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單位:
湖南省
婁底市人民政府
文 號:婁政發(2008)3號
發布日期:2008-3-5
執行日期:2008-4-1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經濟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局委、各直屬機構,市屬以上有關企事業單位:
《婁底市集體土地上
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已經市人民政府第7次常務會議通過,并報省人民政府批準。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貫徹執行。
二○○八年三月五日
婁底市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辦法
第一條 為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保障被拆遷人的合法權益,規范征地拆遷補償安置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湖南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辦法》等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 本行政區域內因建設征收和征用集體土地,涉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適用本辦法。
集體經濟組織成員因本集體經濟組織土地征收成建制轉為城鎮居民后,因建設需要使用其剩余土地,涉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按本辦法執行。
國務院、省人民政府對公路、鐵路、水利、水電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涉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另有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三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加強對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工作的領導。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負責本行政區域內征收和征用土地上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管理工作;市、縣(市)征地拆遷機構具體組織實施。
發展和改革、建設、規劃、勞動和社會保障、物價、財政、監察、公安、司法、民政、農村經營管理等部門及各縣(市、區)人民政府、鄉(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及村(居、場)委會,按照各自職責共同做好相關工作。
第四條 市、縣(市)國土資源部門應按照統一拆遷、合理安置的原則,確保被拆遷房屋的所有權人按照本辦法得到合理的補償和安置。被拆遷人要服從建設用地的需要,在規定的期限內搬遷騰地。逾期拒不拆遷騰地的,依法申請人民
法院強制執行。
第五條 市、縣(市)人民政府在將擬征地項目依法報上級人民政府審核或審批前,國土資源部門應將擬征地的用途、位置、補償標準、安置途徑等,在擬征地所在地的鄉鎮、村、村民小組予以告知3天以上,或者以征地告知書的形式送達給被征地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戶。
征地告知后,征地拆遷機構應對擬征地上的建(構)筑物面積、數量等現狀進行調查,調查結果應與擬被拆遷房屋的相關權利人依法依規共同確認,并在確認書上簽字蓋章。擬被拆遷人不配合調查或拒不簽字蓋章的,征地拆遷機構可采取照相、攝像等方式取證,并可將取證結果予以
公證。確認或取證結果(包括文字、表格、有關數據、現場照相及攝像資料、相關證明材料等)作為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依據。
自征地告知之日起,在擬征土地上搶栽、搶種、搶建或突擊裝修的,征地時一律不予補償,但因正常的農業生產活動需栽種的除外。
第六條 自征地告知之日起,在擬征土地范圍內暫停辦理下列手續:
(一)新批宅基地和其他建設用地;
(二)審批改建、擴建房屋,辦理土地轉讓及土地登記發證;
(三)辦理戶口的遷入,但因出生、婚嫁、軍人復轉退或大中專院校學生畢業等確需辦理戶口遷入的除外;
(四)以擬被拆遷房屋為經營場所辦理工商注冊登記手續;
(五)改變房屋、土地使用用途;
(六)進行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但土地
承包經營合同到期的除外。
暫停期限自征地告知之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12個月,但國家、省另有規定的除外。
暫停期限內,擅自辦理的有關手續,不能作為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依據。
第七條 住宅房屋拆遷補償安置包括貨幣補償、統規新建或異地新建等方式。城市規劃區內,采取貨幣補償或統規新建安置方式;城市規劃區外,采取異地新建安置方式。非住宅房屋拆遷采取貨幣補償。
第八條 城市規劃區內,被拆遷人可在貨幣補償或者統規新建安置方式中任選一種方式安置,但本辦法規定只能采取貨幣補償安置方式的除外。補償安置后,被拆遷人不得再以其他方式申請異地新建,各相關單位和部門一律不得批準。
