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行政應訴辦法
福建省人民政府令第185號
《福建省行政應訴辦法》已經2017年1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81次常務會議通過,現予公布,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省 長 于偉國
2017年1月21日
福建省行政應訴辦法
第一條 為規范行政機關行政應訴行為,提高行政應訴水平,促進依法行政,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省行政機關的行政應訴工作,適用本辦法。
本辦法所稱行政應訴,是指因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行政機關依法參加行政訴訟的活動。
第三條 行政機關應當自覺維護司法權威,認真落實行政機關出庭應訴、支持法院受理行政案件、尊重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的制度,支持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
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是行政機關應訴工作的第一責任人,應當自覺履行前款規定的職責。
第四條 行政機關應當加強應訴工作隊伍建設,配備與行政應訴工作相適應的工作人員,充分發揮公職律師和政府法律顧問作用,確保行政應訴工作力量與工作任務相適應,并為行政應訴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和場所、裝備等工作條件,保證行政應訴工作的順利進行。
第五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行政應訴工作的領導。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負責本行政區域內行政應訴工作的組織、協調、指導。
第六條 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會高度關注或者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書面建議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的行政應訴案件,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應當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主要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由分管被訴行政行為業務的負責人出庭應訴;分管被訴行政行為業務的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由其他負責人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的,可以同時委托訴訟代理人出庭應訴。
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應當委托行政機關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各級人民政府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應當報上一級人民政府備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負責人不能出庭應訴的,應當報同級人民政府備案。
第七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為被告的行政應訴案件,按下列情形確定應訴工作承辦部門:
(一)未經行政復議的案件,承辦原行政行為的部門為應訴工作承辦部門;
(二)因作出行政復議決定單獨成為被告的案件,本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為應訴工作承辦部門。
其他行政機關為被告的行政應訴案件,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第八條 行政復議機關和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為共同被告的,行政復議機關負責行政復議決定的應訴工作,對行政復議程序的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作出原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負責原行政行為的應訴工作,對原行政行為合法性承擔舉證責任。
第九條 以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為被告的行政應訴案件,由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負責辦理應訴事務。
第十條 行政應訴承辦部門具體辦理行政應訴事務,承擔下列職責:
(二)按照行政訴訟證據規則整理證據、依據等材料;
(三)提出出庭應訴人員人選;
(四)組織出庭應訴;
(五)承擔行政應訴其他相關工作。
第十一條 行政機關收到人民法院行政應訴通知書及其他法律文書后,應當及時確定應訴承辦部門。
應訴承辦部門應當按照本辦法第十條的規定,起草答辯狀,準備證據、依據及其他材料等,經批準后在法定期限內提交人民法院。
第十二條 行政機關辦理行政應訴案件,可以委托一至二名熟悉相關業務的工作人員應訴,也可以委托一名熟悉相關業務的工作人員和一名律師應訴,但不得只委托律師應訴。
第十三條 行政應訴人員應當熟悉法律規定、認真研究案情和證據、依據及其他有關材料,做好出庭應訴準備工作。
對重大復雜的行政應訴案件,行政機關可以通過咨詢、論證等方式聽取專家學者、政府法律顧問和律師的意見。
第十四條 行政應訴人員出庭應訴應當做到:
(一)按照人民法院通知,準時參加庭審;
(二)著裝莊重整潔,言語舉止得體;
(三)遵守司法程序和法庭紀律;
(四)尊重審判人員和其他訴訟參加人;
(五)遵守工作紀律,保守國家秘密和工作秘密。
第十五條 庭審過程中,行政應訴人員應當根據庭審要求充分陳述事實理由,出示相關證據、依據;針對行政行為的合法性和適當性,證據的關聯性、合法性和真實性,適用法律依據的準確性等方面進行質證和辯論。
第十六條 經人民法院依法傳喚,行政應訴人員無正當理由不得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
第十七條 人民法院組織行政訴訟案件調解的,行政機關應當積極配合,促進案結事了。
第十八條 被訴行政機關收到人民法院的裁判文書后,應當根據以下情況分別作出處理:
(一)認為應當上訴的,按照法定程序向人民法院提出上訴;
(二)生效裁判文書有履行內容的,及時依法履行,不得拒不履行或者拖延履行;
(三)認為人民法院作出的終審判決、裁定確有錯誤的,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請再審或者向人民檢察院申請法律監督。
第十九條 對人民法院作出的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的判決,除原行政行為因程序違法或者法律適用問題被人民法院判決撤銷的情形外,行政機關不得以同一事實和理由作出與原行政行為基本相同的行政行為。
第二十條 行政機關應當認真研究和辦理人民法院提出的司法建議,并將辦理結果在規定時間內書面告知人民法院。
第二十一條 對人民法院的行政案件司法審查報告書,行政機關應當認真分析研究,梳理問題成因,采納吸收其合理建議,促進依法行政。
