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
指導意見(試行)》的理解與適用
市高級法院民一庭 陳特 文章錄入:成都李剛律師網
一、起草背景與過程
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一直是人民法院審理的一類疑難案件。由于國務院于2002年頒布了《醫療事故處理條例》(下稱《條例》),最高人民法院于2003年下發了《關于參照〈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審理醫療糾紛民事案件的通知》,人民法院在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由三個雙軌制構成的二元化現象。 一是訴由的雙軌制,既有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也有醫療事故以外的一般醫療損害賠償糾紛;二是鑒定的雙軌制,既有由衛生行政部門指導的各級醫學會組織進行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也有由統一在司法行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司法鑒定機構組織進行的醫療損害過錯鑒定;三是賠償的雙軌制,既有適用《條例》進行的醫療事故賠償,也有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下稱《民法通則》)、《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身損害賠償若干問題的解釋》進行的賠償。
為了解決二元化背景下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問題,我院于2005年7月制定下發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京高法發[2005]157號,下稱《意見(試行)》),意見明確了人民法院審理此類案件如何確定訴由、如何委托鑒定、如何確定賠償等問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下稱《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該意見對于我市法院如何正確適用法律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社會上反響很好,該意見也為我國多個省市的高級法院起草此類指導性意見提供了借鑒。
但是,在《侵權責任法》頒布之前,由于《條例》的存在,《意見(試行)》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明確了此類案件的程序操作,在案件審理的公正與效率方面作用有限。這主要體現在兩點,一是由于兩類鑒定的存在,使得大部分案件經歷多次鑒定,案件審理時間長,效率低下;二是由于《條例》規定的醫療事故賠償與法律、司法解釋規定的人身損害賠償相比項目少、標準低,使得實踐中出現了賠償的倒掛現象,即一些經鑒定不構成醫療事故但醫院確實因其過錯行為造成患者人身損害后果的,患者獲得的賠償數額反而要高于經鑒定構成醫療事故的患者的獲賠數額,造成了極大的不公正。 而且這種現象在全國范圍內都普遍存在,引起了《侵權責任法》的立法者的注意。
此外,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法律適用,還存在一個引發極大爭議的規定。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下稱《證據規定》)第四條第一款第(八)項規定,因醫療行為引起的侵權訴訟,由醫療機構就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不存在因果關系及不存在醫療過錯承擔舉證責任。該項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實際上產生了這樣的效果,即醫療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適用過錯推定原則。上述規定,減輕了患者尋求醫療損害賠償的負擔,但在實踐中也產生了一定的不良后果。如導致了濫訴現象的增多,以及醫院為避免敗訴以保存證據為理由而進行的過度診療或稱防御性診療。 因此,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從其實施開始,就遭到了醫療界的強烈反對。
為了解決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的法律適用“二元化”以及消除舉證責任倒置帶來的不利因素。《侵權責任法》設專章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侵權責任法》已經于2010年7月1日實施,該法的實施,必將對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產生深遠的影響。此外,最高人民法院也于2010年6月30日下發了《關于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法發[2010]23號,下稱《通知》),對《侵權責任法》的溯及力、醫療損害鑒定、被扶養人生活費等問題作出了原則規定。
為了貫徹實施《侵權責任法》和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修訂《意見(試行)》,使該意見與《侵權責任法》保持一致。市高級法院民一庭經前期調研,起草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并通過北京法院網向全市法院征求意見。同時,我們還采用召開座談會、研討會等方式,分別征求了中國醫院協會、中華醫學會醫鑒辦、北京醫學會醫鑒辦、北京市司法局司法鑒定管理處、北京司法鑒定業協會以及部分醫院、醫患雙方代理律師的意見。最終形成了《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試行)》(下稱《指導意見》)。
二、《指導意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
