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區縣教育局、人事局、勞動和社會保障局,浦東新區社會發展局,各高校:
高校畢業生是國家寶貴的人力資源和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生力軍,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高校畢業生的就業問題。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是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工作,關系到高校畢業生和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關系到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2009年
上海共有高校畢業生15.8萬人,比2008年增加0.9萬人,其中畢業研究生2.9萬人,本科畢業生7.6萬人,專科畢業生5.3萬人。當前,國際金融危機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和就業工作產生不利影響,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嚴峻,為做好2009年上海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現就有關事項通知如下:
一、加強領導,明確責任,努力穩定就業需求水平
各有關部門和高校要在目前工作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領導,提高認識,明確責任,密切配合,挖掘潛力,制定切實可行的措施,統籌全市資源,有計劃、分步驟地推進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高校畢業生充分就業,確保社會和諧穩定。
進一步加強部門合作、動員社會、合力推進的工作格局,努力穩定高校畢業生的就業需求水平。要充分發揮政府投資和重大項目帶動就業的作用,重大項目創造的就業崗位要盡可能多地招用高校畢業生。引導鼓勵各類企事業單位,特別是國有大型企業積極吸納高校畢業生。對吸納高校畢業生較多的企業,要研究制定優惠鼓勵政策。各區縣要充分發揮吸納高校畢業生創業就業的主導作用,根據本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和基層人才隊伍建設的實際,努力加大人才儲備力度。
加強泛長三角地區人力資源的合作交流,搭建便捷的信息和服務平臺,更多地吸引和組織外省市用人單位到上海參加專場招聘活動,招聘錄用上海高校畢業生,進一步拓寬上海高校畢業生面向全國就業的渠道。
二、全面落實各項政策,大力鼓勵扶持自主創業
加大對高校畢業生的創業教育、培訓和見習的力度。各高校要將創業教育列入教學培訓計劃,加強對大學生創業意識的培養。各區縣
勞動保障部門要引導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參加創業培訓,提升創業能力,積極落實有關創業培訓的費用補貼。
加強對有創業意向高校畢業生的咨詢指導。各區縣勞動保障部門要加強與所在地區高校的合作,積極組織開業專家在高校開設創業專題講座,開展創業主題咨詢活動,努力營造高校良好的創業氛圍。對有創業意向的高校畢業生,要組織開業專家與其結對子,開展“一對一”的跟蹤指導服務。
加大對自主創業高校畢業生的扶持力度。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和
小額貸款擔保對從事科技、創意等各類創業的大學生給予創業前的融資支持。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項目的資助對象擴大到畢業兩年之內的高校畢業生。本市高校的非上海生源畢業生,在提供有效的反擔保基礎上,也可給予小額
貸款擔保的扶持。
對成功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在18個月的初創期內,符合條件的給予有關房租補貼、社會保險費補貼、貸款擔保及貼息的扶持。對從事農業創業的高校畢業生,可根據吸納就業情況,給予專項創業補貼。高校畢業生從事個體經營的,自工商登記之日起3年內可免交登記類、管理類和證照類的各項行政事業性收費。本市高校的非上海生源畢業生在滬創業并吸納本市
勞動者就業的,在申請戶籍時予以政策傾斜,有關服務部門免于收取人事代理等服務費用。
有條件的高校要加強“三區聯動”,積極開發建設大學生創業孵化園,在創業場地、創業實踐和服務采購等方面予以扶持。
三、實施六個專項計劃,拓寬就業渠道
(一)實施引導升學計劃。結合高等教育內涵建設,適度增加經濟社會發展急需專業的招生計劃,努力滿足高校畢業生繼續學習深造的愿望。2009年普通高校專科升本科的計劃數增加到3400人,研究生招生計劃數增加到2.73萬人。同時,鼓勵各高校所屬成人教育機構在規范辦學的前提下,以全日制授課方式組織專科升本科教學。