被拆遷人選用貨幣補償安置方式的,對被拆遷房屋正房(常住人口常年居住用房,下同)除按附表一至四、附表七規定的標準補償外,另按照附表十的補償標準支付自行安置補助,不再安排重建地。本辦法規定不再支付自行安置補助的,按本辦法其他規定執行。
被拆遷人選用統規新建安置方式的,對被拆遷房屋按附表一至附表四規定的標準補償外,另行安排重建地,但本辦法規定不另行安排重建地的除外。
第九條 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的房屋被拆遷的,或者被拆遷人另有房屋(商品房或其他在依法受讓的土地上建設的房屋除外)的,只能按照附表一至四、附表七規定的貨幣補償安置標準補償,不再支付自行安置補助。
第十條 采取統規新建方式安置的,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規劃部門應根據城市規劃區內房屋和人口分布情況統一規劃安置區,并向社會公布。安置區一經確定,任何部門和單位未經批準,不得擅自調整和改變安置區的位置和面積。
(二)房屋被拆遷后,不得分散、零星安置,路幅30米以上的城市規劃道路兩廂不得安置。
(三)被拆遷人只能在規劃的安置區域內,按統一規劃及建筑設計要求統規新建。安置區內房屋層數不得超過4層,建筑高度不得超過13米。
(四)根據土地使用權證載明的被拆遷房屋正房底層占地面積償還安置面積,但安置面積不得超過人平35平方米。被拆遷人一人一處獨立住房,且原正房底層占地面積超過70平方米的,可以安置70平方米。被拆遷房屋正房底層占地面積超出安置面積部分,按照貨幣補償安置方式補償,不再支付自行安置補助。
(五)統規新建的房屋基地,由征地單位負責“三通一平”及房屋正負零以下的基礎、基礎串梁、配套基礎設施和相關報建及辦證等費用;原拆遷房屋未辦理房屋產權證的,新建房屋產權證由戶主自行辦理;原拆遷房屋已辦理了房屋產權證的,由征地單位承擔原房屋產權證上載明的同等面積的發證費用。
(六)統規新建房屋必須按照安置小區統一規劃的基本戶型(70平方米、105平方米、140平方米、175平方米、210平方米)要求進行建設。安置面積70-85平方米(含85平方米)的按70平方米安排重建地;85-120平方米(含120平方米)的按105平方米安排重建地;120-155平方米(含155平方米)的按140平方米安排重建地;155-190平方米(含190平方米)的按175平方米安排重建地;190平方米以上的按210平方米安排重建地。安置面積與重建地實際面積相差部分按自行安置補助標準補償或自行安置補助標準的60%補差。
(七)同一被拆遷人有多棟合法房屋被拆遷的,只能以其中一棟房屋正房底層占地面積償還安置面積,其余的房屋按貨幣補償安置方式補償,不再支付自行安置補助。
第十一條 城市規劃區外,一律采取異地新建方式安置。被拆遷房屋按照附表一至四規定的標準補償外,另行安排宅基地,但本辦法規定不另行安排宅基地的除外。
第十二條 采取異地新建方式安置的,按下列規定執行:
(一)市、縣(市)人民政府應當采取措施,引導居民住宅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向小城鎮和中心村集中。
(二)農村居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本項所稱的戶是以家庭戶型為單位,以成家子女為主體。兩個以上子女達到法定婚齡的,可以分戶,但分戶不能作為安置宅基地的條件。
(三)征地單位負責償還被拆遷合法房屋底層占地面積相應的宅基地,但宅基地面積不得違反有關規定。
(四)被拆遷人自行辦理宅基地相關手續的,由征地單位支付償還的宅基地“三通一平”及基礎、報建、辦證等費用。償還的宅基地基礎標高以室外地面高度為準,可參照附表十一相關補償標準執行。
第十三條 被拆遷人的搬家過渡費按城市規劃區內3000元/人,城市規劃區外2000元/人標準補助。過渡期不得超過18個月。
第十四條 非住宅房屋拆遷的,按照附表五至七規定的標準補償,并可參照補償總額的60%額外補償(包括停產工資及設備、配套設施拆除、安裝、搬運、調試等因拆遷需要補償的一切費用),不再安排重建地。
非住宅房屋包括有合法用地手續的企業用房和正在使用的學校、幼兒園、醫院、養老院、寺廟、教堂等用房。
第十五條 違法、違章的房屋或其他地上附著物,以及已批建新房后其應拆未拆的老房一律自行拆除,不予補償。
下列設施或裝(修)飾不予補償:
(一)室外固定木質柜;
(二)室外各類防護網、護欄、遮陽棚等;
(三)農、畜、牧業等生產用房的裝修;
(四)其他室外非正常裝修。
第十六條 房屋架空層(2.2米以下)和隔熱層等房屋主體的組成部分,不計算建筑面積(具體補償標準見附表十二),其室內的裝(修)飾不予補償。
第十七條 被拆遷房屋的其他設施和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按照附表八、九規定的標準執行。
第十八條 房屋及其他地上附著物補償方法的說明見附表十二。
第十九條 原非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雖辦理了戶口遷入手續(除婚嫁、軍人復轉退、大中專院校學生畢業、刑滿釋放、合法收養、移民安置等原因除外),在本集體經濟組織取得了宅基地,其房屋拆遷按照附表一至四規定的統規或異地新建標準補償,但不另行安排重建地或宅基地。
第二十條 國家建設使用國有農用地和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以及鄉鎮企業使用集體土地,涉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參照本辦法執行。
第二十一條 本辦法已經省人民政府批準,自2008年4月1日起施行。其他有關集體土地上房屋拆遷補償安置的規定與本辦法不一致的,自行廢止。
本辦法施行前,市、縣(市)人民政府已發布
征地補償安置方案公告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按公告確定的標準執行;雖已辦理征地審批手續,但尚未實施具體征地,未公告征地補償、安置方案的,房屋拆遷補償安置按照本辦法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