《指導意見》要解決的核心問題,一是《意見(試行)》與《侵權責任法》沖突的問題,二是貫徹落實《侵權責任法》新規定的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關于“二元化問題”
《侵權責任法》拋棄了“醫療事故”的概念,在第七章專章規定了“醫療損害責任”,而不是此前醫療界曾經呼吁的“醫療事故責任”,從第七章的內容看,也沒有關于醫療事故的任何規定。立法者及法學專家認為,《侵權責任法》對醫療損害責任的賠償沒有像《條例》那樣作出特殊規定,甚至該法第七章沒有規定醫療損害應該如何賠償。沒有賠償問題的特殊規定,就說明醫療損害賠償與《侵權責任法》規定的產品責任賠償、交通事故賠償等等一樣,賠償項目和賠償標準等都統一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
同時,由于法律不再采納醫療事故的概念,因此,在民事審判領域,對于2010年7月1號以后發生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人民法院不再采用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的訴由,也不再委托醫療事故技術鑒定。 為貫徹落實《侵權責任法》的上述內容,《指導意見》進行了如下規定。
1、關于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的訴由
關于訴由,《指導意見》刪除了原《意見(試行)》關于醫療事故損害賠償糾紛的相關條文,并在《指導意見》第1條第1款明確規定:本指導意見所稱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是指患者一方認為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要求醫療機構承擔侵權責任而引起的民事糾紛。
2、關于醫療損害賠償
同樣,《指導意見》刪除了原《意見(試行)》關于醫療事故賠償的有關條文。《指導意見》第35條規定:確定醫療損害賠償,應統一適用《侵權責任法》及相關司法解釋關于賠償范圍和標準的各項規定。
3、關于醫療損害鑒定
專家認為,由于《侵權責任法》第七章對醫療損害鑒定沒有做出規定,因此,對于上述三個雙軌制問題,訴由及賠償的雙軌制依據《侵權責任法》已經得到解決。但是,醫療損害鑒定的雙軌制因涉及鑒定體制改革等復雜問題還將在一段時間內存在。經最高人民法院調研,醫學會所組織的技術鑒定雖然存在鑒定專家不署名、不出庭等問題,但社會各界普遍反映,醫學會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有專業性、科學性、客觀性的特點,且收費相對低廉。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第三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根據當事人的申請或者依職權決定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司法鑒定管理問題的決定》、《最高人民法院對外委托鑒定、評估、拍賣等工作管理規定》及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組織鑒定。根據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的法官介紹,本條規定中的“國家有關部門的規定”的意思就是指國務院、衛生部關于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的有關規定。據悉,國務院法制辦正在討論修改《條例》,衛生部也準備起草《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辦法》。
目前,《條例》雖然還沒有修改,《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辦法》也未制定,但是,衛生部于2010年6月28日下發的《關于貫徹實施〈侵權責任法〉有關問題的通知》第四部分明確指出:在2010年7月1日之后,對于司法機關或醫患雙方共同委托的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醫學會應當受理,并可參照《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暫行辦法》等有關規定,依法組織鑒定。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分級參照《醫療事故分級標準(試行)》執行。
根據上述最高人民法院和衛生部的通知,對于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在保留原有的司法鑒定機構所作的醫療損害責任過錯鑒定的基礎上,人民法院雖然不再委托醫學會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但可以委托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因此,《指導意見》第21條規定,人民法院委托進行醫療損害責任過錯鑒定的,應當根據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司法鑒定工作的相關規定,委托具有相應資質的鑒定機構組織鑒定。在國家有關部門關于醫療損害鑒定的新規定頒布之前,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各區、縣醫學會或北京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
