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同時符合下列條件,才能準予引渡:(一)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二)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
對于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準予引渡。
「釋義」? 本條是關于準予引渡條件的規定。
一國向另一國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國的有關部門,包括司法機關,主要根據本國法律和所簽訂并批準的有關條約關于引渡條件的規定對引渡請求進行審查。對于符合引渡條件的,一般情況下應準予引渡;對于不符合引渡條件的,則拒絕引渡。在訂有引渡條約的國家之間,引渡條件是引渡條約的一項重要內容。此外,各國的引渡法也都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的規定。我國引渡法除了在總則第三條中規定“引渡合作,不得損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權、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外,第二章第二節還專門對引渡條件作了具體規定。人民法院和有關機關在辦理引渡案件時,要對請求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是否符合引渡法和引渡條約關于引渡條件等規定進行審查并作出符合引渡條件的裁定或者不引渡的裁定。
本法第二章第二節參考了我國已與部分國家簽訂的引渡條約中的規定和國際上通行的做法,結合我國的國情和法律原則,從兩個方面對引渡條件作了規定。一是規定了準予引渡的條件;二是具體列舉了一些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這些規定,既體現了國家主權原則,適應國際斗爭的需要,同時也有利于保護被請求引渡人的合法權益。我國有關部門在辦理引渡案件時,決定準予引渡的犯罪必須符合本法第七條規定的準予引渡的條件,同時不得有本法第八條規定的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對于具有本法第九條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的,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是否準予引渡。
根據本條規定,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必須符合一定的條件,即準予引渡的條件,才能準予引渡。本條對準予引渡的條件共規定了以下兩項內容:(一)"雙重犯罪“條件,也稱為”雙重犯罪原則“,是指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而不能是僅依照一國法律構成犯罪。這是引渡合作的一項重要前提條件。規定”雙重犯罪的原則“,主要是考慮對于依照我國法律也構成犯罪的,我國才可向外國移交被請求引渡人。這一規定,反映了國家之間的司法主權平等關系,同時體現了引渡合作的法制原則。外國向我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對于我國而言,有時我國具有管轄權,但大部分情況下我國沒有管轄權。因此,這里所說的”雙重犯罪“,并不要求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事實上構成觸犯我國刑法的犯罪,而是指如果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發生在我國,依據我國刑法構成犯罪。比如一個A國公民在B國殺害了一名B國公民后逃到我國,A國和B國都可能向我國提出引渡該人的請求,而我國對該犯罪行為沒有刑事管轄權。但如果同樣的行為發生在我國境內,很顯然這種行為依照我國刑法是構成犯罪的。這種情況就屬于符合”雙重犯罪“原則。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某一犯罪是否構成雙重犯罪時,不受請求國和被請求國法律是否將構成犯罪的行為歸入同一犯罪種類或者使用同一罪名的影響。比如因疏忽大意或者過于自信而造成他人死亡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為過失殺人罪,而法國刑法則稱為非故意殺人罪;夜間潛入私人住宅盜竊物品的行為,我國刑法規定為盜竊罪,而英國刑法則稱為夜盜罪。這些情況都不影響構成”雙重犯罪“。
(二)刑期標準,是指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在提出引渡請求時,被請求引渡人尚未服完的刑期至少為六個月。規定這一標準的主要理由是,引渡作為一種國際司法合作,涉及到至少兩個國家的若干主管機關的工作以及一些比較復雜的程序,不僅需要花費相當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需要經過一定的時間。對于刑期太短的案件,經過復雜的程序進行引渡,實際意義不大;甚至可能會出現被請求引渡人在引渡過程中被采取強制措施的時間超過可能對其判處的刑罰或者實際服刑的期限。為此,各國在規定引渡條件時,一般都規定一定的刑期標準。在引渡實踐中,對于達不到刑期標準的犯罪,是不進行引渡合作的。根據引渡目的的不同,引渡區分為兩種,一種是為了對被請求引渡人提起刑事訴訟而進行的,另一種是為了對被請求引渡人執行已判處的刑罰而進行的。本條根據這兩種情況分別規定了刑期標準。對于為了提起刑事訴訟而請求引渡的,在確定是否符合刑期標準時,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請求國雙方的法律,只有依照雙方法律都符合刑期標準,即“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的,才能準予引渡。