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
海洋漁業是我國沿海地區的重要產業。由于多年來捕撈強度過度增長,大大超過了漁業資源的可捕總量,嚴重影響了海洋漁業和沿海漁區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為進一步保護海洋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實現漁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有關規定,結合“八五”、“九五”期間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實施情況,我部制訂了《關于2003-2010年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實施意見》,并報經國務院同意?,F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00三年十一月十二日
關于2003-2010年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實施意見
經國務院批準,農業部從“八五”開始對全國海洋捕撈漁船船數和功率實行總量控制(以下稱“雙控”)制度。按照總量控制的原則,1999年、2000年農業部分別實施了海洋捕撈“零增長”和“負增長”政策,進一步加大了對海洋捕撈強度的控制力度。但許多沿海地區由于受就業壓力、捕撈漁民轉產轉業補助和漁業勞動就業政策不配套等因素影響,“雙控”制度未得到全面貫徹執行。據統計,到2002年底,全國海洋捕撈漁船為222,390艘、12,696,631千瓦,與“九五”期間的“雙控”指標相比,船數按可比口徑增加0.5%,功率增加35.6%。
為貫徹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基本國策,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有效減輕海洋捕撈強度,養護和合理利用海洋漁業資源,促進漁業可持續發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的有關規定,對2003年至2010年全國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工作提出以下實施意見:
一、總體目標
根據漁民的可承受能力和漁區經濟社會發展狀況,全國海洋捕撈漁船船數和功率數分別從2002年底的222,390 艘、12,696,631千瓦,壓減到2010年的192,390艘、11,426,968千瓦以內,船數減少3萬艘,功率數減少1,269,663千瓦,年均減少3,750艘、158,708千瓦(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控制指標詳見附表)。通過壓減捕撈漁船船數和功率數,達到初步控制我國海洋捕撈強度盲目增長和資源過度利用,逐步實現海洋捕撈強度與海洋漁業資源可捕量相適應的目的。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應按國家有關法律、法規、政策的規定,根據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可在完成本地區“雙控”指標的基礎上,加大減船力度,早日實現本地區捕撈強度與漁業資源可捕量相適應的目標。
2010年前,
香港、
澳門特別行政區持有
廣東省戶籍的流動漁船在除香港水域以外的我國管轄海域作業,其船數和功率數控制在2002年的基數以內。
根據國務院批準實施的《我國遠洋漁業發展總體規劃(2001-2010年)》,在嚴格控制建造拖網漁船的前提下,可適度建造符合遠洋漁業發展方向的圍網、釣業漁船。
二、組織實施
(一)職責分工
控制海洋捕撈漁船工作實行統一領導,分級管理。
農業部負責全國海洋捕撈漁船“雙控”指標的分解和監督管理工作。農業部各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負責本轄區海洋捕撈漁船“雙控”指標實施的督察與統計匯總等工作。
沿海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按照國家下達的“雙控”指標任務,負責組織、協調有關職能部門具體實施,并將完成“雙控”指標任務情況作為本級政府及有關部門考核的指標之一。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雙控”指標的貫徹落實和監督管理。計劃、財政、銀行、工商等有關部門根據職能分工負責控制海洋捕撈漁船的相關工作。
(二)實施方式
1.控制計劃的上報和核準。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國家下達的“雙控”指標,結合本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出3至4年應減船數、功率數的計劃,報農業部核準。
2.控制計劃的執行??刂朴媱潏蠼涋r業部核準后,由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按《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漁業船舶檢驗條例》、《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漁業船舶報廢暫行規定》等法律法規和以下要求執行:
