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縣)和各區人民政府,市各委、辦、局,市各直屬單位:
《無錫市行政調解實施辦法》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2012年9月5日
無錫市行政調解實施辦法
第一條 為健全社會矛盾糾紛調解機制,規范行政調解行為,及時化解爭議糾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法治政府建設的意見》(國發〔2010〕33號)、《省政府辦公廳關于加強行政調解工作的意見》(蘇政辦發〔2011〕143號),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辦法所稱行政調解,是指行政機關(包括法律法規授權組織)在日常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中,對與本機關行政職權有關的各類爭議糾紛,以當事人自愿為原則,通過對爭議當事人的說服和疏導,促使當事人平等協商、互諒互讓,達成調解協議,解決爭議糾紛的活動。
第三條 本市行政區域內行政機關組織實施行政調解,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申請和參加行政調解,適用本辦法。
第四條 行政調解工作由各級行政機關負責。行政機關應當加強與人民調解組織和人民法院的聯系,做好行政調解與人民調解、司法調解有效銜接、相互配合的工作,積極推動信息互通、工作聯動、矛盾聯調、優勢互補,形成化解爭議糾紛的合力。
各級政府法制機構應當加強對行政調解工作的指導、協調、監督、檢查和考核。
第五條 行政調解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自愿原則。充分尊重當事人意愿,不得逼迫當事人接受調解方式或者調解結果。
(二)合法原則。遵循法律、法規、規章和有關規定,不得損害國家利益、公共利益,不得侵犯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三)平等原則。尊重爭議各方表達意愿和訴求的權利,公正平等地協商解決利益糾紛。行政機關作為當事人一方時,與行政管理相對人的地位平等。
(四)優先原則。根據法律、法規、規章有關規定和爭議糾紛的情況,在征得當事人同意的基礎上,優先選用調解方式解決矛盾糾紛。
(五)便捷原則。行政調解應當簡便、快捷、高效,鼓勵采取既靈活多樣又誠信規范的方式化解矛盾。
第六條 行政調解的范圍,主要包括行政機關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行政爭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之間產生的與行政管理職能有關的民事糾紛。
第七條 行政機關在日常管理和行政執法過程中發現爭議糾紛時,應當告知當事人可以要求行政調解。當事人也可以向行政機關就爭議糾紛提出行政調解要求。
對資源開發、環境污染、公共安全事故等方面的民事糾紛,以及涉及人數較多、影響較大、可能影響社會穩定的糾紛,行政機關應當依職權主動進行調解,并向當事人說明原因。
當事人可以接受、不接受或者終止行政調解。
第八條 凡是已經行政機關信訪復核的,已經仲裁作出仲裁裁決的,已經行政復議作出決定的,已經法院審理作出裁決、裁定的事項,不得再申請行政調解。
第九條 行政調解分為簡易程序和一般程序。
簡易程序適用于案情簡單、調解結果易于履行的爭議糾紛,盡可能減少當事人的程序性負擔。
一般程序適用于案情相對復雜的爭議糾紛。
第十條 行政調解一般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步驟:
(一)申請。行政調解可以書面申請,也可以口頭申請;可以由一方當事人申請,也可以由行政機關依職權提出,但必須征得各方當事人同意。一方當事人是行政機關的,另一方當事人可以向該部門或者該部門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提出調解要求,也可以向同級“大調解”工作機構或者同級政府法制機構提出調解申請。
(二)受理。行政機關收到行政調解申請后,應當在3個工作日內決定是否受理并及時告知當事人。決定不受理的,應當說明理由。
兩個以上行政機關收到同一行政調解申請的,由具有相關管理職能的行政機關受理;兩個以上行政機關都有管轄權的,由最先收到申請的行政機關受理。對涉及多個部門的矛盾糾紛,由同級“大調解”工作機構或者同級政府法制機構指定的部門牽頭調解。
(三)調處。行政機關受理行政調解申請后,應當及時告知當事人依法享有的權利和應當遵守的程序及相關事項。
行政機關主持行政調解,應當充分聽取當事人的陳述、申辯和質證意見,依據法律、法規、規章及有關規定,對當事人進行說服、勸導,引導爭議各方達成諒解。對爭議糾紛基本事實有異議的,行政機關可以采取聽證、現場調查等方式調查取證。涉及第三人的,應當通知第三人參加行政調解。調解達成
協議的,應當簽訂調解協議書。
第十一條 行政調解時限一般不超過20個工作日,重大、復雜的爭議糾紛調處時間可以延長10個工作日。需要第三方專業機構作出鑒定、認定或者裁決的,鑒定、認定、裁決所需時間不計入行政調解時限。
第十二條 重大、復雜爭議糾紛的行政調解,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參與,一般爭議糾紛的調解由行政機關相關處室負責人或者行政機關指定的工作人員負責。
行政調解實行回避制度。
第十三條 行政機關調解爭議糾紛,應當提醒當事人關注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救濟權利行使的時效,對達不成調解協議的,行政機關應當及時終止調解,依法作出處理或者引導當事人通過行政復議、仲裁、訴訟等途徑解決。
第十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在爭議糾紛達成調解協議后,及時對履行調解協議情況進行回訪,督促各方履行約定義務,鞏固調解成果,實現定紛止爭、案結事了。
第十五條 行政調解形成的檔案材料應當及時歸檔。
第十六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本部門的行政調解制度,完善行政調解機制,落實具體責任,加強業務培訓,統一文書格式。