需要注意的是,這里所說的“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其他更重的刑罰”,是指根據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的犯罪性質、情節或者后果可能被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根據本法第十一條和第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國向我國提出引渡請求時,在請求書中應當載明犯罪事實,包括犯罪的時間、地點、行為、結果等。同時,還應當提供必要的犯罪證據或者證據材料。在實踐中,對于我國刑法對某種犯罪規定的最低刑輕于一年有期徒刑的,人民法院在審查引渡請求時,要依照我國刑法的規定,根據請求國提供的犯罪事實及有關的犯罪證據或者證據材料對引渡請求所指的行為可能判處的刑罰作出判斷。根據本法第十二條的規定,請求國向我國提出引渡請求時,對于為了執行刑罰而請求引渡的,應當附有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或者裁定書的副本,對于已經執行部分刑罰的,還應當附有已經執行刑期的證明。根據上述材料,不論被請求引渡人是否已被實際執行刑罰,只要在提出引渡請求時尚未服完的刑期為六個月以上,就符合本條規定的刑期標準。
根據本條第一款的規定,“雙重犯罪”條件和刑期標準兩項條件必須同時符合,才能準予引渡。如果引渡請求只具備一項條件或者兩項條件都不具備,則不得準予引渡。同時本條第二款規定了一種例外情況,即對于引渡請求涉及多種犯罪的,對于引渡請求中符合前款第一項規定的多種犯罪,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前款第二項的規定,就可以對上述各種犯罪準予引渡。也就是說,當一項引渡請求涉及數項犯罪時,并不要求所有的犯罪都必須符合刑期標準,只要其中有一種犯罪符合刑期標準,對于其他不符合刑期標準的輕微犯罪也可以準予引渡。比如某人因犯殺人罪和盜竊罪被請求引渡,這兩項犯罪依照我國和請求國法律均構成犯罪,其中殺人罪依照我國刑法和請求國法律均可判處一年以上有期徒刑,而盜竊罪根據其犯罪情節,依照請求國法律只可能被判處六個月以下有期徒刑。在這種情況下,雖然盜竊罪不符合刑期標準,但可以對殺人罪和盜竊罪決定同時準予引渡。這樣規定主要是考慮,規定刑期標準是因為對輕微犯罪進行復雜的引渡程序沒有意義,但如果引渡請求中涉及符合刑期標準的比較嚴重的犯罪,在決定對該犯罪準予引渡的同時,對于其他輕微的犯罪附帶性地準予引渡,有利于打擊犯罪,也不會造成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
第八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二)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三)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四)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五)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于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七)被請求引渡人在請求國曾經遭受或者可能遭受酷刑或者其他殘忍、不人道或者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者處罰的;(八)請求國根據缺席判決提出引渡請求的。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
「釋義」? 本條是關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的規定。
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和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規定拒絕引渡的情形,主要體現了國家的主權原則、政治主張和人道主義等。本條是關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的規定。根據本條的規定,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具有本條規定的情形之一的,應當拒絕引渡。也就是說,凡具有本條規定的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之一的,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得引渡。因此,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有時也被稱為“絕對不引渡”的條件或者“拒絕引渡的強制性理由”。
根據本條規定,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包括以下八項情形:(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被請求引渡人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被稱為“本國國民不引渡”原則。規定不引渡中國公民,即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主要基于兩點考慮:一是為了更有利于維護我國刑法規定的屬人管轄權。我國刑法規定了對我國公民犯罪的屬人管轄權,即使我國公民的犯罪行為是在國外實施的,只要犯的是我國刑法規定的犯罪,我國司法機關就擁有刑事管轄權。二是出于保護我國公民的考慮。由我國司法機關行使刑事管轄權,就可以使在我國領域外犯罪的我國公民不在外國接受審判,也不會在外國的監獄中服刑,更有利于罪犯的改造。