(1)禁止制造(按規定淘汰舊船再建造、更新改造捕撈漁船的除外)、進口擬在我國管轄海域從事生產的海洋捕撈漁船;
(2)重點壓減持《臨時漁業捕撈許可證》漁船,以及從事拖網、帆張網、定置張網作業的漁船。
(3)結合漁船報廢制度,引導捕撈漁民轉產轉業。
3.上繳核減漁船指標。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按照農業部核準的控制計劃,于翌年第一季度末向所在的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集中上繳上年度本省(區、市)已核減的捕撈漁船有效憑證。各海區漁政漁港監督管理局應將上繳的有效憑證統一登記造冊,以備后查,并根據農業部的要求,集中銷毀。
核減漁船數以轉產轉業(淘汰)、報廢后不再從事捕撈作業,并按規定收回、注銷了《漁業捕撈許可證》或《臨時漁業捕撈許可證》的漁船為準。其中,減船數以上繳注銷后的《漁業捕撈許可證》和《臨時漁業捕撈許可證》數為準;減少功率數以《漁業捕撈許可證》貼附的功率憑證數和《臨時漁業捕撈許可證》的功率數為準。
三、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建立工作責任制
沿海各級人民政府和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務必從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維護廣大漁民長遠和根本利益的高度,以對漁民、對國家負責任的態度,加強對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工作的領導,采取切實措施,將本轄區海洋捕撈漁船嚴格控制在國家下達的指標以內。要建立由省級主管領導牽頭,相關職能部門參加的領導小組和工作責任制,將其納入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目標責任制考核項目中。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在國家下達的“雙控”指標內,嚴格按《漁業捕撈許可管理規定》執行捕撈許可管理簽發人制度,核發捕撈許可證,并按漁船主機功率如實貼附功率憑證。凡違反規定審批“雙控”指標和發放捕撈許可證,或因組織領導、落實政策不力,弄虛作假,導致超標建造捕撈漁船或未完成核減任務的,由其所在地上級人民政府或農業部通報批評;對有瀆職行為的責任人,要依法追究其相關責任。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應在每年底前將本年度“雙控”指標實施情況報農業部。農業部向全國通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執行海洋捕撈漁船控制制度的情況。
(二)落實政策,加快捕撈業結構調整,大力推進漁民轉產轉業
沿海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要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落實好國務院關于沿海捕撈漁民轉產轉業政策。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積極引導、鼓勵捕撈漁民向水產養殖業、休閑漁業等二、三產業以及其它非漁產業轉移。各級財政要加大對轉產轉業漁民的支持力度。各級計劃部門要按照規劃,加大對轉產轉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扶持力度。有關金融機構要在保全轉產轉業漁民未清償貸款的基礎上,增加對漁業結構調整貸款的投放。工商行政管理部門要對轉產轉業漁民投資興辦企業或從事個體經營給予積極支持。民政部門要及時做好生活困難漁民的救濟工作,符合農村低保條件的漁民家庭應及時納入農村低保范圍,沒有實施農村低保制度的地區,應通過社會救濟解決其生活困難。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切實加強漁船管理工作
漁船管理是整個漁業管理的主要環節,沿海各級人民政府要高度重視漁業船舶的管理工作。
有關金融機構應憑申請人提供的省級(含省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有效準造證件,提供制造、更新改造捕撈漁船貸款或擔保。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及其漁政漁港監督、漁業船舶檢驗機構要進一步規范漁船建造和購置活動,漁業船舶建造單位必須憑省級(含省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有效準造證件制造、更新改造捕撈漁船,漁業船舶的購置要嚴格按規定的程序和審批權限辦理相關手續,捕撈漁船的初次檢驗必須提供省級(含省級)以上漁業行政主管部門出具的有效準造證件。要進一步完善漁船管理規定,加強漁船建造審批、檢驗、登記、許可發證等環節的管理。要完善漁船報廢的相關規定,嚴格執行《漁業船舶檢驗條例》和漁船報廢制度,對達到報廢年限的漁船要嚴格按規定進行報廢處理,凡違規檢驗超過報廢年限漁船的,要依法追究檢驗人員的責任。
