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與監督
本章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衛生行政部門對重大醫療事故進行監督的規定。
條例規定,當事人可以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爭議,本章具體規定了衛生行政部門行政處理的內容和程序。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的內容主要為:受理當事人申請、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核、應當事人的要求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
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督主要為:對重大醫療過失行為進行調查、對醫療機構報告的醫療事故進行審核并逐級報告。
第三十五條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依照本條例和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的規定,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規定。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具有監督管理的職責,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發生違法違規行為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依法給予行政處理,包括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行政處罰是由行政機關對實施違法行為的直接責任者所作的具有懲戒性的行政行為。行政處分則是由直接責任者所在的單位或上級行政機關根據有關行政法規和單位內部的行政命令對其作出的處理措施。
行政處罰有以下特征:(1)行政處罰適用于所有的公民和組織。(2)行政處罰適用于違反某種特定法律或特定行政管理法規的違法行為。(3)實施行政處罰的機關一般是法律規定的國家行政主管機關,這些行政主管機關根據地域管轄或職能管轄對違法者實施處罰。(4)行政處罰有以下幾種形式: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責令停產停業;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5)行政處罰由國家主管機關執行,也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警告、罰款、停業整頓直至吊銷《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行政處罰。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務人員,衛生行政部門可以根據情節輕重,依法給予警告、暫停6個月以上 1年以下執業活動的行政處罰;情節特別嚴重的,給予吊銷其執業證書的行政處罰。
行政處分屬于行政責任的實現方式之一,是由國家行政機關或者其他組織依照行政隸屬關系,對違法失職的國家公務員或者所屬人員所實施的懲戒措施,包括警告、記過、記大過、降級、撤職和開除。衛生行政部門應根據以下因素進行綜合判定后作出對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予以行政處分的決定:醫療事故等級、醫方責任程度等。
在與醫療管理有關的法律、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中,對衛生行政部門行政處理權限均作出了明確規定。如《執業醫師法》第五章法律責任、《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六章罰則、《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七章處罰和《護士管理辦法》第五章罰則等均規定了衛生行政部門對違法違規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規定。《執業醫師法》第三十七條規定:“醫師在執業活動中,違反本法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警告或者責令暫停6個月以上1年以下執業活動;情節嚴重的,吊銷其執業證書;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反衛生行政規章制度或者技術操作規范,造成嚴重后果的;(二)由于不負責任延誤急危患者的搶救和診治,造成嚴重后果的; (三)造成醫療責任事故的; (四)未經親自診查、調查,簽署診斷、治療、流行病學等證明文件或者有關出生、死亡等證明文件的; (五)隱匿、偽造或者擅自銷毀醫學文書及有關資料的; (六)使用未經批準使用的藥品、消毒藥劑和醫療器械的;(七)不按照規定使用麻醉藥品、醫療用毒性藥品、精神藥品和放射性藥品的; (八)未經患者或者其家屬同意,對患者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的; (九)泄露患者隱私,造成嚴重后果的;……”#p#分頁標題#e#
《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醫療機構執業,必須遵守有關法律、法規和醫療技術規范。”第三十四條規定:“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八十三條規定:“醫療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登記機關可以責令其限期改正:(—)發生重大醫療事故;(二)連續發生同類醫療事故,不采取有效防范措施; (三)連續發生原因不明的同類患者死亡事件,同時存在管理不完善因素;(四)管理混亂,有嚴重事故隱患,可能直接影響醫療安全;(五)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第三十六條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除責令醫療機構及時采取必要的醫療救治措施,防止損害后果擴大外,應當組織調查,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對不能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的,應當依照本條例的有關規定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應采取的措施和處理的方式的規定。
衛生行政部門接到醫療機構關于重大醫療過失的報告后,應立即責令醫療機構采取及時、必要的醫療救治措施,避免損害后果擴大,減輕損害后果。必要的醫療救治措施包括醫療機構為防止損害后果擴大、減輕損害采取一切積極的、有效的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和其他輔助治療措施。重大醫療過失行為在《條例》第十三條、第十四條已有規定。
衛生行政部門在接到關于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后應立即組織專人進行調查。調查人員應包括衛生行政管理人員和醫學專家,調查應本著“尊重事實,尊重科學,客觀、公正、全面”的原則進行,在對事件進行認真的調查研究,查證核實后,提出調查處理意見,力求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定性準確,責任明確”。在調查核實的基礎上,對于事實清楚、因果關系明確的重大醫療過失行為,衛生行政部門可以判定為醫療事故。對于因醫學科學的技術性、專業性和復雜性無法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或需要明確重大醫療過失行為與患者人身損害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損害程度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交由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
第三十七條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應當提出書面申請。申請書應當載明申請人的基本情況、有關事實、具體請求及理由等。
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起1年內,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
[釋義] 本條是關于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當事人提出處理申請的形式、內容和時效的規定。
根據條例規定,發生醫療事故爭議后,醫患雙方可以通過三種途徑解決爭議:醫患雙方自行協商解決、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和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本條規定的是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的情況。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內容應包括組織對醫療事故爭議的調查,判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不能判定的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組織鑒定,責令醫療機構調查核實后如實上報有關情況,為醫患雙方進行調解,確定為醫療事故時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依法予以行政處理。
