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1月3日 國家外匯管理局發布)
國家外匯管理局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局、外匯管理部,
深圳、
大連、
青島、
廈門、
寧波市分局:?
為進一步推進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工作有序、有效地開展,促進核查工作的制度化、規范化,國家外匯管理局制定了《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試行)》,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請各分局接到本通知后,及時轉發給轄內各支局和各銀行(含外資銀行)。執行中如有問題可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司聯系。聯系電話:(010)68402374、68402146。?
?
附件: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試行)
???
二OO三年一月三日
附件:??
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制度(試行)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保證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數據的質量,根據《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及其實施細則以及《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業務操作規程》的有關規定,并結合工作實際,制定本制度。?
第二條 國際收支統計人員應當堅持求真務實、認真負責的態度完成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業務的核查(以下簡稱核查)工作,確保申報數據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全面性;對核查中發現的錯報、漏報等問題,應要求被核查單位予以糾正。
第三條 核查分為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非現場核查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現場核查。?
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非現場核查(簡稱“非現場核查”)是指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管理部門無需前往銀行調用原始交易憑證,僅根據銀行上報的有關信息的關聯關系、邏輯關系進行的核查。?
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現場核查(簡稱“現場核查”)是指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管理部門到銀行或申報主體現場調用原始交易憑證及其他相關憑證,對申報信息進行的核查。?
第四條 對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查工作的管理原則:?
(一)各級外匯局負責對其轄內銀行以及其轄內申報主體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業務進行核查;?
(二)各級外匯局負責對其下級外匯局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業務進行不定期的抽查;?
(三)核查工作實行落實到崗的原則。?
第五條 外匯局應當建立核查檔案,妥善保存非現場核查和現場核查中的有關核查資料。?
第二章 非現場核查?
第六條 非現場核查主要包括對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外匯局版(以下均指外匯局版)電子數據的核查及其與紙質申報單(外匯局留存聯)內容之間的核對。
第七條 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電子數據的核查主要包括對涉外收支申報單電子數據準確性的核查、涉外收入申報單與涉外收入統計表之間的核對、對外付款日結單與對外付款申報單之間的核對、銀行電子數據錄入和傳輸及時性的核查、本級基礎數據和匯總數據一致性的核對、“先申報、后解付”規定的執行情況以及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的核查。?
第八條 外匯局應每旬完成一次對其轄內銀行申報電子數據的逐筆核查;不定期地完成對其下級外匯局申報電子數據的抽查。外匯局應將核查中發現的問題進行逐筆登記或打印,并將核查結果通知被核查單位;被核查單位應在規定的時間內反饋意見。?
第九條 外匯局應當按照以下步驟確定涉外收支申報電子數據的核查范圍。
(一)在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的基礎系統中選擇需核查的申報單種類,進入到申報單界面;?
(二)在申報單界面中輸入所要核查的地區代碼、銀行代碼和匯入或匯出日期段等要素后,選擇查詢功能;?
(三)進入查詢界面后選擇核查要素進行查詢,在系統顯示查詢結果后選擇打印功能進入打印界面,選擇“輸出到”項目,并在選擇EXCEL的文件類型后,輸入文件名,選擇保存功能。將該部分數據轉化為EXCEL表格形式。?
第十條 外匯局應當按照以下要求核查涉外收支申報電子數據的準確性。?
(一)核查申報號碼、收付款幣種和金額、境內收付款人名稱、(境內)收付款人編碼(對公單位)、(境外)收付款人、國別(地區)及代碼、境內收付款賬號、現匯或結(購)匯金額、其它金額、結算方式、交易編碼、交易附言等申報要素是否完整、規范;尤其是對國別顯示為“中國”的申報信息的核查;?
(二)核查(境外)收付款人與國別(地區)及代碼之間、收付款賬號與現匯或結(購)匯方式之間、幣種與國別之間、交易編碼與交易附言之間等是否具有邏輯關系;?
(三)根據申報內容核查申報單種類選擇的準確性;?
(四)核查限額內對外付款統計表(除貿易進口核銷項下)的填寫是否符合操作規程的規定。?
對核查中發現的錯誤或有疑問的數據進行登記(見附表)。?
第十一條 外匯局應當對涉外收入申報單和涉外收入統計表進行核對。?
核查在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基礎系統的管理查詢功能中進行,查詢內容包括“與收入統計表不符的涉外收入申報單”、“缺涉外收入申報單的統計表”和“缺涉外收入統計表的申報單”三種不匹配的情況,對不匹配的申報信息打印后留存,同時通知相關的銀行及時查明原因。?
