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襄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襄樊市人民政府辦公室關于印發《襄樊市市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暫行辦法》的通知
襄樊政辦發〔2009〕59號
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各開發區管委會,市政府各部門:
《襄樊市市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暫行辦法》已經市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二〇〇九年七月十六日
襄樊市市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暫行辦法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保護被征地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合法權益,妥善解決被征地農民的基本生活和長遠生計問題,保持社會穩定,促進城鎮化健康發展,根據《國務院辦公廳轉發
勞動保障部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國辦發[2006]29號)、《勞動保障部、國土資源部關于切實做好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工作有關問題的通知》(勞社部發[2007]14號)、《湖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于做好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的意見》(鄂政辦發[2009]39號)精神,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本辦法適用于襄樊市市區(指襄城區、樊城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隆中風景管理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被征地農民,是指以耕地作為家庭基本生活來源,因農村集體土地被征用導致失去全部或大部分土地,且在征地時享有農村集體土地承包權的在冊農業人口。
第四條充分尊重農民意愿,允許被征地農民自愿選擇適合自己的社會保障方式,積極鼓勵和引導被征地農民參加社會保障。
第五條以區為單位,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所繳費用由個人、集體經濟組織和政府共同負擔。
被征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障水平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調整而調整。
第六條以區為單位,建立預存一定的
征地補償款制度,實行“先保后征”。征地時,先將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全額劃入區級農村社會保險局社保資金專戶,然后辦理落實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情況的審查意見和相關手續。
第七條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全市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的組織實施、宣傳、檢查、監督等工作。
各城區政府、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勞動和社會保障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區級勞動保障主管部門)負責本區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工作;區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具體負責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的收繳、手續辦理、待遇核定、資金發放,以及基金保值增值運營、監督管理,審查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對象、項目、標準以及費用籌集辦法等工作。
市國土資源、財政、民政、農業、公安、國稅、地稅、建設、教育、衛生等部門和被征收集體土地所在地的城區政府、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鄉(鎮)政府、街道辦事處、村(居)民委員會,應根據各自的職責,配合、支持勞動保障部門做好與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管理相關的各項工作。
第二章保障對象和認定程序
第八條凡2006年4月10日后土地被依法征收,且征地時持有《家庭
土地承包合同》和《土地承包經營權證》,在戶籍所在的征地村(居)民委員會履行了相關義務、被征地后家庭人均占有耕地不足以保障基本生活的,為保障對象。
征地時,參軍、就學、外出務工等人員,其戶籍在被征地所在村(居)民委員會且履行了相關義務,應納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范圍。
第九條符合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條件的,由被征地農民個人提出申請,村民委員會或居民委員會初審,將《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人員花名冊》、《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人員匯總表》報鄉(鎮)、街道辦事處審查,并在征地所在村組或社區公示兩周后無異議的,鄉(鎮)、街道辦事處再將人員名冊、公安部門出具的戶籍證明和本人身份證(復印件),報國土資源管理部門和區勞動保障部門審核確定,并報區人民政府(開發區、風景區管委會)備案。
第三章培訓與就業
第十條大力促進被征地農民就業。堅持
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的方針,多渠道擴大就業范圍。堅持市場導向的就業機制,統籌城鄉就業,多渠道開發就業崗位,改善就業環境,鼓勵引導各類企業、事業單位和社區吸納被征地農民就業。城市規劃區內的被征地農民要納入統一的失業登記制度和城鄉一體化的就業服務體系,按規定享受促進就業相關扶持政策。
第十一條貫徹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主席令第70號)和《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推動創業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鄂政發[2008]60號)精神,被征地農民可享受就業培訓各方面的優惠政策:
(一)勞動保障部門要為勞動年齡段內的被征地農民提供免費職業介紹服務;
(二)被征地農民在勞動年齡段內有就業愿望且尚未就業的,可依照規定享受有關補貼;
(三)被征地農民自主創業、自主擇業的,可向勞動就業管理部門申請享受
小額貸款擔保基金和微利項目的
小額擔保貸款貼息,以及扶持公共就業服務等。
(四)落實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所需資金。按照《省人民政府關于做好推動創業促進就業工作的通知》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的相關政策規定,分別從就業資金和陽光工程、雨露計劃專項資金中列支。
第四章社會保障
第十二條將被征地農民劃分為三個年齡段納入基本生活保障,分類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其年齡的認定,以市國土資源部門下發的征地告知書時間為準。