當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醫患雙方當事人均可以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醫方提出申請的可以是醫療機構,也可以是相關醫務人員,患方提出申請的應為患者本人,如患者死亡的,應為死者近親屬。當事人應以書面形式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因為醫療事故行政處理是一個嚴肅的依法行政過程,關系到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必須有一個嚴謹的、科學的、客觀的、有效的形式和程序:其次,當事人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可以更準確、更詳細、更全面反映醫療過程和自己的意愿;第三,當事人以書面形式提出申請可以存檔備查,有利于妥善處理醫療事故爭議。#p#分頁標題#e#
當事人向衛生行政部門提請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申請書應當載明以下內容:
1.申請人的基本情況。 (1)申請人是患者一方,應包括患者和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年齡、民族、住址、工作單位、身份證號碼,申請人與患者關系,申請時間。(2)申請人是醫療機構,應包括醫療機構名稱、地址、《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復印件。(3)申請人是醫務人員,應包括申請人姓名、性別、年齡、工作單位、身份證號碼、專業、專業技術任職資格、具備合法執業資格的證書。
2.有關事實。申請人要在尊重事實、尊重科學的基礎上,詳細、具體地寫明事件經過,特別是與醫療事故爭議有關的診療過程要做到事實清楚,證據確鑿,有理有據。
3.具體請求。對診療過程的質疑,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對過錯方進行處理等。
4.理由。申請人要闡明具體請求的法律依據和醫學原理。
當事人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時效為 1年,從知道或應該知道其身體健康受到損害之日算起。這是根據《民法通則》的規定確定的。《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六條規定:“下列的訴訟時效期間為1年:(一)身體受到傷害要求賠償的;(二)出售質量不合格的商品未申明的;(三)延付或者拒付租金的;(四)寄存財物被丟失或者損毀的。”醫療事故爭議采用這一時效。
當事人向衛生行政部門提請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時效為1年,那么,應當從何時算起呢?《民法通則》第一百三十七條中規定:“訴訟時效期間從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是指在客觀上存在著知道的條件和可能,不管當事人實際上是否知道,均推定為知道權利受到侵害,因此,應當自此時計算訴訟時效期限。
第三十八條 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處理的,由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受理。醫療機構所在地是直轄市的,由醫療機構所在地的區、縣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受理。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接到醫療機構的報告或者當事人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7日內移送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處理:
(一)患者死亡;
(二)可能為二級以上的醫療事故;
(三)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規定的其他情形。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受理當事人提出的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權限劃分的規定。
我國《憲法》第三十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行政區域劃分如下:(一)全國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 (二)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三)縣、自治縣分為鄉、民族鄉、鎮。”“直轄市和較大的市分為區、縣。自治州分為縣、自治縣、市。”
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是在這些區域里的各級國家行政機關。
在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內設立衛生廳或衛生局,國務院設衛生部。這就是各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
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五條第一款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第六十六條規定:“各級衛生行政部門負責所轄區域內醫療機構的監督管理工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醫療管理有關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對轄區內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依法實施監督管理,并可根據管轄權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依法給予行政處理。
根據國務院《醫療機構管理條例》第四十條規定:“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行使下列監督管理職權:(一)負責醫療機構的設置審批、執業登記和校驗; (二)對醫療機構的執業活動進行檢查指導;(三)負責組織對醫療機構的評審;(四)對違反本條例的行為給予處罰。”因此,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對轄區內醫療機構的執業活動要進行監督管理,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爭議也應向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由于直轄市只有市、區(縣)兩級設置,因此,在直轄市醫療機構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時,當事人首先;向區(縣)衛生行政部門提出處理申請。#p#分頁標題#e#
發生患者死亡或可能是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的醫療事故爭議時,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向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移送。時限為自接到醫療機構關于發生醫療事故或重大醫療過失行為的報告之日或雙方當事人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7日內。之所以做出這樣的規定,是基于以下原因:
1.發生患者死亡或可能是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的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往往性質嚴重、損害程度大、情況復雜、矛盾尖銳,當地縣級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難度較大。
2.發生患者死亡或可能是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的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由于醫療過程復雜,涉及醫學專業較多,技術水平要求高;同時,由于當地醫療技術水平的局限性,移交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可能更科學、更公正。
3.對于發生患者死亡或可能為二級以上的醫療事故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由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處理,更能體現衛生行政部門在處理醫療事故爭議時的客觀性、公正性、嚴肅性,更能增加醫患雙方的信任度,更有利于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
