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條 動產物權設立和轉讓前,權利人已經依法占有該動產的,物權自法律行為生效時發生效力。
●條文主旨
本條是關于動產物權受讓人先行占有問題的規定。
●立法背景
本條規定的是設立或者轉讓動產物權時的一種特殊的情形,即物權的受讓人已經取得了動產的占有,而后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移轉所有權或者設定質權合同的情形。例如,承租人或者借用人,依據租賃合同或者借用合同已經取得了動產的占有,而后又與動產的所有權人達成協議,購買該項動產或者在動產上設定質權。這種情況在實際生活中也經常發生,因此物權法需要加以規定。
●條文解讀
本法所規定的法律行為是民法學上的概念。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應當具備下列條件:(一)行為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實;(三)不違反法律或者社會公共利益。民事法律行為具有如下三項特征:第一,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合法行為。民事法律行為必須合法,才能為國家法律所確認和保護,從而能夠產生行為人預期的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行為的內容和形式均應合法,既要符合法律規定,又要符合社會公共利益和社會公德的要求。第二,民事法律行為以行為人的意思表示作為構成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為人追求民事法律后果(民事法律關系的設立、變更或者消滅)的內心意思用一定的方式表示于外部的活動。民事法律行為是人們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所以,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必要組成部分。每種民事法律行為都必須存在意思表示。缺少民法所確認的意思表示的行為就不是民事法律行為。意思表示是民事法律行為的構成要素,但并不等于民事法律行為。第三,民事法律行為能夠實現行為人所預期的民事法律后果,即設立、變更或者消滅民事法律關系。民事法律行為是一種目的性行為,即以設立、變更或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民事法律行為的目的與實際產生的后果是相互一致的。本條規定的法律行為,主要指的是動產所有權人與受讓人訂立動產轉讓的協議以及與質權人訂立動產出質協議。
在受讓人已經取得對動產的占有又依據法律行為取得其物權的情況下,動產物權的公示已經在事先完成,物權受讓人已經能夠依物權的排他性行使物權。因此,物權的變動就在當事人之問的關于物權變動的協議生效時生效。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2014修正)
2014-08-31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011-02-25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8-06-26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96修正)
1996-05-15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1999修訂)
1999-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選舉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的辦法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召開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的決定
2003-12-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的決定
1998-04-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長江南京港對外國籍船舶開放的決定
1986-01-20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
1994-07-05中華人民共和國注冊會計師法
1993-10-31證券公司監督管理條例(2014修訂)
2014-07-2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修訂)
2016-06-19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境口岸衛生監督辦法(2019修正)
2019-03-02國務院關于印發全國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規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11-12醫療廢物管理條例(2011修訂)
2011-01-0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煤層氣(煤礦瓦斯)抽采利用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
2012-07-30國務院關于遼寧省和河北省間海域行政區域界線的批復
2011-10-22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
2011-06-13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做好房地產市場調控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
2011-01-26國務院關于當前發展學前教育的若干意見
2010-11-21國務院關于穩定消費價格總水平保障群眾基本生活的通知
2010-11-19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0-10-17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地震災區恢復生產指導意見的通知
2008-06-16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
2008-04-22國務院辦公廳關于發布北京百花山等19處新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名單的通知
2008-01-14國務院關稅稅則委員會關于2008年關稅實施方案的通知
2007-12-1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開展行政法規規章清理工作的通知
2007-02-25國務院、中央軍委關于保護機場凈空的規定
198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