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閩法告民申字〔1989〕025號《蘇水香訴丁學淼房屋
買賣糾紛申訴案件的請示報告》及附卷宗收悉。經研究,我們基本同意你院審判委員會的意見,即認定丁學梅與丁學淼已分家析產沒有充分的事實根據,訟爭房屋應屬丁家兄弟共有財產。鑒于丁學淼未經共有人同意擅自出賣共有房產和買方不知情等情況,1979年一審調解時雙方就買賣關系部分有效達成的協議并無不當。該調解在程序上是有不妥之處,但根據該案的具體情況和當時的法律政策,以維持原調解處理為宜。請認真做好申訴人的息訴工作,并將有關情況及處理結果通報省檢察院,爭取他們的支持。以上意見供參考。
附:
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蘇水香訴丁學淼房屋買賣糾紛
申訴案件的請示報告》
(閩法告民申字〔1989〕025號)
最高人民法院:
我院立案復查的蘇水香與丁學淼房屋買賣糾紛申訴案,因我們與省檢察院對該案認識尚不一致,且在適用法律政策上沒有把握,現請示如下:
(一)案件的基本事實和原審情況:
申訴人(原審原告):蘇水香,女,36歲,漢族,古田縣人,職工,住泰寧縣水電局宿舍。
被申訴人(原審被告):丁學淼,又名丁漢儀,男,58歲,漢族,古田縣人,退休干部,住古田縣躍進路東5弄10號。
原審第三人:丁學梅,又名丁玉如,男,80歲,漢族,古田縣人,住古田縣新城鎮和平路1弄30號。
訟爭屋座落古田縣新城鎮勝利街和平路1弄31號,為磚木結構的3間平房。
丁學淼與丁學梅系同胞兄弟,其父丁麻九(又名丁云青,1959年死亡)解放前在古田縣舊城租賃一間店屋開京果店,購買一座平房居住,又在平房后面建一座四扇樓房和一座酒庫。土改時,丁麻九被評為地主,其居住的樓房右邊一半和平房右邊一半被人民政府沒收。1951年丁麻九將租來的店鋪交給長子丁學梅經營,酒庫交次子丁學淼經營管理,房屋沒有分割,并說明父親丁麻九由丁學梅贍養,繼母李月英由丁學淼贍養。1952年,古田縣發洪水,平房倒塌,丁家利用該房部分舊料在原平房左邊地基上重建二層木瓦結構的樓房共4間,建房后曾租給鄭新建做客店,房租由丁麻九的妻子李月英收取。丁學森于1952年至1954年外出讀書,酒庫由丁麻九代為經營。1958年,古田縣建水庫舊城為庫區,人民政府將丁麻九的兩座樓房、一座酒庫丈量、登記、評級,其中新棱房四間計66.76平方米,評等級為三中,3舊樓房6間計68.38平方米,評等級為“二下”;另有廳30.71平方米,酒庫120.19平方米,總共面積為286.04平方米。該房全部以丁麻九的戶頭入冊。移至新城后,分配給勝利街和平路一弄46號平房六間,產權人仍為丁麻九。每間面積為10.5平方米,每間估價252元,共計1512元。1962年縣移民辦按“六二”方案將舊城286.04平方米的房屋估價5282.20元。經結算,應再補3742.20元,扣除集體維修房屋費567元,余款3203,20元,于1982年發還給產權人丁麻九。該款經丁學梅與丁學淼商量后,丁學梅、丁學淼各分得1301,60元,丁學梅的兒子丁壽長因有照料李月英,也分得600元。。