《指導意見》作出這樣規定有以下幾層意思:第一,在案件審理中,如果一方當事人申請委托司法鑒定機構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過錯鑒定,另一方當事人申請委托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人民法院應當委托司法鑒定機構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過錯鑒定。理由是醫學會目前組織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是依據衛生部的通知,不能說完全沒有依據,但多少有點底氣不足。第二,當事人同意委托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人民法院也可以委托。如果委托醫學會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既可以委托區、縣醫學會,也可以直接委托市醫學會組織進行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技術鑒定和過錯鑒定一樣,一般情況下都只進行一次。第三,無論是進行醫療損害責任過錯鑒定還是醫療損害責任技術鑒定,其鑒定結論的效力都是相同的,它們互相不成為對方的一種救濟手段。如果鑒定結論有缺陷,當事人只能根據《證據規定》第27條的規定申請重新鑒定。
(二)關于舉證責任問題
《侵權責任法》第七章共11個條文,其中有3個條文涉及醫療損害責任的歸責原則問題,共同構建了醫療損害責任多元的歸責原則體系。 這三個條文也決定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舉證責任分配。
1、《侵權責任法》第54條規定,患者在診療活動中受到損害,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有過錯的,由醫療機構承擔賠償責任。立法機關及學者對本條的解釋是,醫療損害責任應當適用過錯原則的歸責原則,而不是過錯推定原則。 實體法上的改變,也帶來了程序上的變化。對于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將不再適用《證據規定》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規定。因此,《指導意見》也對原《意見(試行)》關于舉證責任倒置的條文進行了修改。《指導意見》第8條第1款規定,對于醫療產品損害以外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患者一方認為醫療機構有醫療過錯,以及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存在因果關系,應當承擔相應的舉證責任。
由于醫療損害賠償案件的專業性,此類案件的舉證通常需要通過申請醫療損害鑒定來完成,因此,《指導意見》第18條規定:人民法院認為需要委托醫療損害鑒定的,一般應要求患者一方申請鑒定。患者一方申請鑒定的,患者一方和醫療機構均應當提交鑒定所需的病歷資料。
2、《侵權責任法》第58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目前,多數人認為,對于本條規定的三種情形,患者負有舉證責任。也有少數人認為,患者對此負有舉證責任,人民法院也必要時應該依職權調查取證。 我們認為,患者對此負有舉證責任的原則是對的,但是,考慮患者舉證的主要形式是申請醫療損害鑒定,因此,為了避免患者因家庭困難等原因無法申請鑒定導致無法完成舉證。《指導意見》第9條規定,發生醫療損害,患者能夠證明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推定醫療機構有過錯:(1)違反法律、行政法規、規章以及其他有關診療規范的規定;(2)隱匿或者拒絕提供與糾紛有關的病歷資料;(3)偽造、篡改或者銷毀病歷資料。
與上述條文相呼應,《指導意見》在醫療損害鑒定部分做出了配套規定,即關于醫療損害鑒定的啟動方式上,《指導意見》第17條規定,對醫療專門性問題,當事人雙方有權申請醫療損害鑒定;第19條規定,當事人申請鑒定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時可依職權委托醫療損害鑒定。
3、《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由于對醫療機構是否屬于銷售者以及血液是否屬于產品爭論極大,因此,本條規定的起草和制定過程頗費周折。但是,在《侵權責任法》頒布后,各界均認可本條規定是關于產品責任的特殊規定,即醫療產品損害責任,也就是說,立法者為了便于患者一方求償,在立法中將醫療機構視為醫療產品銷售者。同時,對于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損害的,也是比照醫療產品責任來適用法律。
既然是產品責任的一種,醫療產品損害責任與《侵權責任法》第五章規定的產品責任就應該適用同樣的歸責原則,即無過錯原則。也就是說,對于醫療產品損害賠償糾紛,患者一方無需證明醫療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醫療機構是否有過錯。因此,《指導意見》第10條規定,醫療產品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由患者一方對產品缺陷、損害結果、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因輸入的血液是否合格引發的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由患者一方對血液不合格、損害結果、因果關系承擔舉證責任。
(三)關于最高人民法院《通知》的細化
除了前文所提及的醫療損害鑒定問題,最高人民法院的《通知》還規定了該法律的溯及力以及被扶養人生活費問題,但是,這些規定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如何適用,還需要細化。
1、關于《侵權責任法》的溯及力
《通知》第1條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后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侵權行為引起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規定。