在適用這一規定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確定被請求引渡人是否屬于我國公民,要根據我國的有關法律,包括《憲法》、《國籍法》等進行審查。只要依照我國法律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就屬于我國公民;二是對于經審查被請求引渡人屬于我國公民的,不論引渡請求是否符合本法和引渡條約規定的引渡條件,也不論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是否觸犯了我國刑法,我國是否有管轄權,都必須拒絕引渡。應當注意的是,在引渡法制定前,我國與有些國家簽訂的雙邊引渡條約中,有的未將本國國民作為絕對不引渡的條件,而是作為相對不引渡的條件,如《中泰引渡條約》第五條關于“締約雙方有權拒絕引渡本國國民”的規定。在辦理與泰國之間的引渡案件時,本國國民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而是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
(二)在收到引渡請求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有利于維護我國司法主權的權威性以及保護被請求引渡人的正當權利。這里所說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司法機關”,包括我國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公安機關、國家安全機關等依照刑事訴訟法辦理刑事案件的有關機關。“生效判決”,是指已經發生了法律效力的有罪、無罪和免予處罰的判決。“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是指公安機關偵查終結后撤銷案件和人民檢察院經審查決定不起訴等決定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情況。在審查我國司法機關是否已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時,要注意有一項時間上的限制,即“在收到引渡請求時”。只有在外交部收到請求國的引渡請求時,我國司法機關已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的,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對于在收到引渡請求時,我國司法機關正在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進行刑事訴訟,包括已作出有關判決但判決尚未生效的,都不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而是屬于本法第九條第(一)項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
(三)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或者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應當拒絕引渡。本項共包括兩方面內容:一是“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被稱為“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政治犯罪”是引渡法的一個特有概念,是一個法律上的概念,不涉及一國是否存在所謂“政治犯”的問題。當今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法律均無關于“政治犯”的規定,也不承認本國有“政治犯”的存在,但這些國家的引渡法幾乎都規定了“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并采用了“政治犯罪”的措辭。我國經全國人大常委會批準對外締結的引渡條約中,也已經采用過“政治犯罪”或者“政治性質的犯罪”的措辭?!罢畏缸锊灰伞痹瓌t已有較長的歷史,幾乎與近現代引渡制度同時產生。世界上第一部引渡法,即1833年制定的《比利時引渡法》,就規定了“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各國廣泛采用“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的主要原因是,一方面,各國愿意在打擊普通刑事犯罪方面開展引渡合作,另一方面,各國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不同,對于涉及他國的政治性質的犯罪,一般不愿提供引渡合作。從各國實踐看,即使是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基本相同的國家,出于國家利益和外交關系方面的考慮,一般也遵守“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如1978年一名叫Doherty的北愛爾蘭共和軍成員在殺害英國安全部隊成員后逃往美國,英國向美國提出引渡Doherty的請求,美國就以“政治犯罪不引渡”原則為由拒絕引渡??紤]到以上因素,本條明確規定,對于“因政治犯罪而請求引渡的”,應當拒絕引渡。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給予被請求引渡人受庇護權利的”,應當拒絕引渡。這里所規定的“受庇護權利”,是指我國給予因為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的受庇護的權利,包括在我國居留和不被驅逐、遣返或者引渡的權利。我國憲法第三十二條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因為政治原因要求避難的外國人,可以給予受庇護的權利?!睂τ谝呀洬@得我國給予受庇護權的被請求引渡人,不論是因為什么犯罪而被請求引渡,都應當一律拒絕引渡。