本條規定的“移送上一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處理”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在省內,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患者死亡或可能是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時,應在7日內移送到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處理;(2)在自治區內,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患者死亡或可能為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或衛生部、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時,應在7日內移送到自治州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處理;(3)在直轄市內,縣級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接到患者死亡或可能為二級以上醫療事故或衛生都、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規定移送的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時,應在7日內移送到直轄市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處理。
第三十九條 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對符合本條例規定,予以受理,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應當自作出受理決定之日起5日內將有關材料交由負責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井書面通知申請人;對不符合本條例規定,不予受理的,應當書面通知申請人并說明理由。
當事人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有異議,申請再次鑒定的,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申請之日起7日內交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地方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進行審查和受理的規定。
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受理,是有管轄權的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依據條例提出的要求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處理的申請,依據條例規定進行審查后,認為此申請符合條例規定的條件,決定依法予以立案受理,或者認為當事人提出的要求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處理的申請不符合條例規定的條件,做出不予受理的決定。衛生行政部門決定對當事人提出的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受理就表明衛生行政部門接受了對該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處理的請求,該醫療事故爭議即進入行政處理程序。衛生行政部門需要按照條例的規定,履行相應的調查處理職責。
本條規定主要涉及以下內容:
一、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進行審查
(一)審查的時限
條例規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自收到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之日起10日內進行審查,作出是否受理的決定。”這就是說,衛生行政部門收到當事人的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并不等于衛生:行政部門已經接受了當事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處理的要求,也不意味著對該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處理的行政程序開始。在當事人將申請書送至衛生行政部門,到衛生行政部門作出受理或不受理的決定之前,該醫療事故能否進入行政處理程序,仍然處在一個不確定的狀態。但是衛生行政部門必須按照條例的規定,在接到申請書后10日內作出決定,否則就違反了條例規定的程序,當事人可以提出異議或者認為衛生行政部門接到申請不依法予以答復,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p#分頁標題#e#
(二)審查的內容
條例給予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處理申請進行審查的10天期限,醫療事故爭議是一個比較復雜的糾紛事件,需要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條件進行認真審查或調查后,對于符合條例規定的才能受理,進入實質性的行政處理程序,不符合的則不能受理。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審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1.申請處理的醫療事故爭議,是否屬于本級衛生行政部門管轄的范圍。如縣級衛生行政部門不能受理患者死亡,或者可能是二級以上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衛生行政部門不能受理本行政區域范圍以外的醫療機構發生的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
2.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醫療主體方,是否具備法定的行醫資格,對非法行醫活動引起的爭議事件衛生行政部門不能按醫療事故爭議立案受理。
3.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申請人:第一,是對患方申請人的認定。是否符合條例規定的處理申請人資格,如患者健在的申請人應當是患者本人;患者無行為能力的申請人應當是該患者的琺定代理人、監護人;患者死亡的申請人應當是死亡患者的近親屬。不具備處理申請人資格的人提出的處理申請不能受理。第二,對醫療機構申請人的認定,如果申請人是醫療機構應當出具醫療機構法定代表人簽發的申請書和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復印件,以落實是否為合法醫療機構。對申請人資格的審查可以避免糾紛,如在實踐中,有的患者愿意同醫療機構進行協商解決,其配偶又向衛生行政部門申請行政處理,可能患者父母又主張向法院起訴,為了保證行政處理的效力和效率,避免受理后患方意見不同而造成處理久拖不決,應當在受理前對患方申請人進行了解。
4.是否符合法定的申請處理時限,依據條例規定,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應當在知道或應當知道其身體受到傷害1年內提出,沒有正當理由在1年后提出的處理申請不予受理。
5.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有無明確的爭議相對方。如果當事人提出的醫療事故處理申請,不能指明與其發生爭議的相對一方主體,衛生行政部門不予受理。因為沒有明確的爭議相對方,衛生部門一是無法確定其是否具有行醫資格,二是無法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審查受理和賠償調解,三是無法進入鑒定程序。
6.是否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已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醫療事故爭議,衛生行政部門不受理當事人提出的處理申請。
二、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審查后的處理
衛生行政部門依法對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進行審查后,分別情況做出以下處理:
(一)受理申請
經審查認為處理申請符合條例規定,應當做出受理的決定,第一,對需要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療事故爭議,衛生部門應當在決定后5日內將有關材料交由負責醫療事故爭議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組織鑒定。第二,將決定受理該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的決定和已經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等情況書面通知申請人和另一方當事人。
1.在一般情況下,衛生行政部門受理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后,都會涉及一個對爭議案件是否屬于醫療事故的定性和確定屬于哪一等級醫療事故的問題,而衛生行政部門依據行政管理職責和行政程序合法的基本原則,不能直接對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和屬于哪一等級醫療事故做出行政裁決。如果衛生行政部門以行使行政權的方式做出確認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及其相應等級的裁決,就會形成事實上的具體行政行為,導致行政復議或行政訴訟。而條例又沒有授予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的確認權,認定醫療事故及其等級的行為就是越權行為,因而敗訴。因此,衛生行政部門受理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申請,就應當將爭議案件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只有在特定的情況下衛生行政部門才可以不將爭議案件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無需交由鑒定的醫療事故爭議,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p#分頁標題#e#