本條規定對于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意義十分重大。由于《條例》的不公平性,許多人認為,在2010年7月1號之后,所有的案件都不應當參照《條例》來審理。我們則認為,法律不溯及既往,既是法治原則的體現,也是對當事人雙方權益平等保護的體現。因此,《指導意見》第42條第1款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后發生的醫療行為引起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及其他法律、司法解釋和本指導意見的規定。《侵權責任法》施行前發生的醫療行為引起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當時的法律、司法解釋及《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關于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京高法發[2005]157號)的規定。
2、關于跨越侵權責任法施行之日的侵權行為如何適用法律
《關于適用〈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2條規定,侵權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后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后的民事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的規定。為了明確本條規定在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中的適用,《指導意見》第42條第2款規定,醫療行為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前,但損害結果出現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后,以及醫療行為和損害結果均發生在《侵權責任法》施行后的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適用《侵權責任法》及其他法律、司法解釋以及本指導意見的規定。
3、關于被扶養人生活費
《關于適用〈侵權責任法〉若干問題的通知》第4條規定,人民法院適用侵權責任法審理民事糾紛案件,如受害人有被扶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二十八條的規定,將被扶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由于最高人民法院對通知尚未發表官方解讀方面的講話或文章,對于本條“計入”的理解,社會上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是被扶養人生活費無需計算,因為它被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所吸收,二是被扶養人生活費需單獨計算,然后與依據《人身損害司法解釋》計算的死亡賠償金或殘疾賠償金相加成為《侵權責任法》規定的新的死亡賠償金和殘疾賠償金。經向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了解,上述第二種理解是正確的。為了貫徹落實本條規定,《指導意見》第37條規定,確定醫療損害賠償費用,如受害人有被扶養人的,應當依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28條的規定,將被扶養人生活費計入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受害人沒有被扶養人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據前述司法解釋第25條和第29條的規定計算殘疾賠償金或死亡賠償金。
三、主要問題和條文說明
在解決上述核心問題之外,《指導意見》著眼于貫徹落實《侵權責任法》第七章的其他新規定。
(一)關于醫療機構的告知義務
《侵權責任法》第55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應當向患者說明病情和醫療措施。需要實施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的,醫務人員應當及時向患者說明醫療風險、替代醫療方案等情況,并取得其書面同意;不宜向患者說明的,應當向患者的近親屬說明,并取得其書面同意。醫務人員未盡到前款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對于本條的規定,結合我市審判實際,并參考專家學者的見解 ,《指導意見》分兩條進行了細化。第一,《指導意見》第38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應認定醫療機構未盡到告知義務:(1)對患者施行手術、特殊檢查、特殊治療,醫務人員未告知醫療風險和替代醫療方案并取得患者或者其近親屬同意;(2)醫務人員未向患者告知,導致患者在使用醫療產品方面出現錯誤;(3)醫務人員未向患者告知,導致患者在進行功能恢復鍛煉等方面出現錯誤;(4)對患者施行其他可能產生嚴重不良后果的診療活動,未告知醫療風險。前款第一項情形中,因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的,可以認定醫療機構未違反告知義務。第二,《指導意見》第39條規定,未盡告知義務,損害患者生命權、健康權、身體權等人身及財產權利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未盡告知義務,僅損害患者知情同意權而未損害患者人身、財產權利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
(二)關于“當時的醫療水平”的判斷
《侵權責任法》第57條規定,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未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造成患者損害的,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結合《侵權責任法》的起草過程,參考《侵權責任法(草案)》的內容 ,《指導意見》第29條規定,人民法院判斷醫務人員在診療活動中是否盡到與當時的醫療水平相應的診療義務,應以醫療行為發生當時的醫療水平為標準,還應當適當考慮地區、醫療機構資質、醫務人員資質等因素。
(三)關于醫療產品損害責任