(四)被請求引渡人可能因其種族、宗教、國籍、性別、政治見解或者身份等方面的原因而被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由于上述原因受到不公正待遇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也是在國際上得到普遍接受的引渡制度的一項內容,是針對犯有普通罪行的人的一項保護制度,目的是為了防止被指控或者被判決犯有普通罪行的人在請求國受到迫害或者不公正的待遇。這里所說的“提起刑事訴訟或者執行刑罰”,包括針對任何犯罪的刑事訴訟和刑罰,比如被請求引渡人因為搶劫罪被請求引渡,但由于被請求引渡人的種族或者政治見解等原因,被請求引渡人在司法程序中可能受到不公正待遇的,就應當拒絕引渡。
?。ㄎ澹└鶕腥A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純屬軍事犯罪的,應當拒絕引渡。“軍事犯罪不引渡”也屬于國際上的通行做法。國際刑事司法合作將軍事犯罪排除在外,主要是因為軍事犯罪不是普通犯罪,它違反的某一國家法律規定的軍事義務,侵犯的只是該國的軍事利益,這種利益具有鮮明的政治性。如果在這種僅涉及侵犯一國軍事利益的犯罪方面進行司法合作,無異于是一種軍事上的合作,遠遠超出了刑事司法合作的范疇。因此,各國一般都將軍事犯罪作為拒絕引渡的條件。在適用本項規定時,應當注意以下兩個方面:一是在判斷是否純屬軍事犯罪時,既要考慮我國法律的有關規定,也要考慮請求國法律的有關規定。在我國法律和請求國法律中,即使一國將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規定為軍事犯罪,而不構成普通犯罪,另一國則將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規定為普通犯罪,而不構成軍事犯罪,也應當拒絕引渡。二是這里所說的“純屬軍事犯罪”,是指依照我國法律或者請求國法律,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僅構成軍事犯罪,而不構成其他犯罪。比如戰時自傷罪、戰時臨陣脫逃罪等,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中規定的犯罪,但戰時自傷和戰時臨陣脫逃的行為依照我國刑法不構成其他犯罪,這兩種行為就屬于“純屬軍事犯罪”的情況。再比如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虐待俘虜罪,既屬于我國刑法分則第十章“軍人違反職責罪”中規定的犯罪,同時依照我國刑法還可能構成故意泄露國家秘密罪、殺人罪、傷害罪、搶劫罪、侮辱罪等,因此,不能作為本項所規定的純屬軍事犯罪。盡管在司法實踐中,對這種情況在處理時依照特別規定優于一般規定和對法條競合的犯罪從一重處罰的原則,一般只按照故意泄露軍事秘密罪、戰時殘害居民、掠奪居民財物罪、虐待俘虜罪追究刑事責任,而不實行數罪并罰。但不能因此將這幾種行為視為“純屬軍事犯罪”的情況,作為應當拒絕引渡的犯罪。
?。└鶕腥A人民共和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在收到引渡請求時,由于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或者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等原因,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主要體現了對司法主權的尊重和對被請求引渡人的權利的保護。對于依照我國或者請求國法律,存在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的,如果將被請求引渡人引渡給請求國,顯然是不合適的,也是對被請求引渡人利益的侵害。在實踐中,如果依照請求國法律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請求國一般不會提出引渡請求,因為即使提出并成功引渡,也實際上無法追究被引渡人的刑事責任。因此,在適用這一規定時,主要是審查依照我國刑法是否有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本項規定共列舉了兩種不應當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的情形,即“犯罪已過追訴時效期限”和“被請求引渡人已被赦免”。在審查犯罪是否已過追訴時效期限時,主要依照我國刑法總則第八節“時效”的規定進行。這里所說的“赦免”,在我國表現為特赦制度。根據《憲法》第六十七條第十七項和第八十條的規定,特赦由全國人大常委會決定,并由國家主席發布特赦令。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實施的犯罪我國具有管轄權,并根據我國的特赦令被免除刑事追訴,則應當拒絕引渡。
?。ㄆ撸┍徽埱笠扇嗽谡埱髧浽馐芑蛘呖赡茉馐芸嵝袒蛘咂渌麣埲獭⒉蝗说阑蛘哂腥枞烁竦拇龌蛘咛幜P的,應當拒絕引渡。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一貫堅持的人道主義精神,也是依照我國政府于1986年12月12日簽署的,于1988年11月3日對我國生效的《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酷刑公約》應當承擔的國際義務。該《公約》第三條規定:“1?如有充分理由相信任何人在另一國家將有遭受酷刑的危險時,任何締約國不得將該人驅逐、推回或引渡至該國。2?為了確定是否有這樣的根據,有關當局應該考慮到所有有關的因素,包括在適當情況下,考慮在有關國家內是否存在一貫嚴重、公然、大規模地侵犯人權的情況?!标P于“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的定義,我國在《刑法》、《刑事訴訟法》、《監獄法》、《法官法》、《檢察官法》、《人民警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中,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和大量的具體性的規定,同時,對這些禁止性行為還有具體規定。此外,在適用本項規定時,除依照我國法律對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進行認定外,還可以參照《禁止酷刑和其他殘忍、不人道或有辱人格的待遇或處罰酷刑公約》中的有關規定。
