等責任、無人員傷亡、無重大財產損失等,則不構成交通肇事罪。這種情況下,行為人若主觀上認為后果嚴重,自己已構成犯罪,為逃避法律追究而逃跑的,不應認定為“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因為刑法僅處罰那些具有嚴重社會危害性的行為,對于客觀上未造成嚴重的社會危害或威脅的行為,不宜以刑法的方法定罪處罰。 2、交通運輸肇事后逃逸以行為人為逃避法律追究為主觀目的條件。 |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征信不好能用爸媽名義買房嗎
2020-03-19網購糾紛管轄權
2020-03-23父母沒收孩子的壓歲錢合理嗎?
2020-04-03全方位了解妨害疫情防控刑事案件(一)
2020-04-09如何證明構成事實勞動關系?
2020-04-09保險公司墊付醫藥費后的理賠程序是什么
2020-04-10不是所有的高利率都有法律保護
2020-04-13房屋買賣合同無效,能否要求對方賠償?
2020-04-21工傷事故糾紛,究竟如何處理
2020-04-21移動電話簡訊的欺騙也是詐騙?
2020-04-26合作投資不成,該怎么維權?
2020-04-27催款函作用大嗎?
2020-04-27家庭暴力法院會判離婚嗎
2020-04-28追討債務有哪些實用技巧?
2020-04-29婚前個人債務應該如何承擔?
2020-04-29夫妻婚前財產約定有沒有法律效力?
2020-04-30無效婚姻與可撤銷婚姻如何區分?
2020-04-30包庇罪如何量刑
2020-04-302020孩子撫養費的標準多少錢?
2020-04-30暴力取證罪的構成要件是什么?
2020-04-30重婚罪一般罰多少錢?
2020-05-02夫妻離婚以后該如何變更子女撫養權?
2020-05-022020夫妻離婚子女撫養費如何確定?
2020-05-03離婚以后如何向法院申請追加子女撫養費?
2020-05-04拆遷安置方案是怎么樣的?
2020-05-04變更子女撫養權的法定程序怎么走?
2020-05-04農村集體土地征收補償條例你了解嗎?
2020-05-04結婚登記不預約是否可以
2020-05-05夫妻離婚以后還可以要求重新分割財產嗎?
2020-05-05做假證會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05-06解除勞動合同怎么進行補償
2020-05-06擔保公司未經車主同意,是否有權扣押汽車?
2020-05-06事實婚姻應該如何處理?
2020-05-08事實收養應該怎么樣解除收養關系?
2020-05-08怎樣解除同居關系?
2020-05-08醫療訴訟中患者是否需要舉證
2020-05-08買賣野生動物需要承擔什么責任?
2020-05-09離婚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需要提供哪些證明文件?
2020-05-09夫妻離婚后按揭房產還在還貸怎么樣分割?
2020-05-09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要承擔哪些法律責任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