第一,醫患雙方對爭議的事實認識一致,共同認可醫療爭議事件,為某一等級的醫療事故;
第二,造成醫療事故的醫療過失行為明顯,損害后果簡單確切,無需技術鑒別;
第三,衛生行政部門經審查認為雙方協商認定的醫療事故和等級符合條例和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
第四,當事人不要求衛生行政部門針對該爭議做出任何具體行政行為或者只請求衛生行政就爭議賠償數額進行調解。
2.衛生行政部門告知受理申請的通知書,應當注明下列內容:
(1)雙方當事人的基本情況;
(2)當事人提起申請時間;
(3)決定受理的情況;
(4)有關材料交由醫學會的時間;
(5)與負責鑒定工作的醫學會進行聯系的時間和方式;
(6)雙方享有的權利和應當履行的義務。
(二)不受理申請
對經審查不符合上述有關受理條件的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應當做出不予受理的決定,以書面的形式通告申請人,并說明不予受理的理由。衛生行政部門作為政府的工作部門對不予受理的案件不能簡單一推了之,而應依據具體情況視當事人行使權力的途徑。對屬于管轄權原因的,衛生行政部門在通知不受理的同時應當告知其向有管轄權的衛生行政部門申請;對于申請入主體資格不符合條例規定的,應當告知其由符合條件的申請人提出申請;衛生行政部門決定不受理當事人提出的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通知,屬于一種具體行政行為,當事人對不予受理的決定有異議時可以依法提起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
三、對當事人要求再次鑒定的申請的處理
再次鑒定是指當事人提出行政處理申請后,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服要求重新鑒定的,由省級醫學會組織第二次鑒定,第二次鑒定結論作為處理醫療事故的證明。
在行政處理過程中,如果第一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做出后,當事人任何一方提出異議要求重新鑒定的,衛生行政部門都應當在收到申請重新鑒定申請之日起7日內,將有關資料及申請交送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
這里講的再次鑒定申請,只能是對在行政處理程序中,由衛生行政部門交由地市級醫學會組織的醫療事故鑒定結論,不服提出的再次鑒定申請,受理爭議處理申請的衛生行政部門,才能接受申請并交由醫學會組織鑒定。對當事人通過其他途徑委托的醫學會組織的鑒定結論不服,衛生行政部門不受理其要求重新鑒定或再次鑒定的申請,應當告知其按原途徑申請再次鑒定。
第四十條 當事人既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申請,又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的,衛生行政部門不予受理;衛生行政部門已經受理的,應當終止處理。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行政處理與人民法院訴訟的關系規定。
對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和人民法院對醫療事故爭議的審理裁決,都是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途徑,是醫療事故受害方獲得救濟的方式。行政處理是行政機關通過調解方式,解決醫療事故爭議使醫療事故受害方獲得相應的救濟;民事訴訟是人民法院依據民事訴訟法的規定,通過司法程序進行審理、裁決,解決醫療事故爭議,使醫療事故受害方得到民事救濟和權利保護。二者存在一個相互銜接和如何處理不同途徑之間的關系問題。根據條例的規定,行政處理程序和民事處理程序不能同時進行,醫療事故爭議的當事人不能同時啟動兩種程序,同時在兩個途徑中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問題。條例對行政處理程序與民事訴訟程序之間的銜接和處理問題,主要規定的精神有以下幾個方面。
1.當事人有權選擇任何一種途徑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醫療事故爭議發生后,當事人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決定選擇行政處理程序,由衛生行政部門委托醫學會組織鑒定后,進行行政處理,并可通過調解手段解決賠償等民事爭議;也可以直接選擇司法程序,提起民事訴訟,由人民法院通過審理委托或組織鑒定,裁決處理解決爭議。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限制當事人對這種權利的行使,強迫當事人選擇或不選擇某一解決爭議的途徑。#p#分頁標題#e#
2.當事人不能同時選擇兩種途徑解決醫療事故爭議。醫療事故爭議發生后,當事人不能同時選擇行政程序和司法程序解決爭議問題。只能選擇一種途徑解決雙方爭議的問題。當事人同時選擇兩種程序,衛生行政部門則不予受理其提出的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申請,啟動行政程序。但是當事人如果選擇了行政程序,行政程序并不否定當事人仍有繼續選擇司法程序的可能,一是在行政程序的進行過程中,無論處于哪一個階段,當事人都可以要求終止行政處理程序,撤回要求行政處理的申請而改為選擇司法程序解決醫療事故爭議;二是行政程序通過醫學會組織鑒定,確認為不是醫療事故的,衛生行政部門不再繼續進行賠償調解,終止行政程序時當事人不服仍然可以提起訴訟,通過司法程序要求認定是否屬于醫療事故以及是否給予賠償;三是通過行政程序作鑒定結論確定為醫療事故的,當事人可以不要求衛生行政部門給予調解或者不接受調解方案,改為提起司法程序解決賠償問題。
3.已經進入民事訴訟程序的,不能進行行政處理。通過司法程序,是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最終途徑,是最終的救濟手段。對于人民法院發生法律效力的判決書,當事人都必須履行。一方不履行判決書、裁定書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司法程序解決醫療事故爭議,是最具強制力的一種解決途徑。另一方面從國家職能和權力的劃分、權力的性質而言,司法權在解決爭議實現救濟中是最終的途徑。司法權可以對行政權實施監督,可以通過司法程序改變或撤銷違法的具體行政行為。而行政權不能對司法權實施監督,不能改變違法或不當的司法行為,司法權行使過程只能通過其內部的監督制約程序解決,而不能通過行政程序解決,通過司法程序裁決的爭議也不能通過行政程序予以改變。
司法程序的決定往往是終局決定,因此,選擇進入司法程序,也意味著對行政程序的放棄。
如果在申請行政處理時當事人隱瞞了已經向人民法院起訴的情況,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過程中發現上述問題立即終止行政處理。
第四十一條 衛生行政部門收到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出具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后,應當對參加鑒定的人員資格和專業類別、鑒定程序進行審核;必要時,可以組織調查,聽取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意見。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等進行審核的規定。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醫療機構和人員作出行政處理、調解醫療事故賠償的依據,是衛生行政部門正確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基礎,只有鑒定結論科學、公正、客觀、合法,才能保證醫療事故爭議在處理上的合法性和公正性,才能真正保護醫患雙方的合法權益。
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具有鑒定資格醫學專業人員依據法定程序對已經發生爭議的醫療事實的全過程進行的分析、論證作出的醫療行為過程是否存在違法、違規的過失,是否給患者人身健康造成實際損害,以及醫療過失行為與患者已經出現的人身健康、生命損失的事實之間的關系,是法律上、技術上的結論意見。根據我國訴訟法和行政程序法原則,這種鑒定結論屬于一種證據。沒有鑒定結論作為依據,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能定一個醫療事實為“醫療事故”,也不確定醫療行為與醫療結果之間的必然的關系特性,也就無法判定醫療事故責任的承擔。證據的意義關鍵在于具有證明力,鑒定結論作為一種特殊意義上的證據,就必須符合法定的證據要件,只有經過審核被確認的證據,其證明力才可能產生作用,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沒有經過審核或者經審核發現證據缺乏必要的法定要素,該證據就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就缺乏其應有的證明力。