第十二條 外匯局應當進行對外付款日結單與對外付款申報單(表)之間的核對。
(一)對外付款申報表單包括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單位)、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限額內對外付款(對公單位)和限額內對外付款(對私);其數據取自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外匯局版)匯總系統。對外付款日結單數據取自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外匯局版)基礎系統。?
(二)核對內容主要包括:?
1、申報主體是否如實、及時、完整地填寫對外付款申報單;?
2、辦理對外付款業務的銀行有無按照操作規程的規定制作對外付款日結單。?
(三)對外付款申報單(表)與對外付款日結單數據之間的邏輯關系應當符合以下要求:?
[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金額+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金額+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金額]/[對外付款日結單金額-限額內對外付款(對公單位)金額-限額內對外付款(對私)金額]≈100%?
第十三條 外匯局應當核查銀行電子數據錄入和傳輸的及時性。?
(一)核查的申報表單種類包括涉外收入統計表、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和限額內對外付款統計表。?
(二)核查通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基礎系統中上述幾項申報單的查詢功能進行。確定一個核查日期后,在接下來的連續幾個工作日內對所確定的核查日期進行上述各項申報單筆數和金額的查詢。如果連續幾天查詢的申報單筆數與金額均不一致,則說明銀行的電子數據錄入與傳輸不及時。?
第十四條 外匯局應當核查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中基礎數據和匯總數據的一致性。?
(一)核查各類申報單在基礎系統和匯總系統中的筆數與金額是否一一對應,來檢查各項申報單在基礎數據和匯總數據之間可能存在的差異與錯誤。?
(二)核查利用現有的《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核對表》進行。?
(三)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基礎數據的筆數之和與金額之和應分別等于其匯總數據與付往特殊經濟區(保稅區、出口加工區等)的筆數之和與金額之和。?
第十五條 外匯局應當核查“先申報、后解付”規定的執行情況。?
核查通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基礎系統中涉外收入統計表的查詢功能進行。在涉外收入統計表的查詢界面中,錄入 “先申報、后解付”通告上的收款人編碼(對公單位)或收款人名稱(對私申報),同時將匯入時間段設定為三個月,起始日為通告正式實行的日期。注意由于此項查詢針對轄內所有的銀行,因此此時的金融機構代碼應選擇為“%”。?
第十六條 外匯局應當核查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基礎系統中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的電子信息各要素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一)根據全國組織機構代碼管理中心或當地技術監督局的標準代碼,核查組織機構代碼(單位代碼)的準確性。同時核查有無存在同一代碼不同名稱和同一名稱不同代碼的情況。(二)核查聯系電話、單位名稱的完整性與準確性。?
(三)通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基礎系統中管理查詢的“企業屬性與行業屬性不一致情況”功能核查企業屬性與行業屬性填報的準確性。?
(四)通過企業在收付款申報時所提供的賬號,驗證幣種代碼及賬號的準確性。
第十七條 外匯局應當對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電子數據與紙質申報單(外匯局留存聯)的數據是否一致進行核對,包括是否數據一致、是否存在漏項或竄項情況以及是否存在有紙質申報單而無電子數據的情況。外匯局應當于每月后15個工作日內應完成對上月紙質申報單的隨機抽取核對,抽取的申報單筆數應不少于申報單總量的5%(應在各家銀行中進行隨機抽取)。?
對核對中發現的問題應逐筆登記,并及時通知相關銀行查明原因進行更正。對已經進行過核對的紙質申報單做明顯標識后另行歸檔保管。?
第三章 現場核查?
第十八條 外匯局應當按照以下要求組織現場核查。核查應根據《國家外匯管理局國際收支統計申報核查處罰規程》的有關程序進行。?
(一)各級外匯局每季度至少對轄內的一家銀行進行現場核查,三年內完成對轄內所有銀行的現場核查。對一家銀行的核查可以選擇對其一個或幾個分支機構進行抽查,鼓勵對每家銀行所有分支機構的普查。?
(二)各級外匯局可根據非現場核查的情況對相關銀行和申報主體(對公單位)進行不定期的現場核查。?
(三)各級外匯局根據申報工作的總體情況和工作安排,不定期地組織對下級局的現場核查以及下級局之間的交叉核查。?
第十九條 現場核查的對象包括銀行和申報主體(對公單位),核查內容主要包括對涉外收支申報數據、對外付款日結單、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紙質申報單(銀行留存聯)、銀行國際收支間接統計申報內控制度制訂及執行情況。?
第二十條 對銀行涉外收支申報數據的核查采用將取自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的申報數據與由銀行提供的有關會計科目的流水清單進行逐筆勾對的方式。?