第十三條年齡在16周歲以下(不含16周歲)的被征地人員,按征地補償有關規定一次性發給安置補助費,達到就業年齡或學習畢業后,作為城鎮新生就業力量,參加相關社會保障。
第十四條年滿16周歲且男未滿60周歲、女未滿55周歲的被征地農民,未實現就業的,以征地時上年度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按15年計算,一次性向區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養老保障費用。
第十五條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以上的被征地農民,以征地時上年度本市職工年平均工資的20%,按12年計算,一次性向區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繳納養老保障費用。
第十六條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的籌集:個人和集體負擔繳費總額的70%,從土地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和集體經濟收入中安排;政府負擔繳費總額的30%,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安排。安置補助費、土地補償費和集體經濟收入不足以繳納個人和集體經濟組織承擔部分的,由當地政府從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中解決。
個人和集體繳納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費用后,土地補償費尚有結余的,再由個人和集體按國家、省、市有關規定分配。
第十七條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的人員,從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5周歲的次月開始,按月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其待遇按本市當年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120%計發。
第十八條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為每個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人員建立社會統籌帳戶與個人賬戶,并向參保人員發放《襄樊市被征地人員養老保障手冊》。
第十九條被征地農民個人和集體經濟組織繳納的費用記入養老保障個人賬戶,政府負擔的部分記入養老保障統籌賬戶。
個人賬戶資金主要用于支付被征地農民按月享受的養老保障待遇。
統籌賬戶資金主要用于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個人賬戶資金支付完畢后應繼續支付的費用以及養老保障待遇調整所需資金。
養老保障統籌賬戶資金不足時,當地政府應從土地出讓收入或其他財政資金中安排。
第二十條已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人員,到城鎮就業并參加了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其繳費年限和個人賬戶資金可進行折算,按有關規定進行養老保險關系轉移和接續(具體辦法另行規定);享受城鎮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后不再享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待遇。
實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地方,要將被征地農民納入新型農保范圍,做好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制度的銜接,原已參加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的,其個人賬戶并入新型農保的個人賬戶,享受新型農保待遇后不再享受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待遇。
第二十一條參加了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尚未達到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年齡且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符合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將其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被征地農民轉為城市居民后,尚未達到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年齡且家庭生活確有困難,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將其納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第二十二條被征地農民參加養老保障后因故死亡的,區別不同情況,按以下規定辦理:
(一)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前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余額可一次性返還給其法定
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即終止享受養老保障關系;
(二)享受養老保障待遇后死亡的,其個人賬戶余額一次性返還給其法定繼承人或指定受益人;個人賬戶已領取完的,不再返還,終止享受養老保障關系。
第五章資金的監督和管理
第二十三條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由市財政部門會同市國土資源部門審核后在征地過程中一次性統一劃撥,直接進入財政部門設立的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資金專戶,單獨建帳,??顚S谩?
農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根據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情況,向財政部門按月報送發放計劃,財政部門審核后及時將資金轉入農保經辦機構在銀行設立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資金支出帳戶,確保資金按時足額發放。農保經辦機構負責基本生活保障專戶資金管理,按照國家現行養老保險基金存款利率的規定計息,按規定不計征各種稅、費,增值部分分別并入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個人賬戶或統籌賬戶。財政部門負責撥付農村社會保險機構專項工作經費。
第二十四條任何部門都不得擠占、轉借、挪用和截留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障資金,并接受審計部門監督。
第六章附則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施行前被征地農民個人安置補助費不足以維持基本生活,符合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圍;已經轉為城市居民,符合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件的,應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由市勞動和社會保障行政主管部門負責解釋。各縣(市)和
襄陽區可按照有關規定制定本地被征地農民就業培訓和社會保障實施辦法。
第二十七條本辦法自2009年7月16日起施行。