在條例的擬定過程中,對衛生行政部門要不要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審查,審查什么內容,條例是否應當授予衛生行政部門在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過程中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進行審查等問題上產生爭議,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衛生行政部門不應當審查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其主要理由是: (1)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是技術性行為,衛生行政部門依其行政職能不能對技術鑒定進行審查;(2)衛生行政部門依行政職權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審查,就會使技術性行為轉變為行政行為,引起行政糾紛;(3)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經衛生行政部門審核后,就使鑒定結論失去了應有的證明力,難以說服當事人;(4)衛生行政部門對鑒定結論進行審查會給醫療事故爭議的處理工作帶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5)由于醫學科學的復雜性、專業性,即使醫學專家也不能對各個醫學專業的結論進行全面的審查和確認,衛生行政部門審查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既不科學也不合理。因此,以衛生行政部門對鑒定結論實行拿來主義原則,即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以鑒定結論書為依據。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衛生行政部門必須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審查,應當以衛生行政部門名義作出確認性結論,其理由是:(1)衛生行政部門是國家法定的醫療衛生主管部門,具有對醫療工作進行業務技術鑒定管理職能和能力,應當對鑒定結論的正確性進行審核;(2)衛生行政部門是醫療事故爭議行政處理的主管部門,依據行政法原則,應當履行對醫療事故爭議性質及醫療過失責任進行確認的職責; (3)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組織是一個松散性的以專家庫形式存在的組織,不是責任實體,需要經確認其鑒定結論后由衛生行政部門承擔相應的責任;(4)根據證據學原理,未經審核的證據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衛生行政部門在行使行政權的過程中,必須對其擬采信的證據予以審查。上述兩種觀點都有其正確的、合理的一方面,同時也存在一定的片面性。首先衛生行政部門作為行使國家管理社會醫療衛生事務的行政主體,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具有不可推卸的鑒定和管理責任;第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具有法律特性與醫學科學特性雙重性質,其內涵是醫學科學性、技術性的反映,行政部門不能依其行政權干涉或改變鑒定科學、技術性實體要素;但鑒定的形式和過程需要法律及程序作為保障,衛生行政部門又有責任對其形式和程序進行監督;第三,作為證據無論在行政程序還是在司法程序中,都需要按一定程序和方式進行審查和論證,確定其合法才能用來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p#分頁標題#e#
條例認真總結和分析了以上觀點所反映的正反兩個方面的依據和客觀實際,總結了醫療事故處理10余年正反兩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根據法治原則,從有利于正確處理醫療事故爭議,有利于保護醫患雙方合法權益的實際出發,作出了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實施有限的審核的原則,也就是衛生行政部門需要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進行審核,但只對條例規定的應當審核的內容進行審核,不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全面的審查。
本條規定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審核鑒定結論時間
衛生行政部門對鑒定結論的審核時間,條例界定為收到醫學會出具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后,擬作為行政處理或行政解決前,這個時間的界定體現了三個原則:一是衛生行政部門不參與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過程;二是衛生行政部門不在鑒定的過程對鑒定程序進行監督審核,也不干涉鑒定的過程,只對鑒定結論書進行審核;三是對不準備作為衛生行政部門處理或調解依據的不進行審核。
二、審核的內容. 條例規定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的作出過程的審查,因此這種審查應當界定為程序審查,主要包括下列內容:
1.參加鑒定的人員是否具備條例規定的資格,如果參加鑒定的不符合鑒定成員的法定資格條件,作出的鑒定結論,無論是否科學、客觀,均不能采納。
2.參加鑒定的人員的專業類別是否與被鑒定的醫療事實相吻合,是否符合鑒定程序規定,對專業鑒定人員技術特性的規定,不符合現定要求的專業人員參加鑒定作出的結論不能采信。
3.參加鑒定的專業人員的人數是否符合條例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要求,鑒定人員的比例是否符合條例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規定。
4.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程序是否符合條例和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的有關規定,包括鑒定時雙方提供資料是否符合要求;是否有應當回避的人員參加鑒定,是否聽取了醫患雙方的陳述;鑒定結論的表決是否符合少數服從多數原則;其他需要審核的內容。
三、審核的方式
1.書面審核為主的原則。雖然條例并沒有明確地規定這一原則,但是條例卻明確規定必要時可以采取組織調查等方式進行審核,體現了這一原則精神。即在一般情況下衛生行政部門只根據負責組織鑒定的醫學會出具的鑒定結論書和鑒定過程的有關材料進行審核,只有在書面審核不能反映鑒定過程有關情況可能影響審核結果的時候才采取其他方式進行審核。為保證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審核的有效性,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在向衛生行政部門出具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書時,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提供與鑒定程序有關的資料。
2.其他審核方式。根據條例的規定,在必要時衛生行政部門可以通過組織調查,聽取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意見等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審核。是否采取組織調查,聽取雙方當事人意見的方式,應當由負責處理該醫療事故爭議的衛生行政部門,根據實際情況靈活掌握。必要時應當基于兩種情況:一是僅采取書面審查的形式不能達到審核的要求和目的;二是當事人提出—廠某些違反法定要求的實際要求,衛生行政部門采取相應的方式。值得提出的是,衛生行政部門組織調查和聽取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并不針對醫療事故爭議的事實和醫療行為是否有過失,是否構成醫療事故進行調查、聽取意見。調查和聽取意見的范圍僅局限于需要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等方面進行審查的內容,如回避制度的執行,資料的全面與否,是否聽取雙方陳述,參加鑒定的有關人數專業類別等內容。
四、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審核
根據條例的規定,衛生行政部門并不對審核結果以書面的形式表示出來,只通過采信鑒定結論作為調解賠償爭議,處理醫療機構和責任人的依據表示出來。采納就是認可,不采納就是否定。衛生行政部門準備根據鑒定結論,進行下一階段行政處理工作時才進行審核。如果當事人在作出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后,不要求衛生行政部門進行賠償調解,要求通過訴訟程序解決爭議,那么衛生行政部門就沒有必要審核,應當由人民法院在訴訟中進行審核,衛生行政部門無須就鑒定情況作出確認或者裁決行為。如果鑒定結論是首次進行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當事人已經對鑒定結論提出異議,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再次鑒定的申請,衛生行政部門不能依據首次鑒定結論進行處理或調解,衛生行政部門無需對當事人提出的申請進行審核,也無需對首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審查。#p#分頁標題#e#
