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國務院各部委、各直屬機構:
國務院同意衛生部、國家計委、財政部、農業部、民政部《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的若干意見》,現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關于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的若干意見
國務院:
為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做好農村衛生工作,促進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要積極、穩妥地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為此,提出以下意見:
一、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民醫療保障制度
目前,在我國農村,傳染病和地方病仍嚴重威脅著農民的健康,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危害日益加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嚴格。我國農村人口多,經濟還不夠發達,解決農民的基本醫療保障問題,不可能由國家和集體全包下來,也不能完全靠農村個人自費醫療,只能走互助共濟的合作醫療道路。黨中央、國務院對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十分重視,《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提出“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八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要求因地制宜地發展和完善不同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衛生改革與發展的決定》指出:“合作醫療對于保證農民獲得基本醫療服務、落實預防保健任務、防止因病致貧具有重要作用”,“力爭到2000年在農村多數地區建立起各種形式的合作醫療制度,并逐步提高社會化程度”。實踐證明,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適合我國國情的農民醫療保障制度。一些堅持實行農村合作醫療的地區,不僅使農民的基本醫療保健需求有了保障,減輕了醫藥費用負擔,減少了因病致貧,而且促進了農村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的建設和農村基層衛生隊伍的鞏固與發展,有利于農村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
二、堅持民辦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
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是農民通過互助共濟,共同抵御疾病風險的制度。舉辦農村合作醫療,要堅持民辦公助、自愿量力、因地制宜的原則。籌資以個人投入為主,集體扶持,政府適當支持。農民個人交納的費用是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主要來源。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農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濟意識,積極引導農民自愿交納農村合作醫療資金。要因地制宜地根據當地的經濟水平和群眾的承受能力,確定合作方式、籌資標準和報銷比例,經村民會議討論后寫入當地農村合作醫療章程,由農民群眾照章辦理。在經濟發達地區,籌資數額和報銷比例可以高一些,使農村合作醫療具有較高的保障水平并可逐步向社會醫療保險過渡。在經濟欠發達地區,籌資數額和報銷比例可以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從低點起步,隨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提高。
鄉、村集體經濟的投入是農村合作醫療資金的重要組成部分,起到扶持的作用。村提留公益金中應有一定數額用于農村合作醫療。具體比例由集體經濟組織依據實際情況確定,應隨著經濟的發展逐步提高。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根據各自財力,以不同方式引導、支持農村合作醫療的建立和發展。
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適當資助農村優撫對象和特困戶交納農村合作醫療資金。
農民自愿交納的農村合作醫療費用,屬于農民個人消費性支出,不計入鄉統籌、村提留。
三、注重科學管理,實行民主監督,使農民真正受益
辦好農村合作醫療,必須注重科學管理,實行民主監督。要管好用好農村合作醫療資金,專戶儲存,專款專用,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使農民真正受益。要做到以收定支,量入為出,略有結余。要按照管理和監督分開的原則,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的管理和監督工作。要建立資金籌集、報銷、衛生服務、管理監督等制度并認真執行。各級農村合作醫療管理機構應定期向同級人民政府匯報工作并接受同級人民代表大會的監督。
四、加強領導,積極穩妥地推動農村合作醫療的健康發展
(一)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農村合作醫療的領導。開展農村合作醫療涉及廣大農民的切身利益,涉及農村工作的全局,涉及各有關部門,政策性強,難度大,只有政府高度重視,切實加強領導,把組織、引導、支持農村合作醫療作為政府行為,才能推動農村合作醫療順利開展。縣、鄉(鎮)兩級政府要有領導同志分管農村合作醫療。各級衛生行政部門作為政府主管衛生工作的職能部門,要充分發揮好參謀助手作用。農業、財政、計劃、民政、教育、計劃生育等有關部門應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這項工作。
(二)切實做好宣傳教育工作。首先要提高各級干部對農村合作醫療重要意義的認識,糾正各種錯誤和模糊的認識,鼓勵他們克服困難、積極推動農村合作醫療的開展。要在農民群眾中做好深入細致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認清農村合作醫療的重要作用,了解農村合作醫療的方針政策和基本原則。要通過學習和借鑒農村合作醫療搞得好的地區的經驗,采取擺事實、講道理、受益群眾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扭轉一些農民怕吃虧的思想,引導他們樹立互助共濟觀念、積極參加農村合作醫療,不要搞強迫命令。
(三)認真抓好試點工作,由點到面,逐步推開。各地要抓緊試點,創造出適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典型,及時總結經驗,逐步推廣。舉辦農村合作醫療,要求辦成一個、鞏固一個,切忌一哄而起、一哄而散。各地要對農村合作醫療管理人員進行培訓,組織有關專家深入現場,加強領導。
(四)加強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和農村衛生隊伍建設。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和農村衛生隊伍是為農民群眾提供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組織基礎和技術力量,是辦好農村合作醫療的重要保證。辦好農村合作醫療也有助于發展、鞏固三級醫療預防保健網和農村衛生隊伍。應該把這三者密切結合起來,配套改革和建設。
各地要從實際出發,合理調整鄉(鎮)衛生院的布局、功能和規模。重點加強中心衛生院的建設。村級衛生組織以集體辦為主。鄉、村衛生組織的管理形式可根據各地實際情況確定。要健全農村的藥品供應渠道,保證用藥安全有效。
鄉(鎮)衛生院和村衛生室要改善服務態度,提高服務水平,積極開展社區和家庭醫療預防保健服務,擴大群眾受益面。要加強管理,建立健全各項規章制度,農村合作醫療的帳目要張榜公布,以便群眾監督。要規范醫務人員的醫療行為,合理用藥,合理檢查,降低成本。農村合作醫療的資金不得用于解決鄉(鎮)衛生院的“一無三配套”(無危房,房屋、人員、設備配套)問題和農村合作醫療章程規定以外的其他開支項目。
要合理解決農村衛生人員的待遇,村集體衛生組織的鄉村醫生收入不低于當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通過多種形式搞好培訓,到2000年使全國80%的鄉村醫生達到中專水平。禁止非衛生技術人員進入衛生機構的業務技術崗位。
(五)要支持貧困地區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貧困地區農村衛生工作較其他地區面臨更多的困難,因此,政府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支持。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盡可能安排必要的資金,幫助貧困地區重點解決基礎衛生設施,改善飲水條件和防治地方病、傳染病。對鄉、村兩級衛生組織基礎較差的貧困地區,要組派扶貧醫療隊進行對口支援和扶持。
健康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良好的健康素質,是消除貧困,實現小康,國富民強的基本標志。為了實現本世紀末“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的目標,各地要把發展和完善農村合作醫療當成農村工作的一件大事來抓,力爭到2000年在農村多數地區建立起各種形式的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衛 生 部
國家計劃委員會
財 政 部
農 業 部
民 政 部
199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