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建立和完善漁政管理指揮系統,實現“雙控”指標和捕撈許可的計算機網絡管理,推進漁船管理現代化建設。要積極引導和培育漁業行業協會或漁民協會,充分發揮其在控制捕撈強度工作和漁船管理中的自我約束、監督作用。
(四)強化漁業執法,嚴格查處非法捕撈活動
沿海各級人民政府要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批轉農業部關于進一步加快漁業發展意見的通知》(國發[1997]3號)中有關將漁政漁港管理機構工作人員依照公務員管理的精神,從根本上解決漁業執法人員依法行政經費得不到保障的問題。各級財政要加大漁業執法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改善執法手段。各級漁業行政主管部門要加強漁業執法監督,提高漁業執法人員素質和能力。沿海各級人民政府應進一步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落實《國務院對清理取締“三無”船舶通告的批復》(國函[1994]111號)精神,組織有關部門,加大對“三無”漁船的查處力度,對漁船修造行業進行專項整治,依法查處無證捕撈和電、炸、毒魚等非法捕撈活動。
2003—2010年海洋捕撈業船網工具控制指標
┏━━━━━━━━┯━━━━━━━━━━━━┯━━━━━━━━━━━━━━┓
┃ (區、市) │ 2002年捕撈漁船總數 │ 2010年控制數 ┃
┃ 及海區 │ (不含專業遠洋漁船)① │ ┃
┃ ├─────┬──────┼──────┬───────┨
┃ │ 船數(艘) │功率數(千瓦)│ 船數(艘)? │功率數(千瓦)? ┃
┠────────┼─────┼──────┼──────┼───────┨
┃
遼寧 │ 28441 │ 1086054 │ 24604 │ 972534 ┃
┠────────┼─────┼──────┼──────┼───────┨
┃
天津 │ 1237 │ 46587 │ 1070 │ 41717 ┃
┠────────┼─────┼──────┼──────┼───────┨
┃
河北 │ 8406 │ 378335 │ 7272 │ 338789 ┃
┠────────┼─────┼──────┼──────┼───────┨
┃
山東 │ 35363 │ 1472874 │ 30593 │ 1318921 ┃
┠────────┼─────┼──────┼──────┼───────┨
┃黃渤海區小計 │ 73447 │ 2983850 │ 63539 │ 2671962 ┃
┠────────┼─────┼──────┼──────┼───────┨
┃
江蘇 │ 15089 │ 730370 │ 13054 │ 654028 ┃
┠────────┼─────┼──────┼──────┼───────┨
┃
上海 │ 725 │ 85416 │ 627 │ 76488 ┃
┠────────┼─────┼──────┼──────┼───────┨
┃
浙江 │ 34543 │ 3835696 │ 29883 │ 3434769 ┃
┠────────┼─────┼──────┼──────┼───────┨
┃
福建 │ 22924 │ 1560285 │ 19832 │ 1397196 ┃
┠────────┼─────┼──────┼──────┼───────┨
┃東海區小計 │ 73281 │ 6211767 │ 63396 │ 5562480 ┃
┠────────┼─────┼──────┼──────┼───────┨
┃廣東 │ 49659 │ 2218997 │ 42960 │ 1987056 ┃
┠────────┼─────┼──────┼──────┼───────┨
┃
廣西 │ 14321 │ 732325 │ 12389 │ 655778 ┃
┠────────┼─────┼──────┼──────┼───────┨
┃
海南 │ 11682 │ 549692 │ 10106 │ 549692 ┃
┠────────┼─────┼──────┼──────┼───────┨
┃南海區小計 │ 75662 │ 3501014 │ 65455 │ 3192526 ┃
┠────────┼─────┼──────┼──────┼───────┨
┃全國總計 │ 222390 │ 12696631 │ 192390 │ 11426968 ┃
┖────────┴─────┴──────┴──────┴───────┚
備注:
1.2002年各省(區、市)捕撈漁船和功率數,根據2002年全國清理整頓海洋漁船后的漁船數據庫統計得出。包括國內大型捕撈漁船,但不含專業遠洋漁船。
2.全國2010年的控制船數,以2002年的船數為基礎,減少3萬艘。各省(區、市)2010年的船數,按照全國減少3萬艘的幅度(13.49%)相應減少。
3.全國2010年總功率數以2002年的總功率數為基礎,減少10%。除海南省2010年功率數控制不超過2002年的水平外,其他各省(區、市)功率數,以2002年功率數為基礎減少10.45%。
4.各省(區、市)2010年的船數和功率控制數,未考慮因捕撈漁船合法跨省買賣后造成的指標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