第十七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重大行政爭議預警機制,堅持預防和化解并重,準確把握實際存在和可能發生的爭議糾紛,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狀態和初始階段。
第十八條 行政機關應當根據部門實際和行業特點,積極探索有效化解爭議糾紛的行政調解方式。進行行政調解時,可以邀請當事人所在基層組織以及其他與爭議糾紛有關的社會力
量參加調解;重大、復雜、群眾關注度高的爭議糾紛,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參加調解。
第十九條 行政機關應當建立行政調解工作統計分析制度,每季度對有關數據和情況進行匯總統計,并報同級人民政府法制機構,再經政府法制機構匯總報上一級人民政府。
當年行政調解工作情況納入年度依法行政工作報告一并報送。
第二十條 行政調解工作列入各級政府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考核內容,對行政調解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人員予以表彰,對行政調解工作落實不力導致矛盾激化、造成嚴重后果的,要嚴肅追究相關領導和人員的責任。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自2012年10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2015年修正)
2015-04-24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關于201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的決議
2013-03-1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中國人民解放軍保衛部門對軍隊內部發生的刑事案件行使公安機關的偵查、拘留、預審和執行逮捕的職權的決定
1993-12-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政府關于刑事司法協助的協定》的決定
2008-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警察條例[失效]
1970-01-01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吉爾吉斯共和國關于中吉國界的協定》的決定
1996-12-30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關于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名額和選舉問題的決定
2002-03-15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2004年中央決算的決議
2005-07-01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
1985-06-18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的決定
1990-04-04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
1995-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加拿大政府領事協定》的決定
1998-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獨資企業法
1999-08-30中國公民往來臺灣地區管理辦法(2015修訂)
2015-06-14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口計量器具監督管理辦法(2016修訂)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2019修訂)
2019-04-03國務院關于印發改革國有資本授權經營體制方案的通知
2019-04-19公共機構節能條例(2017修訂)
2017-03-01建設工程勘察設計管理條例(2017修正)
2017-10-17旅行社條例(2016年修正)
2016-02-06中華人民共和國營業稅條例(草案)[失效]
1984-09-18違反《鐵路安全管理條例》行政處罰實施辦法
2013-12-24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支持岷縣漳縣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1970-01-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國反對拐賣人口行動計劃(2013—2020年)的通知
2013-03-02國務院關于促進海關特殊監管區域科學發展的指導意見
2012-10-27國務院關于印發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的通知
2011-12-30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支持甘肅經濟社會發展若干意見重點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
2010-10-17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2010年食品安全整頓工作安排的通知
2010-03-02國務院決定修改專利法實施細則
2010-01-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
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