?。ò耍┱埱髧鶕毕袥Q提出引渡請求的,應當拒絕引渡。但請求國承諾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機會的除外。刑事訴訟中的缺席判決,是指在被告人未出席法庭和有關的庭審活動的情況下進行審判作出的有罪判決??紤]到缺席審判使被告人喪失或者在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其行使辯護權和其他訴訟權利的機會,我國《刑事訴訟法》規定不允許進行缺席審判,因此,我國不承認外國在缺席審判中作出的判決,同時,也不允許根據請求國的缺席判決決定引渡。但本項規定包含了一種例外情況,即如果請求國作出承諾,保證在引渡后對被請求引渡人給予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的機會,就可以同意引渡。因為在這種情況下,被請求引渡人被給予了在其出庭的情況下進行重新審判的機會,如果被請求引渡人不放棄該機會,則實際上原來的缺席判決的效力就被否定,而重新開始審判程序,被請求引渡人的訴訟權利就得到了保障。
第九條? 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的引渡請求,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拒絕引渡:(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轄權,并且對被請求引渡人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或者準備提起刑事訴訟的;(二)由于被請求引渡人的年齡、健康等原因,根據人道主義原則不宜引渡的。
「釋義」? 本條是關于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的規定。
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是指當外國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提出引渡請求時,我國的有關部門可以根據情況決定拒絕引渡或者準予引渡。規定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既體現了我國的法律精神,也體現了一定的靈活性,同時也符合國際慣例。
本條共規定了兩種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轄權,并且對被請求引渡人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或者準備提起刑事訴訟的,可以拒絕引渡。這一規定體現了我國的司法主權原則,同時考慮了開展國際司法合作,有效地打擊犯罪的需要。這里所說的“具有刑事管轄權”,是指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觸犯了我國刑法,依照我國刑法的有關規定我國司法機關對該犯罪具有管轄權。“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是指我國司法機關對引渡請求所指的我國有管轄權的犯罪正在進行偵查、審查起訴或者審判,包括已經作出判決但判決尚未生效的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我國司法機關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了生效判決,不論是否已開始執行刑罰,或者我國司法機關已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終止了刑事訴訟程序,如作出撤銷案件、不起訴決定的,均不屬于本條所指的“正在進行刑事訴訟”的情況。對于我國司法機關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已經作出生效判決或者已經終止刑事訴訟程序的,應當依照本法第八條第(二)項的規定拒絕引渡?!皽蕚溥M行刑事訴訟”,既包括在外國提出引渡請求前,我國已經發現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的有關情況或者線索,雖尚未立案偵查,但準備追究刑事責任的情況,也包括外國提出引渡請求后,我國司法機關認為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雖然我國司法機關事先并未發現,但對該犯罪我國具有刑事管轄權,同時認為應當由我國司法機關追究其刑事責任的情況??紤]到對于本項規定的情形,我國和請求國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都具有管轄權,有時由請求國對該犯罪追究刑事責任可以有利于打擊犯罪、預防犯罪和更有效地改造罪犯,因此,本條將這種情形規定為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在適用本項規定時,應當注意以下幾點:(1)本項所規定的情形實際上只包括被請求引渡人不屬于我國公民的情況。如果被請求引渡人屬于我國公民,根據本法第八條第(一)項的規定,屬于應當拒絕引渡的情形,而不屬于本條規定的可以拒絕引渡的情形,我國的有關部門應當一律決定拒絕引渡;(2)在我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轄權,并且對被請求引渡人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或者準備提起刑事訴訟的情況下,在決定是否拒絕引渡時,主要考慮兩方面因素:一是是否更有利于追究犯罪,改造罪犯。比如犯罪地點、被請求引渡人的國籍國都是請求國,犯罪證據也主要在請求國,一般來講,由請求國追究被請求引渡人的刑事責任可能更有利于追究犯罪,改造罪犯,在這種情況下,就可以考慮決定引渡;二是要考慮請求國與我國一貫的引渡實踐情況和兩國關系。(3)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對于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具有刑事管轄權,并且對被請求引渡人正在進行刑事訴訟或者準備提起刑事訴訟的情況下,如果決定拒絕引渡,由我國司法機關對被請求引渡人繼續進行刑事訴訟或者提起刑事訴訟,在通知請求國拒絕引渡決定時,可以根據引渡條約或者國際慣例向請求國提出移送有關犯罪證據的要求,并向請求國通知我國對被請求引渡人進行刑事訴訟的結果情況;如果決定引渡,我國司法機關實際上就是放棄了對引渡請求所指的犯罪的刑事管轄權,應當終止該刑事訴訟或者不提起刑事訴訟。