(二)實施教育衛生人才計劃。市教委將結合本市教育均衡化發展的需要,組織實施“郊區鎮校教師計劃”,計劃招聘1800名上海高校畢業生到郊區鎮校任教。會同有關部門,結合本市新建5所三級甲等醫院等醫療事業發展的需要,組織實施“醫療人才儲備計劃”。
(三)實施就業項目拓展計劃。2009年“選聘高校畢業生到村任職”、“三支一扶計劃”的招募人數增加到1000人,大學生志愿服務西部計劃人數增加到300人。會同有關部門,組織實施“選聘高校畢業生社區服務計劃”。
進一步完善鼓勵措施,落實
助學貸款代償資助辦法,完善機關事業單位優先錄用服務基層服務期滿畢業生的辦法,進一步鼓勵高校畢業生面向基層和艱苦邊遠地區就業。
(四)實施職業技能培訓計劃。加大力度鼓勵大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對本市高校大學生參加補貼培訓目錄內的技能培訓,鑒定合格后,可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一定培訓費補貼。其中,畢業學年在校學生參加中高層次職業培訓的,給予50%培訓費補貼;畢業后未就業的大學生參加職業技能培訓的,給予100%培訓費補貼。各高校要認真做好大學生參加職業培訓的組織工作。
積極推進校企合作,通過實施半工半讀、實習實訓、產學結合和定單式培養模式,建立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養制度。校企合作計劃要增加實訓比重,注重提高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以實現職業教育、產業發展和促進就業的緊密結合。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增加發生的實訓費用,由失業保險基金予以補貼。
(五)加大職業見習計劃。進一步鼓勵高校畢業生參加職業見習,豐富職業經歷,提高職業技能,促進實現就業。見習基地擴展到約3000家,見習規模約3萬人。除將部分生產經營穩定且具有發展潛力的企業納入見習計劃,應將見習計劃拓展到事業單位。探索將見習基地延伸到可以提供社區公共管理服務見習崗位的街道(鄉鎮)、居委會(村委會)等基層社會公共服務部門。適當延長見習時間,最長可延長到12個月。見習期間由失業保險基金給予當年最低工資標準60%的生活費補貼,同時鼓勵各區縣或單位再給予見習畢業生一定的生活補貼。
市教委和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指導各高校要及時向畢業生發布青年職業見習計劃的單位和崗位信息。各高校要做好離校時未就業的高校畢業生參加青年職業見習計劃的報名組織工作。
(六)實施就業援助計劃。對零就業家庭中高校畢業生可按規定認定為就業困難人員,各高校和區縣勞動保障部門都必須對其加強就業援助,確保實現“只要對就業崗位不挑不揀,都能實現就業”的承諾。
四、加大就業服務力度,加強思想教育和就業指導
高校要切實落實“一把手”工程,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等多種方式,調動全校力量積極為學生尋找就業崗位,重點為受經濟形勢影響較大專業的畢業生提供崗位信息,引導他們擴大就業視野,調整就業預期。要采取更加積極的措施,廣泛聯系并吸引用人單位進校招聘,熱情周到地為用人單位提供服務,確保招聘活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場次和規模不少于往年。
市、區人才服務中心和公共職業介紹機構要專設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窗口,主動加大與重點企業的聯系,為高校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舉辦高校畢業生專場招聘會,開展高校畢業生就業服務專場活動;簡化申辦戶籍和人才居住證的相關程序,縮短辦理時限,幫助大學生盡快走上工作崗位。
積極開展“公共就業服務進高校”活動,主動將崗位信息、職業指導、開業指導、職業培訓、勞動保障政策等送入高校,為大學生提供免費的求職服務,并定期組織職業指導師到高校舉辦集體職業指導講座和現場職業咨詢,幫助其做好職業規劃;充分發揮本市“上海公共招聘網”和“高校網絡招聘聯盟”的作用,為高校畢業生和招聘單位搭建便捷順暢的交互平臺;大力推進青年職業指導服務,幫助高校畢業生樹立正確的就業理念,制定合適的就業計劃,順利就業。
高校要積極開展以當前就業形勢教育為重點的教育活動,樹立典型,正面引導,幫助廣大高校畢業生沉著應對、克難奮進,逆勢飛揚,在逆境中開啟人生新的航程。
市教委、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將會同各級人事、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認真履行政府促進就業的職責,根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形勢的需要,及時出臺各項政策措施。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
二○○九年一月七日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