移至新城房屋后,丁麻九夫婦居住訟爭的3間里,丁學梅一家另立戶口居住另外3間,丁學淼居住其岳母家。移民后第2年(1959年),丁麻九去世,訟爭屋3間由李月英居住,丁學淼女兒從鄉下來時,也住這里。李月英每月由丁學淼付給生活費自行生活。1972年9月,李月英故去,丁學梅(當時在服刑)的妻子和丁學淼將繼母遺下的衣物、用品作了處分。訟爭屋則先由丁學淼鎖著。2個月后出租給蘇水香與黃瑞瓜母女居住,租金由丁學淼收取。1974年2月,丁學淼將這3間房屋出賣給蘇水香,蘇水香與丁學淼訂立了《讓售房間約字》,由丁學淼的女婿周萬回作中人,李松年代筆。約字內容:“我承祖業有平房陸間,址勝利街和平路1弄23號,我兄弟2人各3間,靠新豐方向一邊的3間是我的,因我與兄丁玉如長期不睦,際此情況,我或我的后代與他們同居,看來有許多不便之處,故將此3間房間(2間住房1間廚房)賣給本街蘇水香永遠為業,得價為600元,該款由我親收,另行再買。”蘇水香當場付300元,其余款以戒指、項鏈、手表、衣物等作抵押,一年內付清了款。并收回
抵押物。黃瑞瓜自承租該房起,均在這3間房屋居住。據丁學梅和丁學淼稱,丁學梅得知賣房后就向丁學淼提出異議。1974年10月1日,兩兄弟在妹夫林秀禎等人主持下,訂立了“立分房屋合同字”,合同內容:梅(丁學梅)在生父厝屋前面蓋了店屋一座,樓上樓下共計4間,以為梅經業生活,后來為了建設水庫遷城,就將梅的店屋測量面積平方米合并于梅的先父丁麻九戶內……但4、5、6號3間,歸還梅的店屋額下,是梅居住,更有1、2、3號3間是先父、繼母居住……先父所遺的1、2、3號3間房產,是梅兄弟共有……將3號1間給予梅,2號1間給與淼,更剩1號1間,以留梅兄弟公共。1975年2月,因黃瑞瓜不讓丁學梅從她廚房通行,雙方產生糾紛。從此丁學梅開始向黃瑞瓜討房,黃不還房。經居委會與鎮革委會多次調解未成。1975年3月12日,城關鎮革委會將此案報請縣法院處理。古田縣法院進行了多次案外調解未成。1978年4月23日又召集丁學淼和丁壽長進行調解,雙方達成了(78)古法民字第39號調解協議:(1)丁學淼同意退出一間半房屋還其兄丁學梅,(2)丁學淼多賣給黃瑞瓜的一間半房屋,丁學淼愿意向買主黃瑞瓜贖回歸還丁學梅。調解沒通知蘇水香和黃瑞瓜參加。調解后不久,黃瑞瓜和丁壽長又發生沖突,丁壽長打了黃瑞瓜,黃瑞瓜帶人砸了丁壽長家。1978年11月,縣法院和鎮公安派出所、居委會到黃瑞瓜家
強制執行(78)古法民字第39號調解協議。黃瑞瓜不在家,縣法院封了黃瑞瓜的廚房。1979年元月份,黃瑞瓜從外地回來,縣法院又和鎮公安派出所、居委會到黃瑞瓜家將其廚房門鎖砸開,將東西強行搬出,從此該房歸還給丁學梅。執行后,縣法院還用宣傳車到13個公社宣傳反革命家屬黃瑞瓜強買房屋。1979年2月3日,縣法院通知在太寧縣工作的蘇水香回到古田縣,縣法院分別對蘇水香、丁學淼、丁學梅進行談話,做了筆錄,并叫3人分別寫保證書。蘇水香的丈夫林家彬寫了一張保證書,內容是:“原有丁學淼賣我3間房屋,由于丁學淼兄弟相爭,經丁學淼與我商量,我同意退出1間,丁學淼同意2間房屋繼續賣我,我也同意繼續買此2間,并要求法院辦個永久手續,以后永不后悔。”由蘇水香在保證書上印上指模。縣法院根據丁學梅、丁學淼、蘇水香3方意志的表示制作了(79)古法字第005號
調解書,但3方均未在協議上簽字。該調解書內容:“丁學淼愿將應得的2間房屋同意繼續賣給蘇水香。”后縣法院于2月7日將調解書寄給太寧縣池潭電站安裝隊蘇水香收,同時丁學森也將200元款寄到太寧縣池潭電站。款及調解書均由蘇水香的丈夫林家彬收下:林家彬在送達證上簽了字,后蘇水香將200元款寄給了