(二)由于被請求引渡人的年齡、健康等原因,根據人道主義原則不宜引渡的,可以拒絕引渡。這一規定主要體現了我國一貫的人道主義主張。這里所說的“年齡”原因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被請求引渡人屬于未成年人的情況,二是被請求引渡人過于年邁的情況。被請求引渡人屬于未成年人時,首先要審查其年齡是否達到我國和請求國法律規定的刑事責任年齡,對于未滿刑事責任年齡的,根據本法第七條規定的雙重犯罪原則,應當拒絕引渡。因此,可以根據本項規定拒絕引渡的未成年人是指雖滿刑事責任年齡,但未滿十八周歲的未成年人。這里所說的“健康”原因,主要是指被請求引渡人患有嚴重疾病,不適宜接受審判、服刑或者執行引渡的情況。除了本項列舉的“年齡”、“健康”原因外,根據人道主義原則,還可以考慮涉及其他方面的一些情況,如被請求引渡人正在懷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的嬰兒等。對于具有本項規定的年齡、健康等原因,根據人道主義原則不宜引渡的情況,本條規定給予我國有關部門一定的裁量權,我國有關部門在審查時,主要應對被請求引渡人犯罪的嚴重程度與對該人的人道主義照顧加以綜合權衡,比較孰輕孰重,以作出最為有理有利的決定。需要指出的是,這里所說的“健康”原因,不限于引渡請求提出時被請求引渡人的健康狀況,而是包括引渡請求審查的整個過程。有關部門在對是否引渡作出最終決定時,也要考慮被請求引渡人的健康狀況。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任免的名單(2009年12月26日)
2009-12-26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萬國郵政聯盟組織法第七附加議定書》的決定
2008-08-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鄉級人民代表大會代表選舉時間的決定
1995-06-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尼日利亞聯邦共和國政府領事協定》的決定
2003-0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拍賣法》的決定(2004)
2004-08-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跨國收養方面保護兒童及合作公約》的決定
2005-04-27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
2003-06-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國和俄羅斯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的決定
2001-10-27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關于修改憲法和成立憲法修改委員會的決議
1980-09-10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監督法
2006-08-27氣象設施和氣象探測環境保護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醫療機構管理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實施條例(2019修訂)
2019-10-11農藥管理條例(2017修訂)
2017-03-16衛星電視廣播地面接收設施管理規定(2018修正)
2018-09-18融資擔保公司監督管理條例
2017-08-21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實施條例
2017-05-28直銷管理條例
2005-08-10國務院關于改革藥品醫療器械審評審批制度的意見
2015-08-18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國家安全審查試行辦法
2015-04-20不動產登記暫行條例
2014-11-24醫療機構新生兒安全管理制度(試行)
2014-03-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對貫徹落實“約法三章”進一步加強督促檢查的意見
2013-11-25殘疾人教育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實施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調整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組成人員的通知
2013-06-27國務院關于地方改革完善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體制的指導意見
2013-04-10國務院關于部委管理的國家局設置的通知
2013-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