《侵權責任法》第59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或者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可以向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請求賠償,也可以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患者向醫療機構請求賠償的,醫療機構賠償后,有權向負有責任的生產者或者血液提供機構追償。
目前,沒有爭論的是本條規定屬于醫療產品損害責任,法院審理醫療產品損害賠償糾紛案件,不僅要適用本條的規定,還要適用《侵權責任法》第五章產品責任和《產品質量法》的相關規定。因此,根據學界關于產品責任的通說,《指導意見》對此類案件的被告確定、責任承擔做出了規定。其中,《指導意見》第4條規定,因藥品、消毒藥劑、醫療器械的缺陷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一方可以依據《侵權責任法》第43條及第59條的規定同時起訴產品生產者、產品銷售者以及醫療機構要求賠償。患者一方僅起訴部分責任主體,人民法院可以依被訴責任主體的申請追加未被起訴的其他責任主體為案件的當事人。必要時,人民法院也可以依職權追加當事人。《指導意見》第32條規定,對于醫療產品損害賠償糾紛案件,患者一方同時起訴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醫療機構時,如果患者一方的賠償請求得到支持,人民法院可以判決缺陷產品的生產者、銷售者和醫療機構對患者一方承擔連帶賠償責任。不負最終責任的當事人在承擔了賠償責任之后,可以依法向承擔最終責任的其他當事人進行追償。
正如前文說述,根據《侵權責任法》第59條的規定,對于輸入不合格的血液造成損害的,比照醫療產品責任來適用法律。因此,《指導意見》第5條、第33條對此類案件的處理作出了規定,內容與《意見》第4條、第32條基本相同。
(四)關于醫療機構的免責事由
《侵權責任法》第60條規定,患者有損害,因下列情形之一的,醫療機構不承擔賠償責任:(1)患者或者其近親屬不配合醫療機構進行符合診療規范的診療;(2)醫務人員在搶救生命垂危的患者等緊急情況下已經盡到合理診療義務;(3)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本條規定借鑒了《條例》第33條的規定,經對比發現,《條例》規定了6種醫療機構的免責事由,《侵權責任法》第60條僅吸收了其中3種。即《侵權責任法》第60條未規定不可抗力、醫療意外以及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這三種情形。由于《侵權責任法》在總則部分有不可抗力的相關規定。故《指導意見》對醫療意外和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做出了規定。
1、關于醫療意外
《條例》第33條第2項規定,在醫療活動中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而發生醫療意外的,不構成醫療事故。我們認為,《侵權責任法》已經實施,判斷是否構成醫療意外,應該結合該法第57條的規定。因此,《指導意見》第31條規定,患者有損害,醫療機構能夠證明由于患者病情異常或者患者體質特殊,限于當時的醫療水平難以診療而發生醫療意外的,不承擔賠償責任。
2、關于無過錯輸血造成感染的情形
《條例》第33條第4項規定,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不構成醫療事故。由于《侵權責任法》第60條對此沒有規定,因此,各界對此爭論較大。我們認為,目前法律既未將此種情形規定為免責事由,也未規定出現此種情形醫療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因此,為兼顧醫患雙方權益,《指導意見》第34條規定,無過錯輸血感染造成不良后果的,人民法院可以適用公平分擔損失的原則,確定由醫療機構和血液提供機構給予患者一定的補償。
(五)關于患者的隱私權
《侵權責任法》第62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應當對患者的隱私保密。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本條規定,醫療機構應該承擔何種責任不明確。根據調研情況,結合審判實際。 《指導意見》第40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泄露患者隱私或者未經患者同意公開其病歷資料,造成患者損害的,患者有權依據《侵權責任法》第15條、第22條的規定要求醫療機構承擔停止侵害、賠償精神損害等侵權責任。
(六)關于不必要的檢查
《侵權責任法》第63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不得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本條規定未明確醫療機構實施不必要的檢查的后果。對此,《指導意見》第6條規定,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違反診療規范對患者實施不必要的檢查,導致患者支出不必要的檢查費用,患者一方有權要求醫療機構退還。造成其他損害后果的,患者一方有權要求醫療機構承擔相應的侵權責任。
四、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
(一)對醫療損害鑒定具體操作問題的規定
結合《侵權責任法》的新規定,分析這些規定對醫療損害鑒定的影響,在向各方征求意見的基礎上,《指導意見》對醫療損害鑒定的具體操作問題做出了如下規定:
1、《指導意見》第17條規定,對下列醫療專門性問題,當事人雙方有權申請進行醫療損害鑒定:(1)醫療機構的診療行為有無過錯;(2)醫療機構是否盡到告知義務;(3)醫療機構是否違反診療規范實施不必要的檢查;(4)醫療過錯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5)醫療過錯行為在損害結果中的責任程度;(6)人體損傷殘疾程度;(7)其他專門性問題。