第二十二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應當對本級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門的年度行政應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向同級人民政府和上一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報告。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工作部門應當對本部門年度行政應訴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向同級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機構和上一級主管部門報告。
第二十三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將行政機關負責人及工作人員出庭應訴、司法建議反饋、支持人民法院受理和審理行政案件、執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以及行政應訴能力建設情況等納入依法行政績效考核體系。
第二十四條 對行政訴訟中的敗訴、重大疑難、社會影響較大和帶有普遍性問題的案件,行政機關應當及時進行梳理、深入分析研究,有針對性地規范行政行為,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二十五條 行政機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取典型案件,組織工作人員旁聽行政訴訟案件審理,觀摩庭審活動。
第二十六條 行政機關應當加強對行政應訴工作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行政應訴工作人員的業務素質和應訴能力。
第二十七條 違反本辦法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行政機關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干預、阻礙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審理行政訴訟案件的;
(二)無正當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經法庭許可中途退庭的;
(三)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不出庭應訴也不委托相應的工作人員出庭應訴或者只委托律師出庭應訴的;
(四)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對行政訴訟案件的生效判決、裁定或者調解書的;
(五)其他依法應當追究責任的。
第二十八條 法律、法規、規章授權的組織辦理行政應訴案件,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九條 本辦法自2017年3月1日起施行。
該內容對我有幫助 贊一個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2015年修正)
2015-08-29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2009年修正)
2009-08-27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賠償法(2012修訂)
2012-10-26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1992)
1992-04-0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領事條約》的決定
1995-08-29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批準《制止在用于國際民用航空的機場發生的非法暴力行為以補充1971年9月23日訂于蒙特利爾的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為的公約的議定書》的決定
1998-11-04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塔吉克斯坦共和國關于中塔國界的補充協定》的決定
2002-12-28全國人大常委會關于批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關于民事和刑事司法協助的條約》的決定
2005-08-28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
1999-10-31中華人民共和國學位條例
1980-02-12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
1995-12-28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
1997-12-29中華人民共和國礦產資源法
1986-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瀕危野生動植物進出口管理條例(2019修正)
2019-03-02食鹽專營辦法(2017修訂)
2017-12-26消耗臭氧層物質管理條例(2018修正)
2018-03-19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稽查條例(2016年修訂)
2016-07-01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集中開展安全生產大檢查的通知
2013-06-09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成立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領導小組的通知
2013-04-29國務院關于上海市海洋功能區劃(2011—2020年)的批復
2012-11-01國務院關于批轉社會保障“十二五”規劃綱要的通知
2012-06-14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通知
2011-09-17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11年本)
2011-03-27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煤炭法》的決定
2011-04-22國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與補償條例
2011-01-21國務院關于支持玉樹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
2010-05-27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淘汰落后產能工作的通知
2010-02-06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環境條例
2009-09-09國務院安委會辦公室關于認真貫徹落實中辦國辦通知精神高度重視并切實做好2010年元旦、春節期間安全生產工作的通知
2009-12-28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基層應急隊伍建設的意見
200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