寧德中院(確切寄款日期已無法查證),并向寧德中院提出申訴。中院于1982年11月將款及申訴信轉給縣法院。并將此情況書面通知蘇水香。這之后蘇水香不斷向省、地、縣法院及中央、省委、省政府、報社等部門申訴,黃瑞瓜不斷上訪。1987年,縣法院重新立案審理,于1987年4月1日以(87)古法民字第10號
民事判決書判決:一、座落勝利街和平路1弄30號至31號平房6間,3間房屋屬于丁學梅個人所有,另3間屬丁學梅與丁學淼共有;二、丁學淼應
繼承的一間半除一間賣給蘇水香外,另外半間應優先賣給丁學梅;三、丁學梅應退還蘇水香原賣房款200元。判決后,蘇水香不服,
上訴于寧德地區中級人民法院。寧德中院認為。原審人民法院未按審判監督程序,對已發生法律效力的調解書未作認定,以一審程序進行審理,違反法定程序。于1987年9月23日以〔1987〕寧法民裁字第106號裁決:撤銷古田縣人民法院〔1987〕古法民字第10號判決,發回古田縣人民法院重審。古田縣人民法院于1988年5月17日以(88)古法民字第014號判決書進行判決:駁回申訴,維持(79)古法民字第005號調解書。蘇水香不服,又上訴于寧德中院、中院認為:訟爭3間房屋原系丁學梅和丁學淼共同繼承的共有財產,丁學淼在房屋產權有爭議的情況下未經共有人丁學梅同意擅自出賣共有房屋是錯誤的,其買賣關系無故。1979年當事人經法院調解自愿達成的協議不違反法律政策,且已實際履行,應予維護;上訴人所提訟爭房屋屬丁學淼所有及1979年法院調解系強迫不實。于1988年9月20日以〔1988〕寧地法民上字第117號民事判決書判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判決后蘇水香又提出申訴。其申訴理由:1.舊城106號、108號房屋產權均屬丁麻九所有,丁學梅沒在舊城單獨蓋房子。2.新城6間房子,丁學梅、丁學淼兄弟已各分3間。3.1979年調解不合法,是強迫調解,是先強制執行后調解。4.調解之前已執行,不存在自愿履行的問題。經我院查閱原審案卷及調查認為:訟爭屋系丁學梅與丁學淼共有財產:1979年2月3日調解協議是蘇水香自愿辦的手續,并已送達和履行,據此于1989年9月7日以閩法告民申字〔1989〕第005號通知駁回了蘇水香的無理申訴。蘇水香仍不服,黃瑞瓜繼續到省檢察院等部門申訴。
(二)省檢察院對該案的看法
省檢察院接到蘇水香與黃瑞瓜的申訴后,向我院借閱了全部卷宗,并于1989年11月29日和1990年5月3日兩次發函給我院,建議對該案提起再審。省檢察院在函中提出:
一、1978年丁壽長訴丁學淼“盜賣”房屋一案的調解,丁壽長不是
合法的當事人,該調解協議不合法:接著執行完畢后,原審法院對蘇水香與丁學淼房屋糾紛再作“背靠背”調解,先執行后調解,調解書未直接送達蘇水香本人,該調解無效。同時原審法院把申訴案件作為起訴受理并按一審程序審理,違反了訴訟程序。
二、新城安置的六間平房應認定為丁麻九遺產,而丁學梅以在舊城自建有房屋為借口,要獨占6間中的3間,另3間才是祖上遺產的論斷是違背客觀事實的,一審、
二審均在這個指導思想下審理本案,從而導致了認定事實上的錯誤和處理上的不公。
三、丁學梅與丁學森事實上已分家析產,主要依據有:
1.丁家兄弟早在1951年丁麻九健在時已分家,學梅分得京果店,學淼分得酒庫,丁麻九夫婦分別由兄弟2人贍養,丁學梅與丁學淼也分開居住。
2.移居新城所分配的6間平房丁家兄弟各分3間。
3.繼母死后丁家兄弟將繼母遺下的衣物等又作了一次分割。