2、《指導意見》第22條規定,當事人無正當理由拒不同意、不配合進行醫療損害鑒定的,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3、《指導意見》第26條規定,對有缺陷的醫療損害鑒定結論,可以通過補充鑒定、重新質證或者補充質證等方法解決的,不予重新鑒定。當事人有證據證明醫療損害鑒定結論有《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27條第1款規定的情形之一的,可以申請重新鑒定。當事人申請重新鑒定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內提出。
4、《指導意見》第28條規定,醫療產品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對醫療產品是否存在缺陷需要委托檢測的,人民法院應委托具有相應資格的機構進行醫療產品質量檢測。因輸入的血液是否合格引發的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就輸入的血液是否合格具備檢測條件的,人民法院應委托具有相應資格的機構進行檢測。
(二)其他規定
1、殘疾等級鑒定的標準
在民事審判中,關于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一直有多種鑒定標準,一是工傷事故鑒定標準,二是交通事故傷殘鑒定標準,三是其他人身損害的鑒定標準。經研究,各標準之間有所差別。日前,市高級法院已經下發了《關于統一全市法院審理刑事案件中涉及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適用鑒定標準的通知》,統一了刑事審判領域的相關標準。參考上述通知,在征求北京市司法鑒定業協會意見的基礎上,《指導意見》第25條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對涉及人體損傷殘疾程度鑒定標準的問題,應統一適用北京司法鑒定業協會制定的《人體損傷致殘程度鑒定標準(試行)》。
2、關于醫師、護士的執業資格問題
市高級法院民一庭曾經就法院如何審查醫師、護士的執業資格問題對原西城區法院民二庭做出過答復,答復的意見是可行的,目前其他法院對同樣的問題也照此答復處理。因此,《指導意見》吸收這一成果,在第30條規定,患者一方在訴訟中對個別醫務人員的執業資格有異議并提供了支持其異議的初步理由和證據,可以要求醫療機構提供該醫務人員的執業資格證書。但是,患者一方要求醫療機構提供病歷資料中出現的所有醫務人員的執業資格證書的,受訴法院不予支持。
3、關于尸檢問題
根據我市審判實踐,并參照其他高級法院關于醫療損害賠償糾紛案件的指導性意見。 就尸檢問題,《指導意見》第16條規定,患者就醫后死亡,醫患雙方當事人不能確定死因或者對死因有異議,醫療機構未要求患者一方進行尸檢,導致無法查明死亡原因,并致使無法認定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或醫療機構有無過錯的,醫療機構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醫療機構要求患者一方協助進行尸檢,但因患者一方的原因未進行尸檢,導致無法查明死亡原因,并致使無法認定醫療行為與損害結果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或醫療機構有無過錯的,患者一方應承擔不利的法律后果。
(三)部分保留《意見(試行)》的條文
對于《意見(試行)》的部分條文,與《侵權責任法》并不沖突,而且在實踐中證明是可行的,《指導意見》予以保留,同時,根據本次修訂過程中收集到的意見,對這些條文作了文字表述方面的完善。這些條文包括:《指導意見》第1條第2,第2條,第3條、第7條,第12條,第13條、第14條、第15條、第23條,第24條,第26條,第27條,第36條,第38條,第41條,第43條。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婚姻自主權,不可侵犯
2020-03-04情侶同居期間財產如何分割?
2020-03-11房屋租賃常見問題(1)
2020-03-24如何在仲裁中提起答辯及反請求
2020-04-11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草案三次審議稿)中的重大改變
2020-04-14協議管轄約定在任何法院都有效嗎
2020-04-14勞動爭議調解不成可以申請仲裁嗎?
2020-04-15非法吸收公共存款罪的表現形式
2020-04-20簽訂勞動合同的注意事項
2020-04-21土地相鄰權糾紛可以怎么處理?
2020-04-22分居后老公出軌卻不愿離婚怎么辦
2020-04-23夫妻離婚財產分割規定之法律依據
2020-04-24口頭定金合同的法律效力
2020-04-28人身損害賠償一般流程是什么
2020-04-28一方起訴離婚會凍結財產嗎
2020-04-28新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是多少歲
2020-04-29戀愛期間所購房屋該如何處理?
2020-04-29訴前保全以后通常多長時間起訴?
2020-04-29二手房解除房屋買賣合同需要什么條件
2020-04-29修改他人作品會產生權益糾紛嗎
2020-04-29私下簽訂“免罪協議” ,能免罪嗎
2020-04-30子女撫養權法院通常怎么判決?
2020-04-30刑訊逼供罪的認定和界限
2020-04-30離婚案件中偷拍偷錄能作證據嗎?
2020-05-01公司倒閉員工按入職時間賠償標準是什么
2020-05-01調取離婚證據的方式都有什么?
2020-05-01變更子女撫養權需要提供什么證據?
2020-05-02離婚損害賠償內容都包括哪些?
2020-05-03夫妻離婚以后關于子女探視權有哪些規定?
2020-05-04離婚以后變更子女撫養權包括哪些?
2020-05-04離婚協議不履行怎么辦?能申請強制執行嗎?
2020-05-05把孩子送給別人違不違法?
2020-05-07私下把孩子送給別人違法嗎?
2020-05-07收養子女有沒有繼承權?如何確定繼承權?
2020-05-08離婚時夫妻共同財產分割需要注意些什么?
2020-05-08子女撫養權有哪些規定和數額如何確定?
2020-05-08子女撫養費有哪些法律規定?不支付有什么法律后果?
2020-05-08商標構成的要素
2020-05-09貸款逾期解決辦法
2020-05-09毆打孕婦致流產屬于犯罪嗎
2020-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