第四十二條 衛生行政部門經審核,對符合本條例規定作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應當作為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以及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的依據;經審核,發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符合本條例規定的,應當要求重新鑒定。
[釋義] 本條是關于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程序進行審核后,做出如何處理的規定。
對醫療事故鑒定結論進行審核,是衛生行政部門在行使對醫療事故爭議進行行政處理的職責時,必須遵守的一項程序規定,是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履行的法定義務。未經審核,衛生行政部門不得以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為根據,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做出行政處理,也不得依據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對醫療事故的賠償爭議進行行政調解。
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審核的目的,在于通過審核驗證鑒定過程的合法的要素是否存在,以確定該鑒定結論在法律意義上的證明效力。并不是審核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的醫學技術要素,也不是審核據以鑒定的醫療爭議的事實情況。因此,更具體一點講,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行審核的最終目的,在于確定該鑒定結論能否為我所用,能否作為進行行政處理和醫療事故賠償爭議行政調解的合法證據。有關理論和實踐問題,審核的方法等在前條釋義已經闡述,在此不作贅述。本條規定主要表明了以下幾個意思:
1.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審核后,無論審核的結果如何,均不針對該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療事故爭議事實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結論,向醫療事故爭議的醫患雙方當事人做出審核結果的具體行政行為,而不制作僅就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是否合法有效的有關文書,也不以衛生行政部門名義制作確認醫療事故爭議事實和醫療事故爭議性質是否構成醫療事故和醫療事故異議等相關內容的法律文書。鑒定的結果是以鑒定結論書的形式告知雙方當事人。
2.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進行審核,確定其是符合條例規定做出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則應當予以采信,作為對當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行政處理和進行醫療事故賠償行政調解的依據。此項規定體現了兩個原則,一是衛生行政部門采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的前提條件是該鑒定結論是根據條例的規定“作出的”,也就是鑒定結論的作出過程和表述形式符合法定要求,不是鑒定的結論本身是否被衛生行政部門的認可;二是只要鑒定結論是依據條例規定做出,衛生行政部門就必須采信,必須作為行政處理和行政調解的依據,其處理行為和調解行為在實體上必須與鑒定結論相吻合。鑒定結論作為衛生行政部門事故處理和醫療事故賠償調解的依據時,其作出過程應符合下列基本要素:
(1)鑒定的組織者是符合條例規定的醫學會;
(2)鑒定的參加人,應當具備條例規定的可以參加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進入鑒定人員專家庫的法定資格;
(3)參加鑒定的人員,符合該項鑒定所涉及的醫學專業類別,相關專業的人員比例符合條例規定要求;
(4)鑒定的程序符合條例規定的各項制度和方法、步驟,切實保護了雙方當事人的合法權利;
(5)鑒定參加人的選聘符合條例規定的組成和選聘方法;
(6)鑒定結論書符合條例規定的各項要素。
3.衛生行政部門經審查發現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不符合條例規定的不予采信應當要求重新鑒定。此項規定體現的區別:——是衛生行政部門不采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的前提,如前所述是“鑒定”不符合條例規定,不是指鑒定的結論,只要發現鑒定的結論不符合條例規定就不能采信;二是如果衛生行政部門不采信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結論,不能自行決定如何處理醫療事故爭議和進行賠償調解,必須要求負責組織鑒定工作的醫學會重新組織鑒定。這是對衛生行政部門的約束性規定,不是衛生行政可以自行決定的事項。#p#分頁標題#e#
重新鑒定不同于再次鑒定,再次鑒定是當事人不服首次由地、市、縣一級醫學會組織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作出的鑒定結論,向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申請,由衛生行政部門交省、自治區、直轄市以及地方醫學會,再次組織對該醫療事故爭議進行醫療事故技術鑒定。首次組織的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可能是符合條例規定的,申請鑒定的當事人應當依法承擔再次鑒定的費用。而重新鑒定是衛生行政部門審核認為擬作為行政處理依據的鑒定結論,作出過程不符合條例的規定,要求原組織該項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依照條例規定程序,重新組織一次鑒定。是以前一次鑒定不符合條例規定為前提的,醫療事故爭議當事人雙方均不應當承擔由此發生的費用。
為保證重新鑒定過程的合法性,衛生行政部門在要求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學會,對其已經組織過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醫療事故爭議,重新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時,應當明確指出其前一次鑒定的問題,提出改正意見。根據實際情況重新鑒定的要求應當書面告之,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對于衛生行政部門提出的重新鑒定要求,相關的醫學會應當履行并自行承擔由此發生的費用。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將要求重新鑒定的情況,書面告知醫療事故爭議的雙方當事人,當事人應配合相關的醫學會重新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行使相應的權利,履行相應的義務。當事人不配合造成的后果,由拒絕配合的一方當事人承擔相應的后果。
4.本條規定與第四十一條規定,共同構成了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進行行政處理主要職責,也明確了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的含義,確定了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的基本工作范圍、內容、程序和依據。概括起來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是,衛生行政部門受理當事人關于醫療事故的報告或者處理申請后,其實質性處理主要是以下幾個職責:
(1)將醫療事故事件,交由負責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工作的醫學會,依據法定程序對醫療事故進行技術鑒定,以確定醫療事故事件,是否屬于醫療事故和醫療事故的具體等級,以及相關責任因素。如果當事人不服首次鑒定結論,衛生行政部門還可以請省級醫學會組織再次鑒定。這項工作相當于行政程序中的“調查取證”。
(2)對作出醫療事故鑒定結論的程序和人員資格進行合法性審查,以確定鑒定結論的合法性。這種審查被嚴格的限制在程序問題的審查,不涉及鑒定結論的實體內容。這項工作相當于行政程序中對證據的審查過程。
(3)鑒定結論為醫療事故的,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處理。這里講的行政處理,是調查核實發生醫療事故的原因,原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違法、違規、違紀行為及其情節的嚴重程度,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執業醫師法》、《醫療機構管理條例》、《護士管理辦法》等法律、法規、規章,裁量是否需要給予行政處罰或行政處分。需要給予行政處罰的,制作行政處罰決定書,需要給予行政處分依行政隸屬關系提出建議或者作出決定。
(4)應醫療事故爭議雙方當事人的要求,進行醫療事故賠償的行政調解。醫療事故賠償調解不是必須進行,需要征得醫患雙方的同意,堅持雙方平等自愿協商。如果當事人在申請行政處理時已經明確表明要求行政調解,則在確認了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的合法性后,即可進入調解程序。當事人在申請時沒有明確是否需調解,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在送達醫療事故鑒定結論時,征求醫患雙方意見,是否愿意調解,當事人愿意行政調解的該處理工作則進入行政調解程序,當事人不愿意調解的,衛生行政部門在依法進行行政處理后,可終結醫療事故的行政處理。— 值得注意的是,這四項行政處理責任和具體工作不是對任何一個醫療事故都全部適用,也不是所有醫療事故衛生行政部門都嚴格按上述工作范圍全部完成。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案件分別對待。結案可能有以下3種情況:#p#分頁標題#e#