(一)核查涉外收支申報數據全面性和及時性。?
1、核查的申報表單種類及要素。核查的申報表單種類包括:涉外收入統計表、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單位)、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以及限額內對外付款統計表;核查的申報要素包括:申報號碼、收付款金額、幣種、境內收付款人名稱、結算方式、國別。?
2、逐筆勾對核查的內容。?
(1)是否按照操作規程的要求及時編寫涉外收支的申報號碼;?
(2)是否存在有申報數據但無會計數據的情況;?
(3)是否存在有會計數據但無申報數據的情況;?
(4)限額內對外付款(除貿易進口付匯外)是否填寫了限額內對外付款統計表。
3、對未勾對到的數據通過查閱會計憑證予以查證,對屬于錯報、漏報、重復申報等的數據應填寫記錄清單,同時保留相關的會計憑證復印件,并要求被核查銀行有關人員簽字及有關部門蓋章確認。?
(二)核查涉外收支申報數據準確性。?
1、核查的申報單種類包括涉外收入申報單(對公單位)、涉外收入申報單(對私)、非貿易(含資本)對外付款申報單(對公單位)、貿易進口付匯核銷單(代申報單)、對外付款申報單(對私)。?
2、核查的內容包括申報數據的交易編碼與交易附言、境外收付款人的國別、結算方式。?
3、核查的方法:?
(1)匯款項下的涉外收入申報單的核查。通過調閱銀行的匯入匯款科目下的流水清單或其他資料進行。?
(2)信用證和托收項下的涉外收入申報單的核查。通過調閱相關的信用證來單資料以及托收的協議進行。?
(3)對外付款業務的核查。根據對外付款業務的有關付款申請單據進行。?
第二十一條 外匯局應對銀行對外付款日結單進行核查。核查是否根據實際對外付款業務逐日、完整地制作對外付款日結單。核查的依據是銀行的付匯會計明細賬。?
第二十二條 外匯局應對銀行建立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進行核查。通過取自于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的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信息和對公單位在各外匯指定銀行的賬戶開戶資料的核對,核查對公單位基本情況表填寫的完整性和準確性。核查內容包括:組織機構代碼(單位代碼)、單位名稱、企業屬性、行業屬性和開戶情況。?
第二十三條 外匯局對銀行留存的紙質申報單進行核查。核查采用隨機抽查以往月份申報單和當月申報單的方式。?
(一)抽取以往月份申報單的核查,內容包括:?
1、申報單是否按月分種類裝訂成冊并妥善保管;?
2、申報單的留存期限是否滿24個月;?
3、申報單的填寫是否準確、全面、規范;?
4、是否錯用申報單。?
(二)抽取當月申報單的核查。通過將當月的紙質申報單(銀行留存聯)
與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銀行版)中相應申報數據的核對,核查銀行有無存在申報單錄入不及時的現象。?
第二十四條 外匯局應對銀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內控制度進行核查。?
(一)對已實行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代申報的,是否按規定簽立了代申報協議,并將代申報協議妥善留存;?
(二)是否建立了國際收支統計間接申報內部操作規程,內部操作規程是否符合《通過金融機構進行國際收支統計申報的業務操作規程》的要求,執行情況如何;?
(三)其他與國際收支工作相關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和崗位責任制度。?
第二十五條 外匯局應對申報主體(對公單位)進行核查。結合非現場核查和對銀行現場核查的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對申報主體(對公單位)的現場核查。主要核查申報數據的準確性。?
(一)核查的方法。核查以國際收支統計監測系統的相關單位的涉外收支申報數據為依據,通過調閱被核查單位的相關會計科目以及相應的合同進行。應注意單位會計科目中所反映的收入、支出款應與銀行出具的對賬單保持一致。?
(二)核查的內容包括:交易的金額、幣種、交易性質、境外收付款人名稱、國別等。(三)對核查中發現有問題的申報數據應調閱相關的紙質申報單進行查證,確認責任所在方,并將核查情況詳細記錄。?
第四章 附則?
第二十六條 各級外匯局應于季后15個工作日內將核查情況以書面形式上報上一級外匯局,核查報告內容應包括核查內容、核查中發現的問題、有關的處理結果,并反映日常操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申報數據中反映出來的大額、異常收支變動情況等內容。?
第二十七條 對核查中發現有違反《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及其有關規定的行為,應根據《金融違法行為處罰辦法》、《國際收支統計申報辦法實施細則》及其有關規定進行處罰。
第二十八條 本制度自2003年3月1日起實行。國家外匯管理局負責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