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條 【過渡安置中社會秩序的維護】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次生災害、飲用水水質、食品衛生、疫情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環境衛生整治。使用的消毒劑、清洗劑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要求,避免對土壤、水資源、環境等造成污染。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公安機關,應當加強治安管理,及時懲處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受災群眾應當在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縣、鄉(鎮)人民政府組織下,建立治安、消防聯隊,開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
條文注釋
本條是關于過渡性安置中維護社會秩序的規定。
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公共衛生和社會治安。維護社會秩序主要應當是政府的責任,但是災區的社會秩序維護有其特殊性,即政府職能也處在遭到破壞后的恢復過程中。因此,災區社會秩序的維護應當強調群眾參與。根據條例的規定,災區的縣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加強次生災害、飲用水水質、食品安全、疫情的監測和流行病學調查以及環境衛生整治。同時,對于使用的消毒劑、清洗劑應當符合環境保護要求,避免對土壤、水資源、環境造成污染。過渡性安置地點的公安機關,應當加強社會治安管理,及時懲處違法行為,維護正常社會秩序。
與政府責任相對應的是災區群眾在維護社會秩序中的責任。受災群眾應當在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縣、鄉(鎮)人民政府組織下,建立治安、消防聯防隊,開展治安、消防巡查等自防自救工作。這一規定體現了政府責任和社會責任的統一。同時,值得注意的是,承擔社會秩序責任的政府都是過渡性安置地點所在地的地方政府及有關部門。也就是說,對于過渡性安置期間的社會秩序管理實行的是屬地管理原則,人民群眾被過渡性安置在什么地方,就應當由該地方的地方人民政府和有關部門承擔社會秩序管理責任,包括組織群眾進行自防、自救。明確這一點,有利于確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責任,避免因為受災地區比較大,涉及的地方政府較多,而出現互相推諉的情況。但是無論災害發生在哪,只要是收留了安置群眾的地方政府,就要負責社會秩序維護。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油污損害民事責任保險實施辦法(2013修正)
2013-08-31道路危險貨物運輸管理規定(2013)
2013-01-23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
1990-02-2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93修正)
1993-03-29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1995修正)
1995-02-28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2006修訂)
2006-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的決定
2004-06-2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加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決議
2006-04-29中華人民共和國槍支管理法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
1979-07-0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準國務院關于華僑捐資興辦學校辦法的決議
1970-01-01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
1970-01-01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少數民族代表名額分配方案
1997-05-0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禁毒的決定
1990-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廣告法
2006-03-25艾滋病防治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志愿服務條例
2017-08-22國務院關于經營者集中申報標準的規定(2018修正)
2018-09-18奧林匹克標志保護條例(2018年修訂)
2018-06-30供電企業信息公開實施辦法
2014-03-10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 (2011修訂)
2011-01-08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法人登記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建立外國投資者并購境內企業安全審查制度的通知
2011-02-0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地溝油整治和餐廚廢棄物管理的意見
2010-07-13草原防火條例
2008-11-29環境行政復議辦法
2008-12-30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進一步加強煤礦火工品安全管理工作的通知
2008-09-05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2008-05-25大型群眾性活動安全管理條例
2007-09-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國家綜合減災“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200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