(1)不屬于醫療事故的爭議,在鑒定結論作出后,經審查鑒定活動符合條例規定,如果為首次鑒定的結論,當事人可申請再次鑒定,如果已經是再次鑒定的結論,衛生行政部門將鑒定結論送達當事人即可終結行政處理程序。衛生行政部門無須作出行政處理意見,如果當事人要求衛生行政部門作出答復的,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出具一個不屬于醫療事故處理的書面答復。
(2)屬于醫療事故的爭議,當事人要求進行賠償調解的,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進行查處后,衛生行政部門主持調解,調解成功制作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調解不成的告之雙方當事人終結調解,結束對雙方爭議的處理。
(3)屬于醫療事故的爭議,當事人不要求進行賠償調解的,衛生行政部門依法查處醫療機構或醫務人員后結案。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處理決定只發給被處理的單位和個人,當事人要求答復的,可將有關情況告之當事人。
無論在哪一個階段結案,衛生行政部門均不對民事責任問題作出裁決。
第四十三條 醫療事故爭議由雙方當事人自行協商解決的,醫療機構應當自協商解決之日起7日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書面報告,并附具協議書。
[釋義] 本條是關于醫療機構將自行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情況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的規定。
本條的規定,強調醫療機構有報告的義務,突出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監管。醫療事故爭議發生后,醫療機構可以與患者一方通過協商的形式,達成諒解和協議,自行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問題。這是條例規定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醫療事故處理途徑,也是有效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重要的可行的辦法。在醫療事故爭議處理的實踐中,大量的醫療事故爭議是通過醫患雙方協商形式獲得解決的,及時處理醫患雙方爭議,有效緩解丁社會矛盾。因此條例以法律形式,肯定了協商解決的可能性和必要性,為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奠定了法律基礎。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協商解決不等于無原則的“私了”,也不等于醫患雙方通過協商的形式解決了醫療事故爭議問題,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就可以不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管理和監督;更不意味著協商解決了醫療事故爭議的問題,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負有醫療事故責任的醫務人員可以規避應當承擔的相關的行政法律責任。多年來,由于1987年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就有明確規定,協商解決的醫療事故爭議后,應當依法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在醫療事故處理的工作實踐中,一些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為了規避應當承擔有關法律責任或者為減少對發生的醫療事故、醫療糾紛對本單位及其醫務人員的影響,采取無原則的高額賠償方式化解醫療事故爭議,甚至將一些嚴重醫療責任事故通過高額賠償的方式隱藏起來,以規避衛生行政部門對其依法追究責任,造成了負面影響,助長了一些醫療糾紛當事人以此索取高額賠償,對本應通過司法解決的糾紛問題,拒不采取合法程序解決,而采用非常的手段對醫療機構施加壓力,迫使醫療機構就范,給付其高額賠償,給醫療事故爭議的合法、正確、公正處理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因此,在條例規定過程中,一些地方的同志對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問題提出質疑。因此,條例確定了醫患雙方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自行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合法性的同時,也明確了醫患雙方自行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必須依法履行報告義務的要求,這是對醫療機構確定的義務性條款,無論是哪一級哪一類醫療機構在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后,都必須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
報告是醫療機構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監督管理的一種重要形式和法律制度。聽取和接受報告是衛生部門行使對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監督管理職能和行使對醫療事故行政處理職責的一項重要的措施和手段。醫療機構違反了此項規定,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醫療機構的負責人和其他直接責任人也要被追究責任。條例中關于對自行協商解決的醫療事故爭議進行報告的規定,主要包括以下幾項內容:#p#分頁標題#e#
1.對醫療事故爭議自行協商解決的醫療機構是報告義務人。
2.醫療機構所在地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接受報告。如果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醫療機構屬于該衛生行政部門的上級衛生行政部門隸屬或直接行使監督管理責任的,縣級衛生行政部門應當將報告移送相應的衛生行政部門。
3.報告的時間為,醫患雙方自行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之日起7日內報告,逾期報告不能證明正當理由的,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4.報告的方式。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自行協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情況,應當采取書面的形式,不能以口頭形式報告。書面報告的內容應當包括:
(1)發生醫療事故爭議案件的時間和科室;
(2)發生醫療事故爭議的主要醫務人員;
(3)在發生的醫療事故中,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主要過失行為和造成過失行為的主要原因;
(4)確認的醫療事故的等級和對患者的損害程度;
(5)雙方協商的結果、執行情況;
(6)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整頓措施,領導應當承擔的責任;
(7)對主要責任者的處理方式,以及是否需要衛生行政部門追究其責任和追究責任程度的建議;
(8)醫患雙方達成的協議書副本;
(9)其他應當報告的內容。
第四十四條 醫療事故爭議經人民法院調解或者判決解決的,醫療機構應當自收到生效的人民法院的調解書或者判決書之日起7日內向所在地衛生行政部門作出書面報告,并附具調解書或者判決書。
[釋義] 本條是關于醫療機構應當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已經司法程序解決的醫療事故爭議案件的規定。
醫患雙方通過司法訴訟程序解決醫療事故爭議案件,是處理醫療事故爭議的最終途徑。由于醫療事故爭議經人民法院立案調查解決,并不能代替衛生行政部門處理醫療事故的行政職責。無論醫療事故爭議問題采取哪一種途徑得到了解決,衛生行政部門都需要根據行政管理職能對醫療事故發生的原因和結果進行調查分析,對違法違規造成醫療事故發生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依法給予行政上的處理,對發生醫療事故的有關因素采取必要的行政措施,加強和改善衛生行政管理,加強對醫療質量、醫療秩序、醫療秩序管理和醫療機構、醫務人員遵紀守法情況的監督。
醫療機構有義務向行政主管部門報告本機構發生和處理醫療事故糾紛的真實情況,自覺接受行政部門的監督和管理。因此無論醫療事故爭議通過什么途徑得到解決,衛生行政部門都要有所了解,掌握和作出相應的措施,醫療機構都有向衛生行政部門匯報真實情況的責任。