4.1972年初,丁學森將屬自己份額的3間房屋出租給黃瑞瓜居住,1974年2月又將該屋賣給蘇水香,并在賣契中寫明“祖業有6間平房,我兄弟2人各3間,靠新豐方向一邊的3間是我的,因我與兄丁學梅長期不和,我們后代與他同居有許多不便,故將3間房屋賣給蘇水香永遠為業。”
5.專門對古田縣城關鎮勝利街居委會搞了一個民間分家析產專項調查,有“父母指定型”和“鬮書”型兩種,丁家屬“父母指定型”。
6.移民房屋補償費底冊也是按兄弟2人平均領取。
(三)我院審委會討論情況
我院審委會接到省檢察院的兩次函后,干1990年3月7日和7月10日兩次對該案進行了認真討論,一致認為1979年(79)古法字第005號調解書應予維持,理由是:
一、1979年調解協議雖然在程序上存在著問題,但該調解是在《
民事訴訟法》公布之前進行的,雙方當事人分別寫了保證書,調解書是根據保證書內容形成的,說明該調解書是雙方一致意思的表示,而且送達時蘇水香當時并沒提出異議,事隔2年之后才申訴,不能說她當時不同意調解,從法律上說該調解書亦已生效。此外,該調解在內容上是部分買賣有效,也符合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法律政策的意見》的精神。
二、新城安置的六間平房均是丁麻九夫婦的遺產,有移民底冊和產權證為證,丁麻九夫婦死后,這6間平房自應由丁家兄弟倆共同繼承,為丁家兄弟共同財產。
三、省檢察院在認定新城六間平房為丁麻九遺產的同時,又提出了用以證明丁家兄弟事實上已析產的六條顯然是自相矛盾的。其事實應為:
1.丁麻九1951年曾將京果店(店房系租賃的)交丁學梅經營,酒庫交給丁學淼管理,至于兩座住房則沒有分。由于丁學淼大部時間在外讀書,酒庫由丁麻九代管,直到1958年移民,房產底冊上舊城全部房產的業主仍為丁麻九。
2.新城六間房屋產權證業主至訟爭屋出賣時仍為丁麻九,將丁家兄弟各居住使用3間作為已析產依據是不充分的。
3.不能以丁家兄弟對繼母所遺衣物等分割,從而推斷房屋已經析產。
4.丁學淼在賣房字約中稱“祖業有平房六間,我兄弟2人各3間,靠新豐方向一邊的3間是我的”僅是學淼單方表示,并未得到學梅認可。事實上,在賣房不久學梅就提出了異議。
5.民間析產不一定都有鬮書,但不能因為該案沒有鬮書就推定為系“父母指定型”析產,況且既然是遺產怎么又出現“父母指定”?
6.舊城房屋補貼費是丁學梅兒子丁壽長因有照顧祖母李月英先分600元,后學梅、學淼各分得1301.60元。如果說是兄弟二人平分,丁學梅應分數額為1601.60元,丁壽長替丁學淼照顧了李月英,應從學淼名下扣除600元,但事實不是這樣。此外,省檢在院“建議”中引用《民法通則》第58條第3、4項關于欺詐、脅迫、惡意串通,第59條關于重大誤解、顯失公平等均與本案事實難以聯系。
綜上所述,審判委員會認為:(一)新城六間房屋屬丁麻九夫婦遺產,應由丁家兄弟共同繼承,在未析產前應為雙方共同共有財產。(二)丁學淼未經共有人同意私自出賣共有財產,應認定買賣關系無效。考慮到買方不知情,原審按部分有效處理,符合1979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事法律政策的意見》之規定。因此,1979年(79)古法字第005號調解書應予維持。
當否,請批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