在國務院1987年頒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中,實際上對醫療事故的處理采取了以行政處理為主的機制,大部分醫療事故爭議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不由衛生行政部門處理也要經過衛生行政部門組織醫療事故技術鑒定,絕大部分醫療事故爭議是在衛生行政部門掌握之中,所以結案后的報告似乎不能那么重要,報告與否都不會使衛生行政部門失于管理。在舊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下,隨著法制建設的發展,已有越來越多的醫療事故爭議進入了司法訴訟程序。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從實際出發進一步明確了解決醫療事故爭議的自行協商、行政處理、司法訴訟三條基本途徑,司法訴訟程序解決醫療事故案件的可能性增加了,機遇更多了。隨著醫療事故處理新機制的建立,在條例正式施行以后,我們預測醫療事故爭議的司法解決途徑將成為當事人選擇的重要途徑,更多的醫療事故爭議案件將由于當事人的選擇而進入司法程序。醫療事故爭議進入司法程序解決的時間也被打開,醫療事故爭議發生后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進入司法程序,而且不需經過行政程序即直接進入司法程序的居多。如果不建立一個完善的報告制度,衛生行政部門會在一定程序對“醫療事故”的監督和管理形成失察,這不利于衛生行政部門對醫療機構的管理,不利于建立良好的醫療秩序,不利于提高醫療質量水平。因此,條例規定了醫療機構必須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通過司法程序解決的醫療事故爭議情況的制度。報告制度是醫療事故爭議司法程序解決途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保證衛生行政部門在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機制中,能夠進—步發揮行政管理職能,通過行政管理手段控制和減少醫療事故發生的重要措施。#p#分頁標題#e#
在醫療管理實踐中,醫療機構按照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應當經常、定期的結合醫療工作實際和醫療事故爭議發生、發展、解決和預防處理情況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以接受衛生行政部門的監督管理和指導。條例僅把發生醫療事故爭議和最終解決的情況向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確定為法定義務,并沒有強制要求對處理過程中的其他環節問題進行報告。
醫療機構必須在人民法院下達生效調解書和判決書7日內履行報告義務。生效是講已經產生法律效力,可以強制執行的調解書和判決書。人民法院審理民事糾紛案件的結案方式有調解和判決兩種。調解結案是在人民法院主持下爭議雙方經平等協商就雙方爭議的問題達成協議,協議內容經人民法院認可后,人民法院制作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結束民事訴訟活動。調解書生效的時間為,人民法院將調解書送達雙方當事人,當事人簽字接收,調解書是否執行,都產生效力,一方不執行,另一方可以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通過判決結案,判決書生效時間按照我國實行“兩審終審”制的原則,如果第一審人民法院作出判決,當事人尚有15天的上訴期,如果在15天內任何,—方當事人提起上訴,該判決就失去法律效力,需要等待人民法院的判決,二審判決下達后無論當事人是否接受,該判決即產生法律效力,可以強制執行。當事人如果在一審判決下達后15天內未提起上訴,該判決自第16天起產生效力。因此,調解書一經送達;二審判決一經作出或者一審判決下達后15日內無人上訴,法律文書即產生效力。醫療機構應當依法報告有關情況。
為使衛生行政部門全面了解醫療事故爭議及處理的全部情況,醫療機構在報告時應當附報人民法院制作的調解書、判決書全文。
第四十五條 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衛生行政部門應當按照規定逐級將當地發生的醫療事故以及依法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情況,上報國務院衛生行政部門。
[釋義] 本條是關于各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醫療事故情況的規定。
向上一級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當地醫療事故有關情況是縣級以上地方衛生行政部門的法定義務。
衛生行政部門報告的內容為:(1)本行政區域內醫療事故發生的情況。如醫患雙方當事人協商解決、衛生行政部門調解解決和人民法院調解或者判決解決的醫療事故情況,醫療事故等級、醫療事故賠償的數額等。(2)衛生行政部門對發生醫療事故的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作出行政處理的情況。
條例中沒有具體規定報告的具體內容、方式及程序等。這是條例給衛生部的授權,衛生部應該根據這一條的規定制定有關醫療事故報告的部門規章。條例第十四條中的“按照規定”的意思,與本條是一致的。
報告按照行政隸屬關系,一般從縣級衛生行政部門開始,首先由縣級衛生行政部門將本行政區域內的情況報告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設區的市級衛生行政部門將報告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行政部門將本行政區域內的醫療事故情況匯總后報告衛生部。
醫療事故報告制度有利于上級衛生行政部門掌握醫療事故發生和解決的情況,及時分析發生的原因,解決問題的方法,為制定相關政策、法規提供依據,不斷提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2018修正)
201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2006年中央決算的決議
2007-06-29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的決定(1998)
1998-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的決定(1999)
1999-08-30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禁止或限制使用某些可被認為具有過分傷害力或濫殺濫傷作用的常規武器公約>第一條修正案》的決定
2003-06-28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
1970-01-0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授權國務院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方面可以制定暫行的規定或者條例的決定
1985-04-10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本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職權的決議
1982-12-04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關于地方性法規對法律規定的執法主體可否作出調整問題的答復
1996-09-20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二)
2001-08-31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根廷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商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1-12-29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行政區域界線文字說明(2015)
2015-12-20風景名勝區條例(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文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城市房地產開發經營管理條例(2020修訂)
2020-03-27中華人民共和國自然保護區條例(2017修正)
2017-10-07浙江省石油天然氣管道建設和保護條例
2014-07-31因公臨時出國經費管理辦法
2013-12-30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實施細則(2011修訂)
2011-10-28國務院關于批轉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2012-06-14國務院關于同意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列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批復
2012-03-15國務院關于促進企業兼并重組的意見
2010-08-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
2010-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專利法實施細則(2010修訂)
2010-01-09全民健身條例
2009-08-30國務院辦公廳關于認真貫徹實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2009-03-04國務院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航道管理條例》的決定
2008-12-27地質勘查資質管理條例
2008-03-03國務院關于促進節約集約用地的通知
2008-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